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楊甜
自從十九大召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正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建設美好家園、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人民共同的需求[1]。這對于與人居環境科學聯系緊密的風景園林、城市生態學等學科來說是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這要求它們積極發展、拓寬思路、轉變思維,思考城市發展的新模式,真正實現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市在規模、人口、建設等方面的增長,城市中關乎人類健康、福祉與發展的生態問題也隨之增加[2]。因此在運用城市生態學解決城市發展問題時,對人類因素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將人類因素引入了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尋求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進化。
“以人為本”是我國城市建設和風景園林實踐的指導思想之一,城市生態系統應提供生態、游憩、文化展示等多元復合的功能,以滿足人民對建設美好家園的需求。在城市建設實踐方面,各種尺度的可持續景觀形式應運而生,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等低影響開發設計實踐紛紛出現,這些設計實踐與綠色基礎設施的內涵大致相同。隨著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其對彈性空間管理的要求也不斷擴大,并逐漸成為進一步擴展綠色基礎設施發展的挑戰之一[3]。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張,城市內部的綠色空間受到壓縮,綠色基礎設施數量減少,其生態服務能力也逐漸變弱[4]。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要求將各種綠地連接成網絡,形成由網絡、節點、連接構成的綠色基礎設施系統,這樣能提高各種綠地之間的連接度,形成系統完整的生態網絡[5]。城市綠地建設可以改善城市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建設低能耗的環保型城市[6]。多元發展,系統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兼顧城市生態系統人類功能和生態功能兩方面的特點,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韌性是指城市生態系統在應對外來壓力和干擾時,迅速恢復所需結構和功能的適應能力的體現。城市韌性體現在五個方面:經濟、制度、生態、社會、文化。
城市生態韌性主要體現在城市生態在面臨外來沖擊時恢復至完整狀態的能力,它有助于城市抵抗生態風險,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韌性結構能增強城市生態系統抵御外來沖擊的能力,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災害預防方面,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等綠色基礎設施能增強城市韌性,起到調節雨洪平衡的作用。在氣候變化適應性方面,城市綠網可以凈化空氣、降低噪聲,提升環境質量;同時,城市綠地還可以調節城市微氣候,減緩熱島效應。
生態規劃是韌性城市實踐的關鍵,要以經濟和生態并重為原則,將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生態規劃應從經濟、環境治理、景觀規劃這三個角度考慮,從而實現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的協調發展。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要做好產業規劃,發展生態經濟,讓資源循環利用,合理配置各生產要素,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經濟的集約化、系統化發展。從環境治理的角度來說,對于城市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要將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系統規劃,要結合城市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來科學治理。從景觀規劃的角度來說,以功能劃分城市空間,平衡好人類功能與生態功能之間的關系;發展綠色交通,修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發揮交通、生態、文化、游憩等多元復合的服務功能;保護鄉土景觀環境,塑造城市特色景觀風貌,增強城市文化韌性。
我國古代城市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政治統治和軍事防御,很少重視城市的生態功能,園林多承擔著游憩、觀賞的功能。近現代,我國一些大城市開始效仿西方,修建公園,彌補我國城市綠量不足的現狀,開始注意到城市綠地對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但是這些公園零散分布在城市空間中,并沒有形成體系,當時倡導的是“綠化城市建設”。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開始倡導建設“園林城市”,建設城市綠網是當時的風景園林實踐手段之一,此時的城市規劃開始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這時城市公園逐漸走上系統化發展。雖然城市綠地逐漸形成系統,但是軟質景觀并沒有和硬質景觀很好地融合,兩個部分是孤立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十九大以來,“公園城市”作為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應運而生,推動城市和公園和諧發展。
公園城市的概念將不再局限于風景園林領域,而是延伸到人居環境學科和行業范疇內,打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修復全域空間肌理,構建系統化的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優化全域城鄉空間形態,連通城市綠地系統與周圍的生態綠地,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系統。整合城鄉生態綠地,構建系統化、整體化的公園體系。帶動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轉型升級,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全域性的綠色基礎設施,以此來串聯城鄉,達到城鄉融合的目的。
城市設計更注重打造公園化的城市風貌,促進城市的轉型發展。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古典園林,讓歷史景觀展現出新的風貌,體現城市的地域特色。發掘城市歷史景觀的潛在價值,提升其旅游生態功能,實現城市歷史風貌景觀的多元化發展,讓城市景觀融入大的公園體系中。
將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結合,完善生態經濟體系,營建一二三產業融合、鄉村休閑特色鮮明的大地景觀區[7]。保護園林生態不能采取接卸的保護方法,只保護不求發展不是正確的發展思想。既要注重生態保護又要注重生態規劃,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實現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市生態學理論的更新,中國城市的發展模式也隨之改變,功能提升、環境改善、多元包容和安全宜居日益成為現階段我國城市發展的重點[8]。以生態環境促進城市轉型發展已成為大家的共鳴,將生態學理論運用到城市建設中,也體現了理論結合實踐的理念。
應將人類-生態系統協同進化理論、城市韌性理念應用到城市建設中去,結合風景園林的相關理論和實踐,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高城市應對外來壓力的能力,共同建設健康、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相關鏈接
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原則
公平性原則
本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間的公平和資源分配與利用的公平;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機會、利益均等的發展。它既包括同代內區際間的均衡發展,即一個地區的發展不應以損害其它地區的發展為代價;也包括代際間的均衡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的發展能力。
持續性原則
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即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必須有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包含著制約的因素;在“發展”的概念中還包含著制約因素,因此,在滿足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數量、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共同性原則
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雖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決定全球必須聯合起來,認知我們的家園。
可持續發展是超越文化與歷史的障礙來看待全球問題的。它所討論的問題是關系到全人類的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
雖然國情不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無論富國還是貧國,公平性原則、協調性原則、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各個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都需要適當調整其國內和國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