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虎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梁集鎮中心小學 江蘇徐州 221200)
生命教育是對人人進行在面對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教育,目的是為教人們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尊重生命,擁有積極健康的生活,并且通過對生命的理解、愛護、尊重,以獲得心靈思想上的和諧,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包含著很多對生命的探究的課程內容,小學生在剛剛第一次接觸小學課程時,對一些實驗以及實驗中的植物、昆蟲、動物等充滿了好奇。而有些實驗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初嘗試的小學生很有可能不能明白其危險性,就不注重實驗之前的個人安全防護措施,盲目操作造成危險。甚至還有些學生在實驗實踐探究過程中,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很有可能做出傷害植物、昆蟲、小動物甚至傷害同學的危險事情。為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
在所有小學課程中,生命教育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很多科目都要基于生命教育來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不僅小學科學是這樣,小學體育、思想品德、歷史等科目的教學都是生命教育的體現。而在語文、數學、地理等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中也可以看到生命教育的影子。在小學的整體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通過德育教育來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要綜合結合生命教育,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保持一種良好的思想姿態[2]。德育教是育船舵,知識教育是船身,生命教育可以說就是這首船的龍骨。
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課,是為學生開啟一扇通往科學真理的大門的鑰匙。但科學同時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讓學生利用好科學知識安全有效地幫助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是每一位科學教學老師都要重視的問題。
教師可以總結利用小學科學教材中的一些有關生命科學的課程,圍繞生命教育開展一系列有關生命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讓從學生通過認識動植物到動物,通過“生命科學”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共同性和本質。
在科教版高年級的教材內容中,教師可以通過五六年級課本中“生物與環境”“地球表面與變化”“生物多樣性”“微小世界”等單元的學習,從微生物到生物大環境,讓學生明白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都是由生命組成的,沒有生命,我們的世界將不存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尊重愛護生命也就是尊重愛護我們人類自己。學生在養成意識的同時,也能對科學課程中的知識有進一步的深刻理解。
在科學課程教學中,一些單元還包含著有關人類自身認識的課程,可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從根本認識離我們最近的生命——自己。這些課程開展時,要基于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相結合。傳統教學方式只是把書本上的內容讓學生記住,學生有時不能充分理解其科學內容的重要性,也就達不到科學教學目標中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基本教學要求。
例如,四年級上冊“我們身體”單元,在開展本章教學時,教師同樣要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展開為學生講解,有關我們人體的身體結構、消化系統對人類的重要性、骨骼、關節肌肉的發育以及如何協調工作等知識。讓學生了解自身的身體情況,并讓學生形成性別意識,根據性別認識進行正確的自我角色定位。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自身情況,樹立正確的人格,還可以更好地完成科學教學目標。
小學高年級的科學教學更注重實踐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更直觀地體驗實踐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自己動手經歷,通過感受實踐帶來的生命活動,從而對科學課程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3]。
例如,為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動手機會,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養一些綠植花朵或者一些和科學課程相關的動物,這樣可以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對植物和動物有更加直接的接觸,并且可以了解生命的形成、生長、繁育等過程。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帶領學生去一些種植園進行實踐活動。結合生命活動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接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通過了解生命,對科學課程形成正確的態度,幫助學生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施,教師要堅持基于生命教育來開展教學工作。通過科學教學,學生不僅可以了解科學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看待問題的眼光、對探索世界充滿好奇心,還可以讓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并關心人文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