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霄妮
(廣東省深圳市東湖中學 廣東深圳 518000)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觸生物學科難免會有一些難度,因此,初中生物老師應該擺脫那種以老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枯燥的學習知識。采用活動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地融入初中生物課堂,將生物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在課上或者課下積極舉辦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物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活動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初中生物更加實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舉辦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使學生更加容易地學習和理解知識[1]。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帶領下,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性,采用舉辦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和感受,挖掘所隱藏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探索知識。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實踐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知識內容,可以提升學生獨立自主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愛好。總而言之,教師通過了解本次課程的學習目的及學習任務之后,在課堂教學時結合活動教學,通過學習到的知識去舉辦活動,讓學生結合實際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生物學科是一個與大自然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因此,在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實驗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教師積極舉辦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去理解及加深知識印象。初中生物課程伴隨著活動教學的加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性及學習能力[2]。
活動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觀念,能讓學生從初中生物枯燥乏味的課堂中走出來,融入大自然、日常生活及社會中,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習生物知識,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學習之后,會了解到生物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應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資源,積極舉辦活動,讓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初一生物人教版教材中,學生學習了“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之后,課堂上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課下可以在學校中隨機選擇一些植物或者小動物,通過上課講解的知識內容分辨是何種植物或者動物,然后可以讓學生去實驗室,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構成,通過顯微鏡的放大以及聯系所學知識,讓學生分辨出來植物的根、莖、葉的結構構成。同時,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選取植物做成標本,這樣可以更加明顯地觀察結構構成方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主、以書本為主、以課堂為主,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認為舉辦活動沒有意義,是在浪費上課時間。因此,當前將活動教學融入初中生物教學中,需要依靠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去探索和發現,教師應該豐富活動教學的內容,積極探索和研究活動教學的作用,從而找到更有效的活動教學方式[3]。
例如,在初一生物人教版教材中,學習完“植株的生長”知識點后,僅靠課堂理論知識并不能清晰地讓學生理解。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活動實踐的機會。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每一名同學都要養一個自己喜歡的植物,然后每天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包括澆水量、成長狀況、成長速度等,并記錄下來,每天學生回學校后,都要在課堂上匯報自己觀察的記錄,連續觀察和培養15天,再匯報最終的結果。
許多學校的老師雖然也進行了活動教學,但是他們并沒有更加深入地執行,越來越多的老師并沒有放在心上,在舉辦活動的時候,只要學生參與就行,并不在乎學生完成如何,這樣的表面功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沒有作用。因此,老師在舉行活動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展示環節,展示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從學生的展示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參加活動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展示進行評優,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間的良性競爭,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例如,在初一生物人教版教材中,學習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之后,僅靠書面上的語言講解并不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應該給學生提出問題,舉辦調查的活動,讓學生調查至少3個以上的生活實例,調查內容是現實中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生物圈的,像一些常見的“亂堆垃圾”“空氣污染”“污水排放”等現象都可以。在學生展開匯報的時候,老師應該提問學生調查案例是如何查到的,人類為什么要這樣做等。
總而言之,活動教學對初中生物教學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活動教學可以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出去,讓學生聯系實際去學習,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