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康
(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 廣西欽州 535000)
一個精彩的課堂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可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給學生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有效的開啟學生思維“閘門”,有畫龍點睛之妙。目前,大部分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已經思考應采用什么方法導入課題教學,但是對于該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思考不夠,大部分老師還是單純地采用“復習導入法”,學生對這樣的導入法已經失去了新鮮感,而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喚起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1]。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起始環節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向學生引入新知識,使學生迅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的活動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關。
課堂導入雖然僅占課堂教學時長的1/8,但這短短的幾分鐘能喚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求知欲。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巧妙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針對性:滿足學生聽課的需要。
2.啟發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新穎性: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
4.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簡潔性:節約學生的聽課時間。
部分學生存在“學習無用論”。真是學習無用嗎?顯然不是,只是學生不懂學習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考試取個好看的卷面分?其實是他們不懂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以致產生“學習無用論”的錯誤觀點。因此老師應該讓學生確實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這就需要將知識生活化,而不是單純講授書本里面的知識,而生活化導入就是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導入,這樣能最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學習“乙酸”時,老師可以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一天跟朋友去吃酸菜魚,結果隔壁桌一個小伙子不小心被魚刺卡住了,怎么辦?這時,服務員說喝醋可以解決,隨后拿來一瓶醋給小伙子。老師就此提問:“喝醋到底能不能解決魚刺?”這時學生興趣就來了,他們會興奮地說自己身邊的種種例子或者聽聞還有做法。這樣就能成功地導入新課,進入乙酸的學習。
學生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里,每天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對身邊各種事情,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參與解決問題的愿望,但是學習過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把枯燥的學習與多彩的生活事件結合起來,會讓學生有一種生活離不開化學的感覺,一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能夠以一種輕松的情緒走進課堂[2]。
所謂情景導入法,就是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音樂、繪畫等手段,制造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誘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狀態的方法。例如,講授“乙醇”內容時,教師利用影視資料創設情境:朋友聚餐,喝多了,遇到交警查酒駕,一朋友說喝醋能解酒,下車去買一瓶醋給司機喝,后來交警來檢查,結果悲劇了。學生觀看完視頻,都急切地想知道喝醋到底能不能解酒,交警又是如何判定司機是否酒駕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情景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選擇合適的情景素材進行導入,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由此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想法,給他們的學習創造良好的開端,并由此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探究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而使他們愉快地學習,主動接受知識。
利用多媒體手段對視頻進行剪輯、整合等處理再呈現給學生,能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苯酚”時,可以采用視頻導入法,教師課前播放視頻:一運輸苯酚的大貨車在高速路上不小心發生側翻,苯酚泄露出來,交警、環保局等工作人員利用生石灰進行處理泄露的苯酚。播放完視頻,教師提問:“為什么用生石灰來處理泄露的苯酚?苯酚具有什么樣的性質?”知識源于生產生活,在教學中,運用與現代社會環境結合度高的熱點問題視頻、優秀電影、小品、快手等視頻導入,能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記憶也深刻、全面[3]。
設疑導入法是課堂導入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從情景設疑、實驗設疑、生活設疑三個方面設疑。此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學習“甲醛”時,根據學生比較喜歡吃自助餐,教師播放視頻《毒鴨血》,不良商販為了保鮮,用甲醛浸泡鴨血流向餐桌。學生觀看完視頻,會比較震驚,也會緊張,生怕自己吃到這樣的食品,急切想知道如何判斷哪些食品是經過甲醛處理過了,這樣就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4]。
設疑導入法,一是“巧設疑問”,要根據教材,重難點及學情巧設,要求所設的疑點要有一定的難度,能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營造一種“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問善導。設疑質疑只是設疑導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盡快活躍起來。因此,教師必須掌握一些設問的方法與技巧,并善于引導,使學生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
所謂故事導入法,是指教師先講述一個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生活實例或者故事,以誘發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新課興趣的一種導課方式。這一導入法非常受歡迎,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有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學習“鱗”這節內容時,教師講述《鬼火追人》故事,將學生引入到神秘、恐懼的氛圍中,但是學生又充滿好奇,急切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鬼火”,也想知道里面蘊含什么奧秘,這樣就能成功地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5]。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用講故事的形式(如典故、傳說、歷史故事等)導入新課。故事導入能夠突出情趣性,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索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內容與課題要緊密相連,做到貼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的作用。
總之,成功的課堂導入,會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使課堂教學效率事半功倍。誠然,課堂導入的方法不止以上幾種,需要教師不斷探索研究,不斷總結,創新更多更好的導入方法,對課堂導入的不斷探究、創新,還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