鄧艷玲
(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連州中學 廣東清遠 513400)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注重在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希望以此來降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難度,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扎實基礎。這主要是因為高中物理中包含的知識點更加密集,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如果教師僅僅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僅教師講解起來很吃力,而且學生理解起來也非常吃力,雖然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教學效果卻常不盡如人意。而將生活化教學思路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完成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物理的學習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自身對知識的理解。物理與其他學科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教學中不能只講解理論知識,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出現漏洞。然而,在實際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分側重對物理理論知識的講解,這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物理理論知識,但在遇到實際問題之后卻不知道該怎么解決。此外,由于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沒辦法通過實踐將所學的知識內化。長此以往,學生頭腦中的物理知識會越來越混亂,對待物理學習的態度也會由一開始的主動探索轉變為被動接受,最終影響整體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雖然現在一直都在強調“以生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很多教師迫于教學任務的壓力,在教學中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模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學生一直都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很難感受到物理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厭學心理。另外,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興趣愛好都不同,教師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被不斷擴大,這不僅與當代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也無法促進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現在的高中物理教學形式多半都是以傳統的形式展開,盡管在教學中穿插了很多演示教學、實驗教學等新型教學環節,但仍然是“換湯不換藥”,創新力度依舊不夠,無法將更深層次的物理現象和規律呈現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對教材中的物理規律和現象無法做到真正理解,無法形成堅固、完整的知識框架,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問題便會無從下手[1]。不僅如此,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內容是比較枯燥的,教師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力度不夠,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更多的感覺是游離狀態,無法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快樂,自然無法自主參與到對物理知識的探索中。這樣一來,不僅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也很吃力,課堂教學效率自然無法提升,教學質量也就沒辦法盡如人意。
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拉近學生與物理學科的距離,帶領學生發現學習物理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高中物理中有很多問題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使得學生無法找到學習物理的突破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在物理教學中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內容來方便學生理解,以此來提高物理教學效率[2]。例如,學習“我們周圍的磁現象”時,教師先列舉了一系列磁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如電視機、電話、核磁共振成像等,然后又列舉了生物磁現象,比如鴿子、蜜蜂身上的微量強磁性物質。通過這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學習興趣,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了地磁場、磁性材料等知識。通過對物理教材的深入挖掘,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融入了更多生活化的元素,促進了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提高了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離不開實驗教學,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還能為枯燥的物理課堂增添一絲活力。但是在進行物理實驗的時候,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引用生活化實驗,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使學生在思考、動手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物理知識。例如,學習“探究決定導線電阻的因素”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電阻定律的理解和應用,以及電阻率概念及其物理意義,教師提前準備了電流表、電壓表、學生電源、滑動變阻器等教學用具,決定運用自主探究實驗法來進行講解。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先拿出了兩個電阻絲粗細不同的燈泡,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說出其中的不同之處。通過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物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學習探究心理與欲望參與到實驗當中,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實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當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可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
課后作業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理解,還能使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但現在大多數物理教師都是以解題為基礎布置物理作業,這不僅消耗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扭曲了學習物理的真正目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雖然可能會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但卻無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布置生活化的作業,使學生充分理解物理原理并學會應用,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創新,為之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3]。例如,學習完“認識靜電”之后,教師并沒有為學生布置各種試題作業,而是讓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防靜電的方法,并搜集相關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通過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引發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更為深入的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內容,能夠有效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物理學習達到應有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優化并完善自身的教學模式,尋找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生活化元素,讓學生發現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促進學生更為全面發展的同時,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順利完成高中物理教學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