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暉
(河南工學院管理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相對穩定,經濟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巨大的市場需求推動著我國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企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但是,現階段我國的部分企業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市場競爭力弱,這限制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如何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根據市場需求創新和完善企業資源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企業所有市場資源實現科學化、專業化、高效化的現代生產,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企業資源是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可以作為企業選擇和實施戰略的有效因素的總和,例如:企業資產、技能、對外關系、員工隊伍、知識產權等等。企業資源大致可分企業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企業人力資源與組織能力。比如,企業辦公地、廠房、生產設備、原材料等物質資源,應收賬款、有價證券等財務資源都屬于有形資產,是肉眼可見的、可以量化。在傳統工業中,有形資產是衡量企業實力大小的重要標志。無形資產是指沒有實際物體載體,卻可以無形中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的資產,例如:企業名譽、品牌文化、信息資源以及管理制度經驗等等[2]。人力資源和組織能力是企業資源結構的核心,是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決定力量,員工本身屬于有形資源,而員工所附加的知識結構、組織能力及社會資源等屬于無形資源,所以說人力資源是有形和無形資源的統一體。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為生產力主體的企業員工在勞動過程中運用并融合企業其他資源,推動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科技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信息技術開始融入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在現代經營理念的驅使下支配企業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對其進行科學管理,將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資源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對企業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與組織能力的科學整合,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形成獨特的運營模式和企業文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傳統企業常采用單一計劃性、指令性經濟管理模式,企業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專業管理團隊,片面看重企業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利益的提高,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傳統企業在經濟管理體制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企業的組織結構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狀況,科學穩固的組織體系有利于企業開展日常工作,有利于員工在較短的時間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而企業領導人,社會環境,經濟政策等諸多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一個企業組織結構的建設[4]。在傳統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部分企業的規章制度過于死板,無法應對多樣化的現實狀態,缺乏靈活性,這導致員工工作時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陷入迷茫境地,為了保證不出錯,必須事先請示上級,才能繼續開展工作出現,嚴重影響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限制了企業核心市場競爭力的形成與提升。
企業員工是企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載體,決定著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企業競爭最終落腳于人才競爭,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企業爭奪的目標。然而,傳統企業在招聘時沒有對人才市場供求變化進行調研,片面看中高文憑,甚至存在“走后門”“關系戶”的現實狀況,無法招聘到適合企業崗位的優質人才,這導致企業員工在數量、質量上與企業發展需要存在差距,不利于企業工作的高效開展。在員工培育方面,缺乏正確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未能及時洞察企業發展需要,很難形成企業人才的儲備優勢,不利于提高企業的無形資產和市場競爭力,影響了企業資源管理的穩定性、高效性[5]。與此同時,傳統企業對員工的績效考核和獎懲機制上存在一定缺陷,對所有崗位員工采用同一標準,不利于提高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容易加深企業員工之間的矛盾,不利于形成融洽良好的企業氛圍。
財務管理是保證資產安全、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前提。部分企業的管理體系脫離社會現實,與市場經濟不相匹配,造成企業各項工作無法高效開展,尤其是在財務管理方面。大多數企業在開展資金籌集、資金投入與使用、收入和分配、成本利潤管理等不同工作,套用統一模板,造成企業利潤的下降,不可避免地造成企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降低。企業管理者或企業員工在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下,將財務管理等同于賬務處理和會計核算,將財務部門與公司決策、實施部門進行割裂,使財務部門對企業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效果等各個環節一知半解,無法對項目實施開展科學的成本分析和風險評估。
隨著電子供應鏈、無物流經濟、虛擬企業的產生,企業資金的使用頻率提高,業務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企業資源管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企業針對行業發展狀況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經營方案,并融合銀行業、通信業、傳媒業來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和市場影響力。筆者主要從人力、財力、技術資源三個方面分析市場經濟下企業資源的管理狀況。
企業的人力資源主要包括高級管理者、中層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者和直接人員,是指能夠推動企業生產發展,提高企業經濟利益,對企業經營投入自己的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的人員。人力資源管理便是對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合理利用與管理,達到人盡其才,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員工招聘、入職培訓、考核機制、人力規劃、薪資計算、績效考核等等。對企業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目標在于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培養適應市場環境和企業發展狀況的、具有高績效水平的杰出員工。這要求企業在招聘時既要考察應聘者的基礎知識積累,也要對其社會實踐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綜合素質進行考核,要時刻關注市場競爭規則,提高用人標準,對人才培育和任用機制進行改革,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競爭優勢[6]。
財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對企業所涉及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綜合性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資金籌集、資金使用、資金收入與分配、成本利潤管理。企業應當根據市場經濟需要、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對外投資狀況,調整資金結構,實現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最高效益。針對上文中所提及的財務管理理念滯后問題,企業應當重新界定財務部門的工作職能,轉變財務管理理念,允許財務部門走進企業管理層,參與決策制定和實施,增強對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控制,加強對經營活動的規劃執行過程的監督,保障每一筆資金的合理使用。除此之外,還應當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引入新型財務管理模式,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科學配置,努力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決定著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決定著企業核心競爭力,影響著企業生存與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通過調整企業分工與協作,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企業技術資源管理主要包括對企業生產、分配、市場等一切要素進行科技規劃、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這不僅是企業內在動力的驅動,也是自然資源及社會現實環境變化下的必然選擇。只有不斷創造新技術、應用新技術、開發新技術、才能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建立現代化的技術基礎,才能建立良好的生產和經營的技術工作秩序,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高效進行[7]。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對企業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技術資源進行科學管理,還要對市場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仔細調研,熟悉市場規則的制定與變化,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和企業戰略目標的企業管理體制和組織結構,不斷地調整、創新企業資源管理模式。只有選擇適應現代市場環境及企業需要的管理模式,對企業資源進行科學部署,才能應對市場競爭給企業經營帶來的挑戰,增強企業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加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