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汝芬
(廣東省陽春市民族希望學校 廣東陽江 529624)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和道德素質觀念得以樹立的重要階段,初中生具備活躍的思想和較為鮮明的個性意識。雖然初中生的思想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尚未完整和成熟,自身價值觀念體系和人生觀也尚未形成,極易受到一個人物、一件事件或一些言論的影響,極易產生對世界和事物現象的錯誤認知,復雜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也會對初中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這時德育教育則能為學生思想的正確發展指明方向,從而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德育教育是新課改內容中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學段的教學工作中開展德育教育,對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將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相關的教育指導思想滲透到道德與法治的日常教學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進而為全面性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課改內容的教育思想明確了師生關系,其中規定了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者身份。教師的教學應該更貼近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和真切。同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當前的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還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科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課堂體驗和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及正確是非觀的培養,導致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很容易被學校和教師忽視,從而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不良教育現象的產生。這樣的教育思想,完全違背了新課改的思想內涵與教學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初中階段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法律知識的學習都歸入了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內容中,由于課時分配問題,道德與法治每周的課時較少,而且教師只是機械地灌輸知識給學生,沒有讓學生親身實踐,導致學生對道德的思想認識不夠深刻[1]。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重視對每一位學子的價值觀培養,只讓孩子們為了考試而學習知識,這是十分危險的做法,這將使孩子的興趣度降低,現代化教育要求素質教育,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讓孩子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做人。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講授中,將考試重點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或者投影,讓學生直接讀和背,對于日常敬老愛老、捐贈書籍、捐款活動、參觀烈士陵園、熱愛國旗等活動的組織很少,因為排課時間較少和教師積極性不高,所以活動基本沒有落地。但這些活動十分重要,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投入到實踐中感受互幫互助的喜悅,也可以讓學生的內心得到升華,讓學生的德育得到充分實踐。
德育教育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德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師要利用德育潛移默化的特點來為學生營造德育氛圍。在課上讓學生按順序發言,不大聲喧嘩,尊重他人的意見,不怕挫折,教師在課下與學生多親近,讓學生尊敬師長,禮貌用語,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愛惜公物,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遵守道德規范,成為新時代優秀少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弘揚道德和法治的正能量,提高學生的道德法治觀念和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優秀的品質和美好的心靈。
素質教育的深化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接觸的信息比以往多得多,絕大多數學生都禁不住網絡碎片信息的誘惑,在叛逆期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以道德教育為準繩,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講授枯燥無味的法律和道德知識時,可以利用故事來引出今天的教學問題,讓學生對故事進行分析和討論,從故事中挖掘重要信息,得出結論。教師也可播放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在看央視公益廣告和國外公益宣傳片的同時,學會公益活動所要傳達的正能量和做法,讓學生對生動有趣和引人深思的視頻產生興趣,學會以身作則,傳承優秀美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國家獻出一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很多教育素材,教師可充分挖掘,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就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在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教育學生追求民主并參與民主,學會知法、用法、守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而努力;第三單元中《文明與家園》的教育讓學生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形成文明社會風氣,共建文明祖國;第四單元中《和諧與夢想》教育學生維護祖國權益和領土完整,團結互助,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些素材的充分利用可以讓課本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從教材來看,初一的教材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初二階段主要是法治教育,讓學生遵紀守法,了解法律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知法用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初三的課本主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教師在傳授理論的同時,也要重視實踐的作用。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實踐活動,促進課程的進展和學生的健康發展。在實踐活動的教學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夠得到鍛煉,可近距離接觸社會和感受時代的脈搏,提升自我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開展并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真切感受社會現實,理解道德和法治存在的真正意義,這樣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識才會得到強化,體驗理論知識的真正價值。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學生如果產生抗拒心理,可利用心理建設來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如參觀偉人紀念堂、英雄紀念碑、革命遺址、文化館等,讓學生對偉人產生敬仰之情,進而萌發愛國主義情懷,自我反省與樹立目標,汲取和吸收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信息的即時性傳播讓我們的學習觸手可及。教師要跟隨時代浪潮,與時俱進,有效抓取和呈現信息,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生動呈現德育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2]。例如,讓學生觀看《復興之路》紀錄片,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新中國建國以來發生的巨變,教師不再復述和強調這些成就,讓學生親眼目睹全程,就會明白中國的不易,油然而生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輪流發言,講述紀錄片的情節,每段情節傳達出了什么信息,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我們又該怎么去做,讓學生自己感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
前段時間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不僅有政府工作報告的匯報,還有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遠景目標規劃的提出,這些詳細而切身的國家大事,應該搬上課堂,為學生分析我國的施政細則[3]。如十四五規劃的第十篇第三十四章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就對學生提出了新要求,讓學生講文明,樹新風,讓學生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革命文化研究的闡釋和教育,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得到培養和樹立,讓學生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偉大精神,在離世前還惦記著雜交水稻的發展,這樣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精神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養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樂于助人和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學素質、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進行德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教育、利用媒介來引導學習、利用新聞來進行德育,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的日常交流與互動,提高德育的質量和效率。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因人而異的方案,用生活化的方法給學生熟悉感,用自己的行為舉止來影響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通過研究教材、創新方法等優化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讓課堂處處有德育。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首先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再者是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以禮相待。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教師要緊緊扣住德育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成為一個思想積極向上、正直堅毅的熱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