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鈺
(寶安區安樂小學 廣東·深圳 518101)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僅能是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學習方向的指導作用。因此基于語文素養的提升,結合校本具體情況,探索適合低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能力。
目前我們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從教材出發,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設計與之相關的練習,主要以讀寫識記等內容。這樣的作業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存在局限性,無法很好引導學生對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習和掌握。原本的語文作業設計均流于形式。
校本作業就是以學校為主體的形式,結合學校的具體發展和實際活動,其具體價值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校本作業能夠滿足語文課程標準,即校本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吸收文化、知識等方面的營養,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探究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知識獲取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校本作業能夠優化語文教學效果,即校本作業能在原有教學設計的作業練習基礎上,緊扣具體的學習目標,豐富原本單調的作業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校本作業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己熟悉的校本活動相結合的作業設計,拉近學生對于作業的距離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將課內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學習相結合,真正地將語文的運用落到實處,讓學生感知生活處處皆語文。
在進行校本作業設計的時候,首先需要明確學習目標,以具體的學習目標為指向,作業設計才能有方向、有目的地去開展。因此我們進行低年級校本作業設計之時,分別從課程目標、教材目標和學情目標這三個方面來入手,力求做到設計基于語文課程教學,確保設計能讓學生學習落地到實處。
首先我們需要先緊扣課程目標,在每個作業設計的具體環節應將課程目標體現到細節之處,確實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次我們需要明確低年級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再次我們需要明確學生學情也就是低年級一二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尤其是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摸清校本作業知識的起點,明確作業學習的目標,了解校本作業應該傳遞給學生的具體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相應的學習能力。
作業設計的思路,旨在整合教科書資源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吸納課外豐富的語文資源,從而改變學生只學教科書的知識,而與生活實踐幾乎完全割裂的狀況,使學生將靜態的書本知識與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真正實現在生活中、實踐中學語文的目的。
我們進行低年級校本作業設計的探索時,將教材課文進行梳理整理,找出每個單元中凸顯語文知識點,尋找學生語文學習困難,提取一個特點明顯、操作性強的知識點為作業主題,緊緊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有目的的環節設計,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性,逐步完成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任務,使得學習知識得以鞏固和提升。
例如一年級校本作業設計中,我們從部編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發現,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為認識學習漢語拼音,因此我們設計了主題為“拼音用處大”的校本作業,讓學生通過主題式作業內容對于課內所學習的漢語拼音進行鞏固學習,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漢語拼音的具體運用。
二年級校本作業設計中,我們從部編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發現,第二單元《場景歌》中學習具體場景中的量詞詞組,因此我們設計了主題為“量詞牽牽手”的校本作業,引導學生鞏固課內量詞的認識,聯系生活實際積累量詞,并能夠用量詞詞組來描述一個具體的場景。
以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的校本活動為作業設計的素材,把課本知識與教學活動與校本活動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鞏固語文知識的同時,及時有效地運用所學語文到實踐活動中,達到語文語用的目的。
一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研究中,我們將學生對于學校的認識了解、家校合作的互動關系,讓學生在小學校園生活的具體環境中,獲取到真正有用的語文知識,跳脫出原本枯燥的語文課本,走到立體開放的氛圍中去,積極主動尋找學習的地方。例如“顏色真有趣”校本作業設計探索中,從學生熟知常見的校園景物如桌子、墻壁等來用所學顏色詞語描述,再自己去尋找以小主持人的形式介紹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顏色特點。
二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研究中,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校園中的典型事物或者事情,運用所學所積累的詞語句子來具體地描述,提升學生語言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能力,走到校園當中去,走到實際活動中去,感知生活中語文的魅力。例如“量詞牽牽手”校本作業設計探索中,從課本量詞入手,帶領學生將眼光投到校本活動中,將自己所觀察、所發現的事物用積累的量詞表達出來。
設計語文校本作業可編制面向全班的普適性作業,也可設計針對小部分學生的個性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擁有適合自己的練習。我們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在作業設計中以學生學習的難易程度及接受理解情況,分成基礎板塊、提升板塊和拓展板塊三個層次的內容,以梯級學習方式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一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中,主題為“顏色真有趣”的作業設計中,我們的基礎板塊設計以識記常見的8種顏色的生字,自主互助方式讓學生識記積累顏色的生字。提升板塊的作業設計從熟悉的學校事物來導入,學習運用顏色來描述具體事物,并能具體實踐運用。拓展板塊的作業設計閱讀有關顏色主題的繪本和結合美術學科讓學生對自己所熟悉的校園創作一幅畫進行口頭語言表達。
二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中,主題為“量詞牽牽手”的作業設計中,我們的基礎板塊從復習課內所學習掌握的量詞入手,識記生活中常見的量詞,提升板塊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體部位和學校具體場景來尋找量詞,拓展板塊的作業在讓學生選擇一個特定的校園場景進行一組量詞詞組的描述,模仿課內所學的段式結構,來完成自己一個場景的具體描述。
低年級的語文作業大部分為單調古板的內容為主,相對枯燥機械化,重復單一,因此對于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容易缺乏主動完成的內因動力,也欠缺了激發興趣的外因條件。因此我們在進行低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研究中,以科學創新、多元開放的方式把原本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化身為豐富有趣的展示方式,借助多形式多學科的方法,讓學生化身為學習的小主人。
一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中,“拼音用處大”為主題的校本作業通過設置拼音卡片認讀、繪制“拼音全家福”、抽拼音卡互學、親子閱讀拼音故事等內容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實踐運用。其次親子閱讀的作業內容,讓家校合作的方式融入到學習環節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愉快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中,“擬人真奇妙”為主題的校本作業通過展示找擬人句、小組合作說擬人句、親子表演擬人句等內容方式進行實踐運用,以表演的形式展示故事中擬人的手法,親身體會擬人句使用的妙處將書面語言運用到口頭表達中,達到最終運用的學習效果。
新課程提出了作業評價的功能是重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充分體現教學的人文性。低年級語文校本作業設計的探索研究過程中,我們對作業評價探索出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維度、評價方法的多樣化以及評價要緊扣主題的有效化等原則,力求在提高語文作業質量的同時,讓孩子們體驗到作業的樂趣。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主要是在學習效果中不僅有原有的教師評價,而且加入了學生自己、同伴之間、家長參與的多元評價方式,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認識自己的學習完成情況。
評價內容的多維度主要是作業設計中針對學生任務環節學習完成時,從學生的課堂學習、自學情況、合作交流表現、自我展示等方面多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更為全面立體檢驗自己學習成果。
評價方法的多樣化主要是針對低年級學習特點設置具體直觀的形象化圖案來評價,借助以獲取寶石、涂喜歡的色、與小老鼠做朋友、摘取美麗的花等方式來對完成學習任務的表揚,激發學生爭取表現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評價緊扣主題的有效化主要是針對每一份校本作業設計的主題與特點,設計與之相符合的評價方式,把主題策略貫穿于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將整個校本作業設計整體化。
總而言之,校本作業設計是可以改進當前小學語文作業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而且符合小學生發展要求,甚至通過多樣性的校本作業設計,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因此,我們的低年級校本作業設計探索與研究分別以學習目標的指向、主題設計的形式、校本活動為媒介、分層板塊的模式、豐富展示的內容、多樣評價的手段等六個設計策略,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為核心目標,進行有目的、有條理、有方法、有效果的作業模式探索研究,從而解決原本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的困難,大力提升語文教學和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