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玥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長圳學校 廣東深圳 518000)
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具體包括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運用寫作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1]。隨著中高考的改革以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從小學開始就要養成、打牢,已成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識。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讓上述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過程中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從而發展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需要重視語文要素的解讀,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優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最終實現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為此,本文嘗試重點解讀語文要素的內涵,結合教學實際,分析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等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中的具體落實方法。
“語文要素”可以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它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須的語文能力,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簡單地說,“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內容[2]。語文要素應該是與學段學習內容和目標相對應的,但學習內容和目標更加具體,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和效果可檢測性。在一次具體教學中,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中的落實,具體包括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寫作能力、讀書習慣、審美鑒賞能力等。要讓這些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中得到有機落實,教師要善于站在學生視角,分析閱讀教學和讀寫教學的實際操作運用,深入了解學生、吃透教材、加強對課堂教學手段的優化,通過豐富學習內容、優化學習環境、創新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其語言素養和良好的讀書習慣。
語文要素是指課程教學階段性目標,包括相應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基于學生的學習實情,圍繞相關語文要素,創設具體閱讀情境,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努力創新教學方法,從而落實語文要素,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例如,教學《秋天的雨》時,三年級教材的語文要素關于閱讀方面的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朗讀能力。三年級的學生正是處于審美情趣培養、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為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之美,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一幅美麗、豐收、歡樂的秋景圖;在閱讀第一段的時候,可以設計秋雨情境的視頻,引導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朗讀,觀察體會并找出秋雨的特點;在閱讀第二段的時候,又可以設計“五彩秋景圖”,穿插播放墨綠的松鼠、豐收的田野、紅色的楓葉等畫面,在直觀觀看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秋天的雨送來了怎樣繽紛色彩的畫面,讓學生找到有關句子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培養獨立思考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在感受秋天美好的同時,逐步培養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這樣通過圖文并茂的閱讀教學法的運用,在情境引導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享受讀書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樂讀書,會讀書,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最后,再為學生展示各個段落的秋景圖,讓學生依據真實的圖片情境,總結歸納每一段都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帶著特定的閱讀目標進行閱讀,就能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
語文要素的養成必須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實現。有效閱讀策略和良好讀書習慣等語文要素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讀書習慣。依托這一目標,在進行課文教學的時候,可以搭建相關問題支架,在“以問為引”,在“問問引導”“問問探索”的過程中,有序訓練提高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讀書習慣。例如,在《觀潮》一文的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活動,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體會、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各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鑒賞能力。在具體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嘗試通過搭建問題支架,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閱讀。如在閱讀之前可以讓學生思考:觀潮中的“觀”是什么意思?人們是如何觀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初步閱讀,并進行相關要點的圈畫標記、概括提煉,初步了解掌握作者寫的是什么。然后在閱讀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再設計以下問題支架并據此展開閱讀教學活動。如:
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
2.潮來之前,江面的景物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3.潮來之時,潮聲、潮形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4.潮過之后,江面的景象又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
讓學生帶著以上問題,把握觀潮的順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對涉及相關問題的內容要點進行圈畫標點,在思考、分析、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邊圈畫、邊分析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閱讀學習能力;同時,在這一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不懂或者不理解的詞語、句子做好標記(便于適時輔導),為初步培養審美鑒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隨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感受認知及問題解決情況,最后讓學生根據問題,對文章進行講解,闡明自己的觀潮感受,寫一寫自己看到的景象。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落實相關語文要素養成要求,又可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
識字、寫字、朗讀、積累等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和教學內容,但這些內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實施教學的時候,為有效傳授必須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要重視各種語文要素之間的聯系,實現“讀”與“寫”的結合,在“讀”與“寫”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展學生多種能力,培養學生良好讀書習慣。例如,教學《動物王國開大會》時,重點是通過閱讀學習,讓學生能夠知道通知的格式要求,學會寫通知。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借助圖畫和聲音,模擬動畫視頻,構建動物王國開大會的情境,按照課文的行文順序,依次播放四次通知對應的場景,讓學生做相關預測。例如,播放第一次場景,可以讓學生預測:大會能不能開成?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呢?每一次通知有什么變化?根據圖文動畫演示情景,讓學生走進文中進行閱讀比照,一邊閱讀一邊記錄每一次通知的落實情況;讓學生對比四次通知,辨析有什么變化。接著,以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為核心,讓學生擬寫一則通知:以年級通知學生春游為核心,進行通知寫作,明確要求圍繞通知的格式展開,學生寫完后再及時點評,講解強化,力求讓所有學生清楚通知的要素是什么。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讀一讀,分享自己的寫作過程,說一說自己的通知寫得是否標準。這樣,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強化,能夠有效促進其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語文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過程。在語文教學中,為讓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中得到有機落實,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知道語文要素指的是什么,然后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要素之間的聯系,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勤讀書、樂讀書、善讀書,從而促進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斷提高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