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軍 周慧君 丁立庭
(懷化市煙草專賣局,湖南 懷化 418000)
創新驅動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國家煙草專賣局黨組提出,要加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在此形勢下,如何打造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是煙草商業企業急需解決的課題。
設定創新素質、創新機制、創新投入、創新實踐、創新產出5個一級指標,環境適應能力等21個二級指標為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評價指標。評價指標中有的可定量衡量,有的只能作定性評價,定量指標也技術性地被定性化對待,都通過問卷調查進行評價打分。
以H市Y煙草公司為調查對象,對H市Y煙草公司員工進行問卷調查,采取隨機發放問卷方式,發放紙質問卷40份,回收40份,去除無效問卷4份,有效問卷36份。本次問卷調查采用李克特(Likert)的5分量表,對調查對象對所在企業(部門)的創新狀況進行評價打分:認為某個二級指標的狀況或實際表現為好的打5分,較好的打4分,一般的打3分,較差的打2分,差的打1分(如表1所示)。
本次調查采用spss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信度分析,對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a信度系數法,在a信度系數法中,Cronbach’a值大于0.7是數據可靠性很強的標志。

表2 H市Y煙草公司問卷測量項的可靠性統計
從表2的數值來看,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問卷測量項的Cronbach’a值為0.945,遠大于0.7,表明該問卷調查數據可靠性很強。
設定創新型企業模糊綜合評價因素集U由兩個層次的因素構成,表3所示創新型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即為綜合評價因素層級結構。
第一層因素集
U=(U1U2U3U4U5)=[創新素質 創新機制 創新投入 惇創新實 踐創新產出]
第二層因素集Ui分別由其對應具體指標構成,如
創新素質U1=(環境適應能力 市場營銷能力 再學習能力 員工創新能力)其余依次類推。
本次調查根據專家經驗,征詢企業管理者意見,各一、二級指標權重確定如下(如表4,表5所示):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表3 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企業評價指標體系

表4 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企業評價指標一級指標權重

表5 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企業評價指標二級指標權重
確定創新型企業各一級指標的單因素評判矩陣。

表6 H市Y煙草公司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頻率統計
以創新素質U1={環境適應能力 市場營銷能力 再學習能力 員工創新能力}為例,如表6所示,認為H市Y煙草公司在環境適應能力方面“好”的為11.11%,認為“較好”的為30.56%,認為“一般”的為47.22%,認為“較差”的為11.11%,認為“差”的為0%。
則環境適應能力的單因素評判矩陣為:

由此可得創新素質U1的評價矩陣:


表7 H市Y煙草公司創新機制評價指標頻率統計

表8 H市Y煙草公司創新投入評價指標頻率統計

表10 H市Y煙草公司創新產出評價指標頻率統計

表9 H市Y煙草公司創新實踐評價指標頻率統計
同理可以分別得到,創新機制、創新投入、創新實踐、創新產出的評價矩陣U2、U3、U4、U5。
根據前面確定的創新素質的各個因素(環境適應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再學習能力、員工創新能力)的權重向量:

可以計算出創新素質的評價向量:

同樣,根據前面表7至表10所示數據,可計算出創新機制、創新投入、創新實踐、創新產出的一級評價向量:B2、B3、B4、B5。
首先,計算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將第二級評判因素Ui視為一個單獨元素,用相應的第一級評判向量Bi作為Ui的指標評價向量,構成U到V的模糊評價矩陣,即創新型企業的一級評價矩陣R:

根據表4中已得出的一級指標權重向量:

于是可得H市Y煙草公司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

最后得出H市Y煙草公司綜合評價值:

根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E=(0 .13150.30110.3675 0.16000.0323),可知最大隸屬度值為0.3675,按最大隸屬度原則進行判斷,最大隸屬度值0.3675所對應的評價等級為“一般”,即H市Y煙草公司打造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的綜合評價等級為“一般”。
根據綜合評價值D=3.3167,可知H市Y煙草公司員工問卷綜合評價分為3.3167分,大于3分(一般),與結果相吻合,表明H市Y煙草公司在打造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上整體表現狀況好于一般,但還達不到較好程度。
根據低分段頻數統計(如表11所示),在1-2分等級中,將選擇人數在8人及以上的所對應的指標看作問題較多的指標,同時,綜合選擇一般(3分)的人數,將總數在20人及以上對應的指標看作存在問題相對較多的指標。對照下表,可以看到,在1-2分等級中,在創新投入強度、產學研結合、創新團隊建設、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數、創新成果獲獎數、新產品銷售增長率等指標上,不看好的人數較多;在總人數上,在環境適應能力、員工創新能力、創新風險管理、創新投入強度、產學研結合、創新團隊建設、企業戰略聯盟、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數、創新成果獲獎數、新產品銷售增長率等指標上,不看好的人數較多。綜合來看,H市Y煙草公司在創新素質、創新機制、創新投入、創新實踐和創新產出方面都還存在不足,但主要是在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創新質量不高,創新成果轉化少。

表11 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企業衡量指標低分段頻數統計
根據對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企業各項評價指標的低分段頻數統計情況,結合相關資料,總結出H市Y煙草公司打造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不足。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環境的變化必然促使企業增強自身應變能力,檢驗企業環境適應用能力。從調查數據來看,雖然認為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和差的只有4人,但認為一般的卻有17人,表明H市Y煙草公司的環境適應能力不被看好,有待提高。
員工創新能力強弱一方面與員工自身學習吸收能力有關;另一方面與企業創新績效正相關。從調查數據來看,雖然認為員工創新能力較差和差的只有4人,但認為一般的卻有18人,表明H市Y煙草公司的員工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建立有效的創新風險識別、評估、防范(預警)及失敗容錯機制對企業至關重要。從調查數據來看,認為創新風險管理較差和差的有6人,認為一般的也有17人,表明H市Y煙草公司在創新風險管理上,對風險的識別、評估、防范(預警)和應對存在不足。
創新投入是企業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是企業創新的保障,決定和影響著企業整個創新的進展、深度和成效。從調查結果來看,H市Y煙草公司在創新投入強度上,無論是創新經費投入、創新人力投入,還是創新物力投入,認為投入強度不足的人數較多,表明H市Y煙草公司在創新投入上存在不夠、不足。
產學研結合是推動企業創新的有效舉措,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從調查數據來看,認為產學研結合較差和差的有9人,認為一般的也有17人,低分段數比重較大,表明H市Y煙草公司產學研結合不夠,資源整合能力較弱,技術創新投入較少,與市場結合度不高。
市場發展到今天,企業早已過了單打獨斗的階段,抱團發展、共贏已成企業共識,創新亦是如此。從調查數據來看,認為企業戰略聯盟較差和差的有7人,而認為一般的也有14人,表明H市Y煙草公司創新企業戰略聯盟意識不強,與其他企業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共同發展等方面做得不好。
企業創新的目的是通過創新,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領先,就必須提高創新質量,在知識、技術創新上領先一步,開發量多、質優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從調查數據來看,無論是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數、創新成果獲獎數,還是新產品銷售增長率、利稅增長率,認為較差、差和一般的人數都較多,表明H市Y煙草公司創新質量不高,創新成果轉化少,創新成效欠佳。
從H市Y煙草公司打造創新型企業評價的結果與分析來看,其在創新素質、創新機制、創新投入、創新實踐和創新產出等方面都還存在不足,需要改進、改善。根據煙草行業特性,結合H市Y煙草公司創新型企業評價結果,對打造創新型煙草商業企業提出以下方面的對策建議:
一是要把創新管理作為企業發展戰略,提升到與企業經營、企業效益同等的戰略高度,要長遠規劃,長遠設計,充分認識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堅持“政策”導向,把創新工作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相融合。國家煙草行業政策決定著煙草行業的發展方向,只有準確把握國家煙草政策、藍圖和規劃,創新工作才能找到著力點。
創新投入是企業創新的基礎和保障,無論什么行業、什么企業的創新都需要經費、人力、物力的投入支持。可設立創新項目專項資金,對骨干研發團隊的研發形成重點支持,對創新領軍人物增強薪酬吸引力;改革企業用人機制,打破企業內人才流動障礙,鼓勵員工進行崗位內的創新創業活動,并配備足夠的人員及資金支持企業科技研發、設計,打造企業自主研發之路。
煙草商業企業要按照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有關要求,加強全員創新教育培訓,提升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培育可采用創新培訓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創新人才培育。在創新培訓上,要注重創新理念、知識、技術、方法等方面的培養,通過優秀成果案例分析、創新經驗分享等主題培訓活動,換崗交流、跨地區和跨部門流動任職等措施,拓寬員工的創新視野,提高員工創新素養和水平,全面培養員工從事技術生產和創新管理的能力。在創新實踐上,探索建立員工創新活動經費支持機制,鼓勵員工以組建創新工作室、依托重大項目和產學研合作項目等形式打造創新團隊,開展創新研究,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打破唯學歷、職稱、論文的人才評價方式,建立以創新質量、創新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把創新成果、創新貢獻作為企業員工職稱聘任的重要依據,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提供保障。
創新型企業打造建設的過程也是全員參與創新的過程,煙草商業企業要積極地為員工建立創新的平臺,比如QC項目、精益課題、創新點子庫等,鼓勵員工積極地參與企業的創新活動。以技術研發為依托,圍繞煙草種植、煙葉加工、煙草制品生產和銷售等煙草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創建創新研發群;完善科研項目對外合作機制,積極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集成各方優勢開展協同創新活動;積極開展合作研發推廣,通過項目推介、成果轉移、合作開發、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示范與技術推廣,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提高創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