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帆
(上海市魯迅中學 上海 200000)
教育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入的推進,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相較之前有了一定的更新。教育部提出教師需要通過提升教學質量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高中數學是三門主學科之一,在高中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和家長對高中數學科目的關注度也從未衰減過。然而事實是,提起當今的高中數學教學,部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內容的把控、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講解、課程結束后對作業的布置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僅沒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這就使得“減負增效”成為了一種口號,實際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不少學校的教師針對此類現象調整了教學方式與方法,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不斷適應學生、考試以及社會的需求。高中數學教學經過不斷的推進與改革,是否真正意義上達到了“減負增效”,在內容以及方式方法上有何獨到之處?
首先,課程改革的力度不夠,傳統的教學模式
依然盛行。不少學校認為課程改革單純是指課程教材的改革,從而導致在許多所高中,數學教學改革并未得到了充分的落實,絕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學模式,有些甚至是“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整節課從頭至尾都是由教師自己來講授,不需要學生回答任何問題,與學生之間也沒有任何的互動交流。此類教師并未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而影響到了課程改革的執行力度。
其次,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與教學實際的脫節導致教師們盲目擴展知識點,最終不但沒有減負,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全新的教育課程改革不單單是指課程教材和課程內容的改革,還包括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師實際運用教材解決問題能力的改革。只有當這些改革有效地融為一體,三管齊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教師在實際教授課程的過程中還需要補充相應的知識點,公式等,對不同類型的題目的解題方法加以適當的總結,更好地適應考試的需要。其帶來的后果是,學生不得不去機械地記憶更多的知識點、公式、解題方法等,因而他們的學業負擔不減反增。
首先,教師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具體來說,是指教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教、學、練”三位一體的數學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1]。例如,教師在教授“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可將數學課堂有機地分解為“閱讀、理解、操練”三個環節。在“閱讀”這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先要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定義。在“理解”環節,教師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討論。同時,要求學生向老師或其他同學反饋自學過程中的重難點,鼓勵他們合作學習,由學生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如果學生之間仍然無法解決,教師再適時地進行點撥,從而構建出有效的高中數學課堂,師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交互作用,從而達到高中數學課堂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
其次,根據學生的學情,布置分層作業。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情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在布置作業時應該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布置分層作業,從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則會打消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甚至使得不少原本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建立學生的個人數學學習檔案,記錄下學生平時的具體表現,從而更加有指向性地布置作業并對學生進行輔導[2]。另外,分層作業的布置還有一個優勢,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逐步提升學生作業的層次,可提高學生的成績。舉例說明,“函數”是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的一個重要章節,剛開始學習函數時,不少學生對函數的奇偶性、單調性、最值、周期性、對稱性等概念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解題思路不清,不知道遇到具體問題該使用何種方法去解決才最為有效。但也有少數好學生理解得比較深入,更多的學生對函數的學習存在較大的困難。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作業的布置,利用不同的層次來定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再次,不少學生認為高中數學課堂是枯燥乏味的,經常讓人倍感壓力。分析其具體原因在于,相較于小學和初中數學,高中數學本身難度較高,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有較大的差距。不少教師由于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上課時完全游離在課堂之外,無法將數學知識學進腦子里,始終不在狀態,當然也體會不到數學學科的樂趣。這樣的數學課堂往往表現為學生上課氣氛沉悶,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完全缺失,學生缺少學習熱情,教師授課缺乏激情,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诖耍咧袛祵W課堂除了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及學習能力,構建符合自己班情的教學內容。如何將以往固定呆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充滿活力、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教學,是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以自己上過的一節校級公開課“解斜三角形中的實際應用問題”為例,學生普遍認為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很難調動起自身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以人類探索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作為引入,揭示了天文學家借助天文知識和正、余弦定理等數學知識解決了這樣一個實際應用問題,從課程一開始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自己開展一節成功的校級教學公開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的這節課也得到了同行們的認可和好評,在學校青年教師教學評比活動中獲得了二等獎。
最后,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3]。高中生雖然比初中生、小學生成熟一些,但是對于一些未知的事物同樣存在好奇心,并且有更強烈的探索欲望,并具備更強大的思維研究能力,不少高中生還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平日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高中生的這些特質,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探尋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以2020學年虹口區高三數學一模試卷為例,第17題的第2小題是一道求三角形某一邊上的高的題目。標準答案只給出了一種,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此題有許多種方法來求解。有利用正弦定理的,有利用余弦定理的,也有利用初中時學過的幾何方法,通過添加輔助線,結合勾股定理求解。在講評試卷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照本宣科地將標準答案呈現給學生,而是充分給學生思維的空間,我提出問題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鼓勵一題多解。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減負增效,從而使數學素質教育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落實。在推進高中數學教育改革浪潮的同時,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結合更為有效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經歷了近幾年的沉淀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與此同時,我們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課改之后存在的一些實質性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