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沛嬌
(肇慶市懷集縣實驗小學 廣東·肇慶 526400)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往往會因審題失誤而失分,是影響學生數學成績的原因之一。之所以存在審題障礙的情況,是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多字都不認識,這就導致學生審題速度過慢,在理解題目的時候存在一定偏差。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成績較差,實際上與審題有很大的關系,對此教師不應將錯誤歸咎于學生,而是應正確認識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障礙。實際上學生審題能力薄弱,與其學習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有效解決審題障礙的一種方式。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審題即閱讀題目的一個過程,要達到解題的目的,要求學生以閱讀的方式在書面語言中掌握文化學科知識的方法,也就是說閱讀實際上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學術界當前對審題還未進行全面的界定,不過有不少與閱讀相關的研究。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關于對“閱讀”二字的理解,即人通過閱讀在語言符號中獲取意義的一個過程,閱讀是基本智力技能的一種,是所有行為和過程的綜合。有心理學家對閱讀也進行了闡述,認為閱讀是由書面材料獲取信息,并在大腦中進行分析的過程,即獲取信息意義的一個過程。分析數學學科的特點,審題實際上就是閱讀題目,需要學生對書面上的數學文字進行觀察,通過發散思維的方式明確題目中的含義。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閱讀等同于審題,是將書面信息轉化為思維信息的一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信息和經驗。
數學審題等同于數學閱讀,與一般閱讀不同的是,數學閱讀的內容和數學知識有關。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數學題目一般是由幾種語言構成的,所以數學審題就要對不同語言之間的關系進行考量,分析不同語言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學生需要了解即將獲取什么樣的數學信息;這些信息和數學知識之間有什么關系;需要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最終結合既往解題經驗,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而為數學解題奠定良好基礎。學生在審題期間,腦海中會不斷閃現計算、圖形、建模等內容,而在有良好審題基礎的情況下進行解題,還需具備使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審題能力屬于一種綜合能力,包含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推理等眾多內容。良好的數學審題能力,一般體現在可以通過閱讀數學材料的方式,了解其中的意思。也可以通過整合數學材料的方式,對相關數學知識作出判斷,進而找到正確的答案。還可以通過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難題,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進而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2.1.1 讀題不準,理解錯誤
審題障礙的成因與讀題不準有很大關系,小學低年級學生讀題不準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審題過程中較為粗心大意,在缺乏良好審題習慣的情況下,會出現漏讀、連讀、添堵等情況,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也容易被忽視。比如在解答計算題的時候,部分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會看錯符號或數字,例如將“+”當作“-”,將“×”當作“÷”進行計算,致使結算結果錯誤。在學生學習了運算律后,計算2+3×1這類題目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錯誤。針對這類計算題,如學生審題不嚴謹,可能會優先計算“2+3”,最終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再比如學生在畫圖形的時候,如審題不嚴謹可能會將題目中要求的長方形畫成正方形。
2.1.2 挖掘潛藏信息的能力較弱
新課改背景下,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因此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也要以此為目的,對學生進行培養。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幾乎所有知識都會涉及問題的解答,題目類型多樣,同一種題目也有多種解題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剛好可以反映出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能力更強,更容易發現題目中潛藏的數學信息之間的規律。而對思維能力活躍度不足的學生來說,在面對題目時往往難以下筆,這是數學審題障礙的一種明顯表現。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涉及到了許多基礎性的題目,學生在面對這些題目的時候,需要多一些耐心,認真思考并反復檢查,這也會降低審題、解題的難度。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題型,其中還潛藏了許多看不見的數學信息,這就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挖掘。然而很多低年級小學生挖掘潛藏數學信息的能力較弱,這就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審題障礙。
2.1.3 數學概念模糊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概念是教學的重點,只有建立好數學概念,才能夠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建模于小學數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首次接觸數學概念的學生來說,數學建模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概念的引導,盡可能將更多的生活素材引進到概念教學當中,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但是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較為模糊,解題過程中無法通過運用概念的方式得到正確的答案。
2.1.4 思維無法通過數學方式表達
在解答數學習題的過程中,“打草稿”的方式可以印證學生的猜想,所以在任何時候,“打草稿”都是數學教師重點強調的一個問題。然而很多低年級小學生還未養成“打草稿”的良好習慣,解答習題通常依靠憑空想象,在思維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無法通過數學的方式將自身思維的過程表達出來。比如在解答多位數乘法時,學生一般需要在草稿本上列算式,才可以計算出正確的答案。而很多學生為了加快解題的速度,也為了簡化解題的過程,往往采用“默算”的方式,這對解題的準確性影響甚大。
2.2.1 輕視心理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解答數學習題的過程中,數學審題障礙的出現,與學生心理有很大關系。在面對較為簡單的習題時,很多學生往往抱著輕視的態度,不認真審題,審題和解題過程中體現出粗心大意,所得答案往往與正確答案偏離。往輕了說會影響學生的數學成績,嚴重的可能會成為學生后續學習中一種不良習慣。
2.2.2 畏懼心理
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在面對較為復雜的題目時,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在審題和解題的過程中,往往處于緊張的狀態下,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題目上,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分析和判斷,甚至可能會讓學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2.2.3 心理習慣
心理習慣即固定思維的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未得到發散,也就無法掌握正確的審題方式,長期以來的心理習慣讓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比如問一根繩子長10米,第一次用了1米,第二次用了3米,那么這根繩子比原來短了多少?針對這一題目,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往往會因心理習慣的引導,去求第一次和第二次使用繩子之間的關系,即給出答案10-1-3=6(m),然而正確答案確是1+3=4(m)。所以學生在審題的時候,一定要克服思維定勢帶來的影響,重視概念建立的條件,讓學生掌握正確運用概念的方法,掌握正確解題的規律。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我們知道了審題與閱讀的密切關系,這也就給解決數學審題障礙提供了一條方向。課堂上,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對題目內容進行閱讀。在閱讀題目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控制好閱讀的速度,同時在審題的過程中自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避免出現閱讀偏差。比如將“41”看成了“14”,將“58”看成了“85”,這些都是數學審題期間禁止出現的問題。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審題障礙,教師需杜絕使用強硬的教學手段,否則將會起到反作用的效果。克服數學審題障礙,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應讓學生在閱讀題目內容的過程中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細心,讓學生保持一種嚴謹的學習態度,進而更好的克服審題障礙。
想要克服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障礙這一難題,就不得不認識到示范教學的重要作用,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審題習慣,日常教學中嚴格監督學生的審題行為,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審題水平勢必得到極大提升。學生審題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發現題目中潛藏的一些數學信息,并將之充分挖掘出來,這些信息包括了數學中的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圖片信息等。在認真審題的過程中,將題目中的各種條件勾畫出來,例會到題目中重要詞匯的含義,最終結合已知條件和所求題目之間的關系,以反復推敲關鍵詞的方式,找出正確的解題方式,最終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學生必須準確把握好數學概念的內涵,并以此為延伸將概念運用到解題、審題過程中。所以教師需要積極為學生創建具有深刻意義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們創建一個良好的概念模型。在學生理解并認識到相關數學概念之后,教師就可以將與概念相關的各種習題呈現出來,如填空題、選擇題等,以多樣化、多層次、多結構的數學習題,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運用,讓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在解題的過程中鞏固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勢必會取得良好的進展。
解題定勢即思維定勢的一種,是學生固有的一種思維能力。想要幫助學生克服解題定勢,需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認識,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到各種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區別,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比如在計算平行四邊形或梯形的面積時,可分析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概念與特征,找出面積計算時存在的一定規律,實現知識上的有效遷移。即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學生可將其分層兩個三角形,分別計算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大小,從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解答數學習題的時候,必須經過審題的步驟,審題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答案的正確與否,是數學教師重點需要關注的問題。受低年級小學生個人因素影響,在解答習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審題障礙,這不利于學生對正確答案的解答與判斷,也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克服審題障礙,以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