偰蜀江 滕一萬 周 欣
(常州市生產力發展中心,江蘇 常州 213131)
隨著世界人口總量的增長、保健意識的增強,特別是新冠疫情的蔓延,人們對生命健康事業愈發重視。同時,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醫療保障體制的不斷完善等,種種因素推動了全球醫藥行業持續向好發展,帶動了全球藥品市場的發展。2019年,全球藥品銷售額約達1.3萬億美元,2020年預計超過1.4萬億美元。目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1],主要分布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等地區。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占全球醫藥市場近80%的份額[2],其中美國是世界上生物醫藥行業最發達的國家[3],無論是在經費投入、產品開發和研制,還是在產品生產和市場上都居于國際領先地位(見表1)。

表1 2016-2020全球藥品銷售額(單位:萬億美元)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疫情的沖擊,醫藥行業仍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20年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24857.3億元,增長4.5%,利潤總額3506.7億元,增長12.8%,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4]。全國生產企業主要集聚在東部沿海及中西部發達城市和地區[5]。
集采降價成為行業的主旋律。截至2020年底,已開展三批集采,共包括112個藥品,藥品平均降價54%,每年節約費用530多億元,惠及億萬患者。第四批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已于2月3日公示,共有152家企業參加投標,118家中選,158個品種中選,平均降幅52%,每年節約藥費124億元。
新冠疫苗加快上市。面對全球新冠疫情,新冠疫苗的開發進程再次加速,全球已有多款疫苗獲準上市,我國也有5款疫苗上市,有望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的疫情壓力。目前我國上市的疫苗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已批準上市的新冠疫苗匯總表
生物醫藥產業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5],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市十大產業鏈之一,“253”優勢產業集群之一。
常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基礎較好,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物醫藥科研生產基地。2020年,生物醫藥產業90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收入逾330億,利潤逾45億,產業發展平穩,一方面門類齊全,擁有化學原料、制劑、中成藥、中藥提取、衛生材料、生化藥物、現代生物技術藥物、醫療器械、藥用包裝多個門類;另一方面,發展均衡、效益好。規模穩步增長,成為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產品數量多、品種結構好;二是產品質量優、市場信譽好。在醫藥領域,全市共取得藥品批文700多個,新藥證書110多張,在報藥品110多個,形成了以化學藥為核心,原料藥、中間體、制劑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格局,初步集聚形成新北區薛家生命健康產業園。在醫療器械領域,全市擁有4000余張產品注冊證和備案憑證,其中三類證430多張,形成了以醫用材料為核心,骨科、齒科、手術工具、康復器具、IVD等齊頭發展的格局,初步集聚形成西太湖國際醫療產業園。另外,在醫療服務、產品銷售方面也集聚了眾多的配套企業,形成了一批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產品和劑型的企業,例如,四藥廠、千紅生化等企業,有力支撐本地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生物醫藥產業企業中共有國家、省、市三級“兩站三中心”200多家,省產研院專業所1家,省級聯合創新中心4家。上述創新平臺大多集聚于新北、武進兩地,充分帶動了轄區內產業的整體發展。
2020年,百隆醫療、亞邦藥業等多家企業成功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西太湖細胞院、合全獲批省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市生物醫藥科技計劃,下達科技經費近千萬元,支持本地企業快速發展。
全市擁有10多家上市企業,常州四藥、常州制藥入選“2020中國化學制藥行業工業企業綜合實力百強”。兩家企業多個品種成功通過一致性評價,多個品種中選國家集采,骨科植入物、吻合器、康復理療等產品占據國內市場份額三分之一以上。
我市已出臺如“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龍城英才計劃”等政策,但對比周邊城市,還未出臺專門的產業扶持政策。
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新藥上市數量逐年下滑。平均R&D(研究與開發)僅有3%-5%,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產品,大多數企業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多數藥品為仿制類產品,市場同質化嚴重,產學研結合程度不高;醫療器械產品仍以一次性耗材為主,產品附加值低,技術集成度不高。
我市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也簽約落戶了一批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但目前長三角地區上海、蘇州、無錫等人才引進力度同樣引人矚目,如何留住人才,還需要更加細致的工作。目前,缺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成為制約常州醫藥行業發展的瓶頸,醫藥企業應重視新藥研制儲備和人才儲備,為最終走上自主研發道路奠定基礎。
常州地處太湖流域及“長江大保護”沿線,原料藥企或關停并轉,或轉戰中西部地區,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造成制劑價格上漲。
(1)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現有政策的執行力度,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補貼,強化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鼓勵創新產品的研發、上市,創新平臺引進、培養以及大型產業化項目落地、投產等。
(2)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從政策層面引導企業增加研發資金投入,突破產業關鍵技術,以技術的提升帶動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產業競爭力。
(3)強化人才智力支撐。依托龍城英才計劃等各類人才政策,招引海內外領軍人才在我市創新創業;加強引智力度,依托本地高校,搭建實訓平臺,培養實用型人才;依托本地企業,開展研發、生產、銷售等各類人才的培訓,使人才早日適應社會。
(1)縱向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發展[7]。隨著帶量采購的常態化,“原料藥+制劑”一體化企業的成本優勢和供應鏈優勢進一步顯現,如華海、京新等企業在帶量采購中持續獲益,值得我們學習。
(2)橫向拓展業務范圍。從產業鏈和監管及工藝要求來看,化學藥CMO/CDMO與原料藥行業產業較為相似,原料藥企業向CMO/CDMO拓展具有先天優勢和發展基礎,而且我國CMO/CDMO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市場前景廣闊。
(3)商業模式創新。如博瑞醫藥公司具有原料藥的技術優勢,以此為基礎與下游藥企分享制劑藥品的銷售收入。此外,美諾華公司與歐洲仿制藥巨頭KRKA合作,將KRKA在歐洲已上市產品在國內轉報,推動其制劑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開拓。這些值得我們借鑒。
(4)承擔“長江大保護”的社會責任。主動融入長江經濟發展體系,全面開啟“長江大保護”工作。未來,常州醫藥企業面臨的環境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不盡快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生產工藝,醫藥企業的發展將會受到更多的限制,保護環境是企業應盡的義務,也是應承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