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兆爽
(遼寧省臺安縣財政局,遼寧 鞍山 114100)
縣域經濟銜接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找準著力點,突出重點,依靠自有資源培育產業鏈條,這樣才有助于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本文以遼寧某中小規模縣為例,通過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解讀現有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政策、厘清問題及形成原因,提出發展縣域經濟的相關對策,為促進老工業基地等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該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常態化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基本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45億元,同比增長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稅收收入5.4億元,增長3.9%;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增長25%;消費品零售總額29.1億元,同比下降7.3%;進出口總額5億元,同比增長11%;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950元,增長7.2%。
2020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億元,同比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26億元,同比增長5.4%;工業用電量完成13.9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進出口總額完成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其中出口4.2億元人民幣。
農作物播種面積11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11萬畝,經濟作物7萬畝,糧食總產量55萬噸。禽類飼養量1.2億只、生豬73萬頭,肉、蛋總產量分別為25.9萬噸、4.6萬噸。以九股河食品、星奧肉禽等龍頭企業為帶動,形成了完整的生豬、肉雞閉合產業鏈,白羽肉雞產業獲批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第三產業受到一定影響,為提振經濟,全縣大力發展地攤經濟、夜市經濟和網絡經濟,打造特色美食街區,引導商家延長營業時間,增加娛樂項目。同時,成功舉辦遼河文化旅游節等活動50余場。完成消費品零售總額29.1億元,同比下降7.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6億元,增長5.4%;金融機構本外幣合并存款余額246億元,增長16.77%。
202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增長25%。新開工項目30個,復工項目58個,引進飛地項目29個。盤活閑置廠房29.2萬平方米,閑置土地5.68公頃,閑置樓宇3.7萬平方米,爛尾樓6.8萬平方米。
成立營商環境管理局,簡化審批程序,下放審批事項,改進審批方式,賦予園區、鄉鎮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權,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實現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加快推進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對鄉鎮給予更加明確的財力支持,使縣域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對等,提高園區、鄉鎮配置資源的權利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針對財政自有財力十分薄弱的現狀,全力爭取上級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增加發展經濟空間,確保工資、運轉、民生有效保障。深化農村金融信貸體制改革,真正把農村信用社辦成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機構,推進農信社改制重組,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問題,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加強協調指導,支持各類優勢企業進入園區發展特色產業,支持農業高新園區建設省級產業集聚區,支持工業園區建設省級產業園,扶持精細化工、造紙、彩涂板等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產業。
把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農戶與公司深度合作,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效帶動農戶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增強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
傳統產業仍占縣域經濟主導地位,有產業鏈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骨干企業數量較少,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普遍較弱。具有投資拉動作用的大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儲備不足。
住餐業雖然整體復工形勢很好,但從市場主體構成上看,多為個體經營戶,住餐業法人企業不足百家,且達到限額的只有一家住宿業企業,經營形勢還較差,總體形勢并不樂觀。
全縣建設項目庫從規模結構、行業構成看,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但從長遠看,仍存在建設項目儲備后勁不足、房地產投資回暖吃力的問題。在庫項目不足以支撐固定資產投資預期。
一季度規上工業企業虧損總額1780.3萬元,雖較去年同期有所好轉,但虧損形勢依然沒有逆轉。全縣6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26家,虧損企業營業收入占比44.3%,虧損總額1.6億元。
儲備的新開工項目中還沒有總投資超5億元的重大項目,項目規模小,牽引帶動作用有限。同時,化工項目、高耗能項目較多,項目能否落地實施受國家產業政策、能評政策影響較大。
一方面,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沒有很好的途徑徹底解決,個別企業因資金短缺問題造成生產經營;另一方面,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短缺,“吃飯財政”現狀沒有根本扭轉,用于建設的投資能力非常有限,同時,國家對融資平臺加強管控,融資渠道收窄,給基礎設施建設造成較大影響。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也引進了一批企業落戶,但由于基礎差、投資期長,效果未完全顯現,重點稅源企業未形成規模,財政收入總量偏小,財政自給率僅為25%,人均支出水平排名全國下游。有效財力明顯不足,剛性支出不斷增加,收支“剪刀差”逐步加大。
一是加快推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圍繞鋼鐵深加工、精細化工、造紙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加快工業集聚,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構建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壯大主導產業規模,打造品牌產品,叫響工業品牌;二是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思路。調整糧食作物種植結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走優質、高效、綠色的畜禽產業發展之路。依托開發區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三是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推進物流中心建設,打造環城公路現代物流服務產業帶,打通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積極扶持建設省級特色小鎮,開發遼河文化旅游區、張學良故居等特色資源,樹立旅游新形象、新基點。
一是精準推進招商引資。確定重點招商區域、鎖定重點目標企業,深度參與京津冀產業轉移,圍繞鋼鐵深加工、精細化工、造紙、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縣域主導產業,引進上下游項目,延伸產業鏈條,補齊弱項短板,提升整體實力;二是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優化項目保障服務,落實“容缺審批”“一網通辦”等工作制度,提高項目審批服務效率。聚焦項目建設關鍵環節,加強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完善“項目管家”制度;三是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密切關注國家投資政策導向,重點圍繞新型城鎮化、節能環保、工業轉型升級、醫療、養老等領域加強項目申報,為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
一是加強產業平臺承載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產業服務體系和配套功能,加快科技研發中心和產業培育基地建設,組建農產品加工檢測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發平臺,提升平臺創新驅動能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二是加強創新發展能力建設。推動企業需求與高校院所供給對接,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個轉企” “小升規” “規升巨”。
一是扎實做好就業創業工作。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鼓勵當地戶籍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積極落實“筑巢引鳳”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落戶、創業;二是推進城鄉環境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完善城鄉交通網絡布局,實施西北部沙化治理等重點工程,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是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果。全力做好養老保險等綜合社會保障工作,持續壯大扶貧產業項目,促進貧困人口穩崗就業,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重點抓好重點稅源企業,強化非稅收入管理,穩住財政基本盤,沖抵抗疫階段性政策“退坡”影響。以政策穩定和機構運轉為中心,堅持“三保”支出優先順序,堅決兜住“三保”底線。嚴控一般性支出,節約辦一切事業。嚴格控制資產配置標準和政府采購限額,嚴格控制政府投資規模。合理謀劃資金調度,制定風險應急預案,確保不發生財政支付風險。規范舉債流程,杜絕違法違規情況發生,確保不發生系統性財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