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少平 文思斯 汪曉蓉
(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0)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磨練成長、增長本領的重要途徑。在深入企業、社區、鄉村、軍營等基層單位中感受祖國發展變化,并通過開展惠農服務、醫療普查、留守關愛、空巢幫扶等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責任、提升能力。暑期“三下鄉”活動是高校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把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人民群眾緊密結合,受到國家、社會、高校的重視和支持。
近年來,團中央對“三下鄉”活動大力支持,通過“鏡頭中的三下鄉”“千校千項”成果遴選等評選,以及各個省市“優秀團隊”“優秀組織單位”“優秀指導教師”等評選,對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團隊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認可,也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其中。但是,當前在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近幾年,暑期“三下鄉”專項活動逐年增加,“七彩假期”專項活動、“井岡山·中國夢”專項活動、“深度扶貧地區青春行”專項活動等等,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革命傳統教育、國家級貧困縣的精準扶貧工作當中,通過學業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心理輔導、紅色教育和素質拓展活動、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農”政策宣講、農業技術普及等引領廣大青年學生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練就過硬本領。但是在開展的過程中,很多高校在開展“三下鄉”的過程中一味尋求團隊數量,鼓勵學生們以寢室、班級、學院為單位進行申報,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帶隊老師未進行統一培訓和把關,對各個團隊的資源也未進行整合,造成遍地開花卻精品不足的現象。有些團隊一味強調與專業相結合,缺乏組織、協調、策劃能力,導致在開展的過程中效果不如人意,達不到服務當地群眾的目的。有些團隊為了完成任務蜻蜓點水,就近找一個地方臨時開展一兩天的活動,任務性地開展導致效果不佳。有些團隊未與當地單位形成長期合作機制,每年都換地方,游擊式地開展既達不到服務地方的效果也無法讓學生得到真正的鍛煉。
很多高校在組建“三下鄉”團隊的過程中都是自主申報,自主開展,會導致有兩個極端現象出現。一方面,有些專業課老師在帶隊的過程中活動內容較為單一,只發揮了學生的專業特長,在思想引領和活動多樣性方面稍欠考慮。另一方面,有些團隊的指導老師是坐班行政人員,他們往往缺乏理工科專業背景,在帶領該類學生開展活動過程中傾向與文藝、教育、調研等方面,與學生的專業契合度不高。這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導致學生專業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高不同步,影響實踐育人的實效。同時,多數活動在開展過程中與當地未進行深入溝通,活動內容多側重于團隊學生擅長的方面,當地居民多為配合狀態,校地合作的功能未完全發揮。
“三下鄉”活動每年一次,多數團隊的組建為臨時性選拔,且以低年級同學為主,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四年中也只參加一次,造成團隊缺乏傳承性。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每年都圍繞最新的文件精神開展活動,沒有延續前一年的活動內容,造成每年都要挖掘新的內容,當地居民也要重新適應,導致校企合作不深入,不利于深入當地居民中,也削弱了鍛煉學生和服務地方的目的。
針對以上問題,可重點在活動地點的穩定、專業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團隊的傳承性和校地合作的深入等方面著手,提升“三下鄉”活動的品牌效應,真正讓“三下鄉”活動落在鍛煉學生和服務地方的實處。成都工業學院結合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在對口扶貧單位和郫都區結對共建單位都開展了針對性強、持續常態化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強化了校地合作成效,提升了實踐育人效果,促進了大學生成長成才。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國家和學校支持力度大,為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建立校外社會實踐基地,有助于常態化、延續性開展“三下鄉”活動,避免出現每年“游擊”式地開展,蜻蜓點水式的效果既無法鍛煉學生,也無法真正為當地居民服務,反而對學生造成形式主義的負面影響,同時,無意義的活動也對當地居民造成一定的負擔。成都工業學院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號召,與郫都區安龍村等四個示范村結對共建,希望為當地深入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同時,也為我校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新平臺。學生將通過深入農村基層的各種實踐活動,磨練意志、增長才干、明確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與基層鄉民的相處中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
常態化的活動要有一支具有傳承性的團隊來支撐,才能將活動內容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成都工業學院“筑夢先鋒”大學生服務隊連續三年在對口扶貧單位開展“三下鄉”活動,2017年開展了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實地調研;在2017年底該村脫貧后,在2018年開展了以“脫貧現狀”為主題的調研,為駐村扶貧干部提供了第一手的詳實資料,有助于防止返貧的出現;在2019年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了以“脫貧致富”為主題的創新創業項目的路演活動,針對當地經濟特點引進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村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技術和項目支持。三年來,正是由于團隊的傳承性,才能讓活動內容既傳承也實時更新,既鍛煉了學生的組織、策劃、協調能力,也切實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他們最迫切的需求,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與當地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實現雙贏。
通過“三下鄉”活動,使處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分析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活動中通過和其他人的交流,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可以借鑒他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時,將所學專業與開展活動相結合,進行實地操作,使他們提前運用專業知識與社會接觸,查找自身專業方面存在的不足,為后續學習指明方向。成都工業學院與八角村簽署“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結對共建協議以來,多次赴八角村實地考察,與村委會、合作共建單位和當地企業探討共建模式。學生實踐團隊結合專業知識組建了“科創服務小隊”,與郫都區探索共建鄉村少年宮,對28個學生開展了16課時的科普科創培訓,用文化和教育助力鄉村振興。他們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取得強烈反響,得到古城鎮政府和郫都區文明辦的肯定。課余時間,他們還進行安全主題墻繪畫活動,幫助村民“懂安全、要安全、會安全、能安全、確保安全”。在“三下鄉”活動中融入專業知識,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使活動內容更加豐富,也有助于活動的常態化開展。
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時間相對集中,隊伍大多數臨時組建,短時間內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具體的需求等情況無法了解清楚,導致開展活動脫離實際情況、不夠深入、不持續,最終的結果是為了開展“三下鄉”而開展活動。針對此現象,可以借助高校校地合作部門的支持。該部門長期與地方單位對接,有較為深入的合作,對當地的需求、存在的問題、可提供幫助的痛點很清楚,可以結合需求來組建專業型團隊、服務型團隊來滿足雙方的需求。一方面,節省了自建團隊調研當地尋找需求的時間,另一方面,基于兩個單位的合作和了解可建立長期合作,將“三下鄉”長期開展下去。穩定的合作、明確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對于開展有效的“三下鄉”活動,促進雙方發展都有積極的正向作用。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走向基層的橋梁,讓他們親身感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變化、鄉村的振興、人民的幸福,實實在在走基層讓他們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結合,為將來走上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做準備。而作為組織者,利用暑期“三下鄉”這一有效載體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要做好各項保障和支持措施,使“三下鄉”活動常態化,切實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和當地居民的需求來開展,讓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與祖國的發展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