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北京市中倫文德(南京)律師事務所,江蘇 南京 211199)
稅種(tax type)是稅收種類的簡稱,指一個國家稅收體系中的具體稅收種類,是基本的稅收單元。稅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根據自己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具體情況以法律、法規形式規定的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所謂稅制結構(Taxation Structure),是指構成稅制的各稅種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分布狀況及相互之間的比重關系。稅種收入結構是稅制結構的核心,直接反映出一國稅收制度的結構和功能。
我國現行18個稅種,已立法稅種達11個,包括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車船稅、環境保護稅、煙葉稅、船舶噸位稅、車輛購置稅、耕地占用稅、資源稅、契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目前我國的稅制體系基本上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財產稅、行為稅、資源稅不斷完善。流轉稅可以轉嫁,屬于間接稅;所得稅不可轉嫁,屬于直接稅。
2015~2019五年間,全國稅收總額及趨勢如下表。稅收總額呈總體上升態勢,2017年稅收總額增幅高達10.75%,但2019年升幅明顯放緩,僅為1.02%。這與我國的稅制改革、大力減稅政策形勢匹配。國家稅務總局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減稅降費1.3萬億元,2019年減稅降費達2.36萬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減稅降費超過2萬億元,正值新冠疫情時期,對市場主體是有力的扶持。

2015~2019年全國稅收收入情況表 單位:億元
全國稅收總額圖示:

以下將重點列示幾個稅種的收入情況及在稅制結構中地位比例、優化趨勢。

如圖所示,因2015年、2016年4月間在營改增前,營業稅的收入未統計在內,故金額偏低、比例不高。因2017年是合并營業稅的第一個全年,故稅收金額及占比大幅提升;2017年~2019年進行了三次稅率改革,主要降低增值稅稅率,故國內增值稅收入增長不高,占比穩中略升。
現行的增值稅率制造行業13%、交通運輸業、建筑業9%,現代服務業6%。國家減稅降費、激發企業市場活力的方針政策與稅收的增量增幅能夠契合。
業界認為,9%的稅率不會簡并到6%的稅率。建筑業、房地產業、運輸業以及農產品稅率9%。但就建筑業和房地產業而言,并非國家降低稅負、重點扶持的行業,農產品稅率調整的可能性不大。故后期增值稅改革最有可能的就是簡并13%和9%兩檔稅率,取消13%這一檔。可以預見,增值稅稅率的調整必將影響增值稅收入及稅制結構。
消費稅長期是我國第四大稅種,2019年因個人所得稅大幅減稅,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6.57%,消費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7.95%,已躍升為我國第三大稅種。

消費稅的征收,體現了國家的消費政策,可以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正確引導消費方向,保證國家財政收入,還可調整貧富差距。但我國的消費稅是狹義消費稅,對特定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征收,稅基較窄。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下行,疊加減稅降費,財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消費稅立法及改革勢在必行。擴大稅基、提高稅率、在同一個稅目中設立累進稅率、逐步將稅收下劃地方,這些都將擴大財政收入,彌補地方政府資金缺口。

如圖所示,2018~2019年企業所得稅的增長幅度降低了,但其在全國稅收收入中的占比依舊上行。受2019年個人所得稅新政大幅減稅的影響,企業所得稅在稅收總額中的占比增幅較大。
企業所得稅的特點:直接稅,納稅人與賦稅人一致,可以直接調節收入級差;征稅范圍;征稅環節單一,不存在重復征稅;稅負公平。
近年來,企業所得稅貢獻的稅收收入及其在稅收總額中的占比一直是穩中向前。后期隨著經濟形勢慢慢轉好,及增值稅稅率的再次降低,作為直接稅,企業所得稅在國民經濟中的中堅地位將越來越凸顯,稅制結構會慢慢優化。
如圖所示,近五年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發展趨勢與其在稅收總額中的占比趨勢是一致的。說明了其具有經濟內在穩定功能,調節經濟杠桿的作用發揮良好。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追求公平稅制,那么,公平稅制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通過稅收來調節收入分配。醞釀多年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于2019年1月1日建立起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確立與運行,是我國稅收征管水平的提升與挑戰。

2019年之前,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收入之比逐年提高,其中2017年為8.3%,2018年為8.87%。2019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收入之比僅為6.57%,原因有二:一是從2018年10月1日開始,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準從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2019年起綜合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為每年60000元;二是因為專項附加扣除減輕了個人和家庭的養老、住房、醫療、教育等負擔。個稅改革總體上降低了個人負擔,促進了社會公平。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個人所得稅稅源日趨豐富,未來個人所得稅收入在整個稅收收入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
我國的稅制體系主要構成有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稅。
流轉稅包含:增值稅、消費稅、關稅;所得稅包含: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我國的流轉稅與所得稅構成了稅收收的主體,近五年來,所得稅與流轉稅在稅收總額的平均占比79.36%,近八成;其他稅種合計占比20.64%,近兩成。其中流轉稅平均占比50%,所得稅平均占比30%。如表:

?

流轉稅與所得稅在全國稅收收入的占比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自2015年至2018年流轉稅占比逐年降低,呈負增長;所得稅占比逐年增高,呈正增長。因2019年首次全年實行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提高個稅起征點、進行專項附加扣除,很大程度影響了當年所得稅的收入,故流轉稅占比及增幅提升。從長遠來看,所得稅在全國稅收收入的占比仍會持續上升,這也是我們調整稅制結構的目標。我國稅制將向所得稅、直接稅為主導的結構慢慢調整。
中央稅包括:關稅、消費稅、海關代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車輛購置稅。地方稅包括: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環境保護稅。
營改增以后,需盡快完善地方稅收體系,重新培育新的主體稅種,消費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房產稅都很有潛力。這是稅制優化要求,也是我們改革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利益調整難度大,落實工作任務艱巨而繁重。要充分認識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艱巨性,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正確引導輿論,凝聚各方共識,積極穩妥推進改革。這說明稅收不僅是一個經濟范疇,而且是國家治理的范疇,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看待稅收,將稅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體制之內,并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本文以2015年~2019年我國稅收收入數據為樣本,以圖表數據方式重點分析了主要稅種的變化趨勢及原因。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目前的稅制結構正在完善階段,正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的要求,向提高直接稅比重,健全直接稅、地方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的方向前進。這是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國家稅收的大方向、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