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先平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3)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雙高計劃”正式啟動。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財政部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正式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高校及建設專業名單,首批“雙高計劃”建設名單共計197所,其中高水平學校建設高校56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高校141所。“雙高計劃”每五年一個支持周期,2019年啟動第一輪建設。
“雙高計劃”的實施,是立足于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基于高職教育自身發展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升質量為核心、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為抓手,引領改革、支撐發展,從產教融合、師資建設、服務水平等多維度提升高職教育發展質量,有針對性地破解高職教育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形成類型教育創新發展的中國模式,打造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品牌。
“雙高計劃”不僅僅限于入選的學校和專業群,應是高職戰線共同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每所學校都應在高水平目標引領下,找準自身發展定位,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辦出特色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學校教育重要部分組成的高職體育教育,其典型特征就是為學生職業發展服務,但由于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崗位標準的不斷提高,對學生綜合素養和身心素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雙高計劃”背景下,應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獨特功能,注重與專業群的相互融合、協同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圍繞現代企業對職業人的基本身體素質需求,構建以服務于專業群人才培養的職業實用體育模塊化教學模式,這不僅是高職院校“職業”性質與特征對體育課程的要求,也是在爭創雙高計劃學校背景下,賦予體育教育的重大責任和使命。
“雙高計劃”的實施是基于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在全面提高高職院校質量的基礎上,著力培養一批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作為未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應具備未來職業崗位體能勝任力和綜合職業素養。同時,由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崗位工作標準的提高,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節奏和生活方式。曾經早9點晚9點,一周工作6天的“996工作模式”刷爆網絡,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和超負荷的工作,對工作者的身心耐受力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考驗。作為新時代下的高職體育,如何為未來勞動者實現“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保駕護航,是高職體育急需解決的現實課題。另一方面,也是貫徹“雙高計劃”提出的“深化教材與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的需要。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目標在增進學生身體健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同時,越來越重視職業性實用體育課程開發與建設。但是,在職業性實用體育課程體系構建與整體設計時,缺乏與學生將來所從事職業崗位的相關企業、專業(群)充分調研,課程目標未能與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畢業后就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性體能和職業素養相結合;兩者的培養目標并沒有有效融合,契合度不高。
職業實用體育課程是以服務學生專業發展、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職業體能與職業素養為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普遍沿用傳統的、過于競技化的體育教學內容,缺乏職業針對性。課程內容創新力度不足,尤其是缺乏對學生人文素質、創新創業精神、職業精神、國際化視野等綜合素質培養的課程內容。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創新活動的引導者,但也是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的瓶頸。在實踐中,教師缺乏現代教學理念與手段,嚴重影響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與發展,尤其是對新時代下對人才培養目標、能力需求不了解,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課堂教學缺乏對教學結構和對教學內容合理性編排,教學過程簡單、枯燥,缺乏互動性,學生缺少探究機會。教師缺乏創新思維與教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課程改革與創新發展。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是專業(群)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職業實用體育課程也應圍繞這一目標,以服務學生專業發展、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職業體能與職業素養為目的。依據不同專業學生對未來職業體能的不同需要,對學生將來就業所從事職業崗位的相關行業、企業、專業(群)充分調研和職業能力需求分析基礎上,剖析具體職業崗位(群)的職業體能需要,制訂與專業群相契合的職業實用體育課程目標,使兩者的培養目標有效融合,服務學生未來在相關行業內職業生涯發展的體能儲備,使人才培養更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真正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措施,是為學生構建起通往職業崗位系列的學習途徑。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未來就業是從事生產或技術一線的工作,這就要求他們需要具備比普通人更強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課程內容設置時要與就業目標以及職業生涯發展緊密結合,使學習內容與工作需要相對接。基于此,在剖析具體職業崗位(群)職業體能需要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群崗位特點,構建以終身體育鍛煉、身休活動技能與職業體能、職業綜合素質三大模塊的職業實用體育課程體系。終身體育鍛煉模塊,以體育俱樂部與陽光長跑為載體,也是學生第一、二、三學期課外體育的延伸;培養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意識和終身鍛煉習慣的養成,使學生擁有未來職業所需的體能儲備,為學生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身休活動技能與職業體能模塊,以隊列隊形、安全防衛、形體訓練為載體,是在原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已發展的身體素質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職業崗位所需身體活動能力與體能,為將來工作崗位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和特殊的身體素質儲備、運動技能儲備、終身體育鍛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供保障。職業綜合素質模塊,以拓展訓練和救生救護為載體,對標就業崗位職業素養,培養愛國敬業、團體合作、責任感、創新創業精神等;同時,還應掌握救生救護的基本知識,具備應急救護的能力,提升職業綜合素養。
如圖1所示。

圖1:職業實用體育課程體系
“雙高計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背景下的新一輪高職教育改革,需要解決新時代高職教育發展的新矛盾、新問題,在引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上都具有新時代的特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在今年2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資訊發布會上,曾將“雙高計劃”建設要求概括為“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因此,以“三化(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三元素(思政、英語、應用)”深化體育課堂教學改革,使課程教學滿足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高,教育國際化、全球化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在職業實用體育課程中,融入“三化(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三元素(思政、英語、應用)”,是貫徹落實“雙高計劃”提出的高職院校要成為“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具體措施。課程內容強調知識之間的聯系與轉化,單純的體育內容不再是課程的唯一組成部分,而是各學科知識互動與整合的綜合性課程,拓寬了課堂知識領域,提升了課堂教學內涵,能全面、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養;是培養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效手段。
(1)以“三化”(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引領課程設置,使課程教學緊跟時代發展需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需要。職業實用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時,是通過市場調研,在剖析具體職業崗位(群)的體能需要基礎上,結合專業群崗位特點和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等科學設置的。選擇的教學內容與項目載體不但滿足學生發展身體素質需求,而且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儲備職業體適能;突出教學內容既有“市場”又能滿足“市場”需要。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實現教學手段、學習方式現代化。充分利用線上學習平臺,運動軟件APP,開發立體化教材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突出“教”與“學”現代化理念。提升國際化水平,培養國際化理念。課程相關內容設置向國際化看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獲取最新體育新知識和最先進的鍛煉方法,及時更新體育相關知識、技術動作、規則規程變化、制度和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開拓學生國際化視野,為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人才。
(2)以“三元素”(課程思政、課程英語、課程應用)貫穿課程教學,提升課堂教學內涵,是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主陣地,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充分利用體育課程獨特優勢,在課堂教學中,結合項目載體,加強課程思政、課程英語、課程應用“三元素”的應用。強化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培養目標,結合體育各項目,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等思政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課程英語。將課程英語融入課堂教學,掌握運動項目英文專業詞匯和英語日常表達要求,為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和展示英語能力搭建平臺,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英語、用英語的意識,多方面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國際化交流能力。強化課程應用,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技術技能等,能進行自我鍛煉或指導身邊同學鍛煉,以及能代表班級競賽和基層裁判工作,學以致用,體現理論與實踐一體、知行合一的思想。
“雙高計劃”是高職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舉措,推進“雙高計劃”建設,教師是第一資源和關鍵性建設主體,教師隊伍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其目的是為國家培養適應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所需的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因此,作為新時代下的高職教師,要增強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要求的本領能力;要與時俱進,并不斷自我提升、學習新知識,同時要及時掌握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和手段,加強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深度融合,并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改革能力和團隊協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具體措施,“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高職實用職業體育課程創新模式,圍繞著“滿足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為目標,其核心是解決好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
首先,課程的目標與專業群培養目標高度融合,是以服務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有針對性的發展學生職業體能與職業素養為目的,使人才培養更有前瞻性和針對性,注重于專業群協同發展,提升學生崗位用任力和就業競爭力。
其次,課程內容設置與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全面接軌。終身體育鍛煉模塊,以體育俱樂部與陽光長跑為載體,既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提升了運動技能,又培養了終身體育能力和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身體活動技能與職業體能模塊,是為將來就業崗位具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和特殊的身體素質做儲備,同時也培養了基于未來崗位所需的運動技能、終身體育鍛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職業綜合素質模塊,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精神、團體合作等的教育,并掌握救生救護知識技能。整個教學內容全面覆蓋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體能與職業素質教育,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健康工作五十年”提供健康支撐。
再次,實施課程“三化三元素”創新教育理念與手段,是時代發展對職業實用體育課程改革的創新舉措,也是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在理念上強調課程設置的先進性,教學內容上體現時代元素和有效性,推動課程質量整體升級。實施課程內容“三化三元素”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提升國際化水平,是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滿足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綜上所述,“雙高計劃”的實施,不僅是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經濟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和專業群,也為職業院校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高職實用職業體育課程創新模式,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注重與專業群的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在教學內容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突顯高職體育的特色。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其體質,強健其體魄,提升職業綜合素養,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全身心投入到專業技能和職業生涯發展,更好的為祖國經濟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