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成都 610059)
感恩是被全世界所推崇的一種社會道德,具有一定普世價值觀的意義。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感恩教育過程中大學生主體的自我效能感、社會責任感、道德意識等有所增強,感恩意識情況總體較好,但仍無法避免部分匱乏現象。大學生對感恩的認知與行動落實上存在缺失,感恩教育主體在實踐上的缺位,都鼓勵我們要重視大學生“感恩教育”,仍需要以多主體從多層面、多角度進一步激發其主體能動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時代的一枚烙印,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樹立感恩認知、有效激發感恩情感、培育感恩意識與鼓勵踐行感恩行為,做好大學生感恩教育,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極具價值性的課題。做好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感恩美德,有利于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和諧,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風氣,回應時代問題。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主體通過發揮自身能動性,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教育者正確的引導和啟發中進行正確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反思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方法,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個體社會化,成為更好的“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對自身進行感恩教育,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識。得益于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反映世界真善美的好人好事能使人們了解到、看得到、聽得到。疫情見恩情,尤其是抗疫英雄事跡、社會上的人間真情、國家為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舉措,都需要大學生去主動地獲取相關信息,時刻提醒自己要善于從生活點滴中發現感恩、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做到感恩,對自己提出感恩的要求,進行自我道德的約束。只有首先將感恩內化于心,才能將感恩外化于行。
當能夠對人和事物產生感恩之情時,如何將這種情感進行傳遞和發揚,需要大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感恩教育。如果能接收和感受到外界給予的善意、包容與愛,那么學會表達感激和愛,將這種善意、包容與愛反饋給對方,那就完成了感恩行動的第一階段,即“謝恩”。如果能將這份善意、包容與愛,在另外的某種情境下繼續傳遞給下一個,那就完成了感恩行動的第二階段,即“報恩”。感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感恩要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感恩認知是前提、感恩意愿是條件、感恩實踐是關鍵、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目的。因此,大學生要善于發現藏在生活細節中的美好,無須掩藏也無須吝嗇自己的慷慨和感激之情,盡自己所能將感恩行動落到實處。如果能在感恩中獲得愉悅感和幸福感,就能觸發更深層的自我效能感,道德素質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人格也得到完善。疫情給人類帶來了重創,在脆弱的人的生命面前,更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感恩生存、感恩與我有關的一切人和事,比如對他人要學會包容、理解,多一些對他人的照顧,養成感謝他人的習慣,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除個人外,家庭、學校、國家和社會作為感恩教育的主體其意義重大,不可忽視,且缺一不可。所有實施感恩教育的主體都需要采用正確且合理的方式、方法,各有所長、各施其技,多方發力、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多主體的聚合協同效能。
家庭教育是個體的人接受教育的起步。對大學生要進行家庭層面的感恩教育,首先,父母等家庭成員要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維護親情關系,讓孩子在愛的家庭環境中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才能更有助于大學生感知愛、發現美、想感恩。現如今,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多數處于一種“半脫離”家庭的狀態,即大部分時間住校,與父母家人的情感溝通與交流必然會相對減少,那么平時發生的一些生活瑣事、產生的一些情緒波動,大學生往往“報喜不報憂”,甚至很少與家里聯系,呈現出大學生走向成熟和獨立的特性。那么父母子女之間就很難及時地建立情感聯系,無法有效感知和觸碰雙方的內心,情感支持力逐漸減弱。而且,孩子考入大學,父母家人便會“放養”孩子,維系最為重要的還是經濟支持。因此,家庭成員要主動積極地與大學生保持情感聯絡,才能為進行家庭層面的感恩教育營造出充滿愛和善的氛圍環境。
其次,父母等家庭成員要注意進行感恩教育的方式,即注重言傳身教,而非勒令而行。疫情期間大學生在家時間長,和家人共處機會多,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回家的時候百般照顧,過了一段時間就哪里都看不順眼,要求甚至命令孩子承擔家務等,有的還出現“不幫忙就是不孝順,不懂得感恩”的抱怨,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大學生基本都已成年,都具備一定的自尊心和責任感,一棒子“打死”和全盤否定,甚至用“威脅”的方式來要求他們進行感恩行動,反而最容易產生相反的結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僅是父母,所有家庭成員都應該以身作則,為大學生樹立榜樣,起到示范作用,正向引導和教育,才能使感恩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學校要搭建起“德育”課程平臺。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高校對大學生抓德育、抓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感恩教育這方面就不能被忽視,而且要加強重視。高校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首要場所,要開展感恩教育,就要從各個方面切入。從樹立校園感恩文化、營造校園感恩氛圍、開設感恩課程搭建教育平臺、提供感恩活動機會以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比起眼觀和耳聞,大學生更偏好的感恩教育方式還是“通過親身經歷,自我感悟”。因此,高校應著力改善傳統化的教育途徑,貫徹新時期“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感恩教育針對到大學生這個群體,采用大學生真正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進行感恩教育,才能獲得較好的成效。比如,在建設感恩教育的“第一課堂”基礎之上,著力建設好感恩教育的“第二課堂”,尤其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有關感恩的社會實踐當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其奉獻精神和感恩意識,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創建和營造校園感恩氛圍,也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加強對感恩文化的宣傳,如設立“感恩文化節”,張貼感恩文化宣傳標語、海報、圖片;校園廣播增添有關“講述感恩故事”的頻道;組織和引導學生在特殊的節日(如教師節、父親節、母親節、國慶節等)中開展主題演講活動、征文活動和觀影活動,積極探索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可以加大對抗疫英雄事跡的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感恩教育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感恩之情,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
其次,教師應樹立模范作用,提升教學水平。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是神圣的,傳道授業解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更要用高尚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情感來“育人”。進行感恩教育,這就需要教師率先垂范,注重“身教”,即教師自身要樹立榜樣,首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將清晰正確的感恩認知傳遞給學生,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感化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加強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給予學生關愛和照顧,用觸發式的方法使學生自覺地產生感恩意識,主動地做出感恩行動。其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力。教師要善于創新和優化授課內容與方式,無論是哪門學科,“填鴨式”的方法已不適用于現代化教育模式,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更新教學內容,講求教學方式的藝術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選擇都受到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建設道路上的意義更顯重大。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思想道德素質高、人格健全的人才,現實的社會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更側重于發揮宏觀意義。努力營造全社會的感恩氛圍,在全社會建立友好、和諧的文化環境,奏響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國家要將感恩宣傳做大、做深。一是要擴大感恩宣傳的覆蓋范圍,二是要深入宣傳感恩的內在意義與價值,三是要倡導人們向善、奉獻。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有效利用現代化的傳媒技術與手段,將社會各界為抗疫付出努力的事跡廣泛地在全社會進行宣傳,使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認識到近身或遠身的抗疫英雄故事,重點宣傳和弘揚居于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等特殊社會群體對疫情的奉獻事跡和精神,以激發大學生對黨和社會、他人的感恩意識,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感恩教育相結合。另外,還要積極組織和動員大學生凝聚青年力量感恩祖國、回報社會,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與感恩教育的協同作用,將感恩教育推向體制機制化。將感恩教育納入社區建設機制中,促進鄰里關系和諧,也可以激發大學生乃至每個人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大學生立德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健全人格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的重大社會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的教育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主力軍,其綜合素質需要達到較高層次,不僅是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的要求,更是國家戰略目標實現的潛在動力。特殊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更要講求方式、方法,正確認識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引導大學生正確樹立感恩認知、有效激發感恩情感、高效培育感恩意識與鼓勵踐行感恩行為,就要突出大學生作為感恩主體的能動作用,增強感恩教育主體的聚合協同效能,從家庭、學校、國家和社會多層面開展好大學生感恩教育,讓大學生的感恩教育能充分把握時代風向標、回應時代需求。
本文中由于筆者本人的局限性,在構思、寫作中可能缺乏全面性、廣泛性的考量,僅是在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一次淺層意義上的探索和嘗試。時代在召喚,感恩教育是育人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后續對感恩教育的研究可以從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專業視角進行交叉融合分析,或許能使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對策更具創新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