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書雅
(深圳市星鏈供應鏈云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14)
中小企業是我國最大的企業群體,4000萬中小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發源地。根據創客貼視覺營銷研究中心出具的《2018年中小企業發展痛點調查年終報告系列白皮書》的數據,目前我國有中小企業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報告中也梳理了目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痛點,其中內控的薄弱和缺失,為痛點之一。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常常能觀測到如下現象:老板的親戚做出納,領取對賬單、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表;老板一支筆審批;業務人員都是老大,企業資源牢牢掌握在個人手中,業務發展逐漸失控;一建制度,都是文字性描述,沒有流程圖,沒有控制節點以及考核;制度缺什么建什么,沒有配套及體系規劃,執行起來經常相互打架;核心員工頻繁流失;招進來的人發現存在道德缺陷;一講流程和制度,就被攻擊影響創新和效率等等。以上現象,我們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問題:
中小企業資產規模不大、人員不多、管理幅度相對較小,老板作為創始人在管理上通常全程控制并一插到底。當企業擴展到一定規模,老板一個人不能全程控制的時候,很多中小型企業老板為了控制風險,往往會把自己的親戚安排到重要崗位,替代老板行使監督權,“家族企業”雛形逐步形成。此時,公司的經營風險是很大的。老板個人一旦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嚴重的后果,可使企業倒閉。而家族企業的弊端,往往是親戚之間的矛盾,是親戚之間“信任”,缺乏制度流程控制和監督。外聘的員工得不到授權,難以施展才華,造成流失。長此以往,企業發展受阻,經營風險越來越大。
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各部門或人員在經濟活動運作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動態機制,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它并不等同于規章制度,也不是組織計劃,更不是內部管理,而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種方式、措施及程序的綜合。很多中小型企業的老板及管理層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建立一些規章制度以及遵守、貫徹它們,簡單地將各類文檔制度,各種規章手冊看作是內部控制,對內控認知較淺,無法實施到位。此外,也有許多中小企業片面地認為內部控制就是要加強內部監督,增加管理人員,對內控的認知還停留在原始的內部牽制階段。當然,還有部分中小企業太過于考慮成本效率,認為內控建設及實施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和創新發展,完全忽視內控建設,從而導致內部管理異常混亂。
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初創時為家族企業,企業內部環境,人際關系也比較復雜。這些企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打開眼界,為謀求更好的發展,引進更多的人才,才開始重視規范性運營。但是,因歷史原因,核心崗位通常為老板的親朋好友,而這些人的水平又達不到崗位的任職要求或無法滿足企業后續發展的要求。這些因素的存在會制約企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內部矛盾諸多、本位主義、內部部門壁壘高、內控制度難以執行等等。
目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中小企業老板及管理層充分意識到內控建設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學的方式和方法。有的中小企業老板只重視內控制度的制定和發布,忽視了具體執行的過程,缺乏對執行過程的監控,更沒有針對執行的差異對制度或計劃進行相關的調整,沒有建立一個完全閉環的從計劃、執行、控制、監督、評價的完整體系。也有的中小企業只注重事后懲治而不注重事前預防,等問題出現以后再想辦法治理,往往導致后續糾正的成本太高,并且效果甚微。也有的中小企業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有關硬性的業務流程、資產安全等控制上,而忽視了企業文化及員工素質等方面的建設。企業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牽制,往往造成管理脫節,產生漏洞,使不良之人有機可乘。
中小型企業內外部監督機構形同虛設,監督力度嚴重不足。就外部環境而言,除了通常的工商、稅務等部門外,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中小企業,嚴重缺乏外部監管機構的監督,從而導致中小型企業內部控制執行力度不夠。而內部監督機構,因通常考慮成本效益,難以設立專門機構以及引進專業人才進行監督評價,內部監督嚴重缺失或者流于形式。
許多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沒有全面覆蓋所有的部門和崗位,沒有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環節,會計信息存在遺漏、會計信息失真且傳遞滯后,使得中小企業的整體會計工作質量偏低,不能充分地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及時性。還有部分中小企業不重視賬務及稅務管理,一味地考慮成本,聘用的財務人員缺乏專業勝任能力,在賬務處理中出現問題就在所難免。
(1)崗位不兼容分離制度,相互牽制等問題是內控的基本點
要得到合理的修正數據,需對采樣和分析方法進行改進,因此對采樣和分析過程進行了歸納,監測所需設備、材料及方法如下。
制度、流程的繁簡不重要,關鍵看崗位不兼容分離制度實際執行是否能落到實處,并成為企業不可逾越的紅線。即便因為成本效益的原則,一人兼任了多崗職責,對此,事前的審批,事中、事后的定期及不定期的檢查制度,輪崗制度等替補制度是否有嚴格執行,否則企業內控就存在很大漏洞。
(2)實質重于形式
內控制度的建設與執行,關注的是實質性風險,只要關鍵風險點控制執行到位,無須龐大的組織架構和復雜的流程,也能有效地管控風險。
(1)企業所有部門和員工需形成內控共識
企業的內部控制實施效果通常與企業內部環境、企業文化、企業職工的職業素養和內控意識密不可分。通過加強企業員工培訓,培養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不斷增強企業員工職業素養和內控意識,才能形成良好內部環境,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內部控制的順利實施。
(2)企業需重視人力資源管理
要注重企業人員的引進、任職、考核、晉升,尤其是關鍵崗位人員和干部的選拔和配置。在注重各崗位人員的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將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列為任用、晉升干部的重要參考因素。
(3)健全企業的治理結構
中小型企業應該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企業治理體系,并能夠走出去,打開眼界,不斷學習境內外先進的企業治理方法,并吸取精華。
(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解決內部不兼容崗位的分離問題。受到企業成本效益原則的約束,中小企業不可能做到所有的崗位都專人專崗,在具體執行中,需增強財務、人力、采購、銷售、研發等關鍵部門或關鍵崗位彼此之間的制衡關系。
(2)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
中小企業需加強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期間的督導、檢查,事后的評價考核,客觀分析內部控制制度的現狀,內部制度是否有效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是否取得了成效等。同時,對于違規行為要做出嚴厲處罰,執行到位的需進行獎勵,做到獎懲分明。
(3)有效遏制中小企業中的舞弊行為
企業需加強企業文化的宣導,提高員工的法治觀念和合規經營意識,加強員工的職業道德培養。對于企業高管、關鍵核心崗位應建立定期的責任制審計及離任審計。針對容易產生串通舞弊行為的關鍵崗位,要實施不定期的輪崗制度。
(4)與時俱進,加強學習
針對中小企業內控制度陳舊滯后的現象,企業需加強學習,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不斷優化升級企業未來發展戰略,從而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更新迭代。
企業內部應建立對各業務單位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查機制,尤其加強對關鍵崗位及部門的監督管理。企業應聘用專業外部審計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及實施情況進行綜合檢查評估。外部機構的內控評價報告能使企業更客觀、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內部控制中的不足之處,并促使企業自身不斷改進,從而使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更加完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聘任專業的內審人員,建立內部審計機構,賦予其權限并創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監督內部控制實施的主要力量之一。
中小企業應該采取有效的手段來消除各方面弊端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要加強對企業資產安全性的管理,如應收賬款、存貨、資金的管理,重視財務數據分析比對。同時,要加強企業全員合規意識的培訓,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確保不做假賬,不偷稅漏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