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孟石榮,楊加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既有專業知識能力又有良好思想政治素養的高素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在當代大學生中存在道德缺失、責任感弱、價值觀偏離、科學素養差、社會適應能力弱等現象。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途徑。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使命,應堅持把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課程教學作為大學教育的主陣地,是實現三全育人的主渠道,必然承擔著思政教育的主任務,這種思政教育既要體現在暴風驟雨的思政課堂上,又要體現在春風細雨的專業課程教學中[1]。
地球作為浩瀚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在46億年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適合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還誕生了萬物之靈的人類,人們利用地球環境資源除了滿足自身吃、穿、住、行、娛樂、通訊等需要的基礎上,還不斷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如今人類社會正走向智能時代,人們在享受著極其豐富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在承受著資源枯絕、環境污染、土地退化、生態失衡及災害頻發等帶來的困境,嚴重地區已經影響到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說,以上困境的出現是人類長期以來,忽視地球自身發展演變規律,無節制地掠奪、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導致地球生態環境失衡的結果。因此,地球科學教育是我國推進思想意識的基本保障,要消除地球生態環境危機、修復受損的地球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利用地球科學概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開展教育引導,糾正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及生活中不良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必將有利于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課程思政是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和自身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和素質能力,成為個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本質上是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潤物無聲的立德樹人教育效果[3]。課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明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升全員育人思想意識;有助于挖掘課程德育資源,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有助于用好課堂德育主渠道,明確教師立德樹人新使命;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由階段育人向全程育人的提升[4]。
地球科學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科學,它涉及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地球化學、水文學、土壤學、海洋學、環境地質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學科領域,它們都是為人類的生存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服務的,而地球科學概論則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尤其以地質學對固體地球的研究為本質,一方面引導人們認識地球的形成、演化發展規律、物質組成、自然地質作用及構造變動等的一般規律,為人們開發利用資源、協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提供理論基礎。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可供人類生存的各種物質資源,如大氣、水、動植物、土地、礦產資源等。另一方面,使人們意識到人類作為地球系統中的組成部分,無論是人類的出現,還是生存與發展,都與地球科學系統的其它組成部分密切相關,它們構成了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自然環境,只有當人類與自然環境處于和諧狀態,才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認識必須作為每一代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們在開發利用地球資源和環境時依據的科學觀和道德價值的基礎之一。地球科學揭示了地球萬物形成的一般自然規律,人們通過認識這些自然規律,并用科學的方法開發利用地球資源和環境,支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然而,自從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由于對資源進行無節制的掠奪式開發,加之一些不合理的、不科學的利用方式,導致出現資源短缺及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屢遭自然的反噬報復,嚴重地區甚至影響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地球科學知識、理論及方法有利于人們建立合理利用資源及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避免因人類經濟活動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地球科學概論課程除了教會學生地球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和環保意識,以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積極的勞動觀,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傳統的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課程承擔,其獨特的教學方法和規律,講究系統性、理論性。而專業課程只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傳授,存在專業課與思政課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融入相應的思政教育,讓學生既學會了專業課中的科學知識,又能在思想上有所升華,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職業素養。
地球科學概論是研究地球形成及演化發展、物質組成、構造變動等的自然科學,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地球形成演化的自然規律,一方面建立起了較完善的地球科學基礎理論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知識不斷利用地球環境資源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
在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中,把相應的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既學習了與地球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激發其探索地球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興趣。如宇宙中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人類是怎么起源的?千姿百態的地球表面是如何形成的?人們的吃、穿、住、行、娛樂、通訊等生活資料從哪里來?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等等。
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倡導一種潛移默化式的引導,通過課程設計挖掘出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使教育教學目標清晰明確。首先,地球是宇宙中人類生存發展的唯一家園,地球科學是揭示地球萬物形成及演變規律的自然科學,且在46億年的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各種自然資源,比如大氣、水、動植物、土地、礦產資源等,它們既構成了人類生存的部分環境要素,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當今社會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劇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越來越大,加之一些不合理的、不科學的利用方式,導致資源短缺及環境的破壞、污染日趨嚴重,可以從科學思維、熱愛地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等方面設計課程思政元素。其次,地球科學研究離不開野外地質調查,經常爬山涉水、風餐露宿,致使工作艱苦、生活枯燥乏味,對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員來說是一個挑戰,可以從責任擔當、吃苦耐勞、勞動意識等方面設計課程思政元素。再次,由于地球的內外地質作用產生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往往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加之地球自誕生生命以來曾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可以從生命、生存、生活意識、安全意識等方面設計課程思政元素。最后,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形成具體化的課程思政教案,保證課程思政教育效果。
專業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專業思想和職業精神等意識淡薄。地球科學概論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主要涉及有關地球的形成演化發展概況等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包括資源、環境、減災及人與地球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豐富的理論性和極強的實踐性,為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專業興趣、職業認知和職業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礎。當今社會正處在后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造成資源的過度開采使用,導致地球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屢遭自然的反噬報復。地球作為人類目前唯一生存的家園,保護地球、合理利用地球資源、保護地球生態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并推動著當代人生存方式的變化。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將地球科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到社會人文層面,引導人們更加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這些思想都能在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中得到充分體現,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天然素材。
課程思政教育要以教學效果為落腳點,根據學生特征和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通過課程教學,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共鳴和學習主觀能動性,給人以思考、啟發。根據教學內容選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提升課程教學效果。課程教學過程可以采用案例式、討論式、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等,并注意與互聯網技術、現代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地球科學的實踐性和服務性均較強,人們生產生活的物質資源與生活環境的改善都與地球科學工作息息相關,通過增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地球科學工作的過程及成果,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主觀意識,增強保護地球環境的使命感。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育主要挖掘地球科學專業知識中的育人價值,以專業知識教育為載體形成有效的育人教學內容體系,從科學的角度發揮專業課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地球科學概論課程不僅講授和訓練認識地球形成演化、構造變動、物質組成、以及地球資源、地球環境形成等的科學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學生對人類與地球自然環境關系、地球萬物的存在價值和相互關系的思考的引導;既要讓學生善待地球、敬畏自然、珍惜資源,產生對地球資源索取有度、對花草樹木感恩回饋,以及善待地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思想共鳴,又要培養學生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環境、服務社會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認同感。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主要分析了地球系統形成演變以及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的一般規律,揭示引起地球自然地理差異的驅動力,探求地球環境和資源形成的過程,探討人類生存發展與地球環境的關系以及地球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旺盛矛盾的實質,尋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方法。這些知識體系都蘊含著人們對自然觀、科學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認識智慧和實踐精神,使得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成為思政教育和“三觀”“三生”養成的極佳載體。
可用于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育的元素有:①從地球形成及演化所形成的世間萬物,構建從無到有的認識論思想;②闡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建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③認識行星地球系統的整體性、變化性、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地球動力作用等,形成科學的、全新的地球觀和宇宙觀;④由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及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學視角,養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⑤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⑥通過全球性環境問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理念;⑦從地球生命誕生以來的演化過程及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形成尊重生命的仁愛情懷;⑧突顯保護地球環境的人類主體責任感;⑨領悟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惡化的誘發性,樹立對地球環境的保護意識,提高建設地球生態文明本領;⑩通過地球科學的實踐性形成積極進取的勞動觀;?通過地質作用產生的地表形態及產物特征,在欣賞自然之美中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因此,地球科學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融入相應的思政內容,培養正確的自然觀、科學觀、勞動觀、審美觀等;養成正確的“三觀”和“三生”意識;涵養正確的家國情懷和職業素養,取得育人良好效果,使地球科學概論在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中起到主陣地作用,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