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銘珂
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進步知識分子,其政治參與的方式和質量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大學生對政治生活的關注度迅速上升。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卻非常有限,微博、微信、嗶哩嗶哩、快手、抖音等新媒介的出現以其特有的時效性與便捷性改變和豐富了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參與方式。根據2021年8月2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1]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體消費者,由于其具有匿名性、開放性和便捷性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網絡政治討論中。雖然網絡媒體的即時性和隱匿性為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但是大量的信息被重組、發布和傳播,難免會出現偏離主流價值取向的信息。而大學生群體一旦受到影響,其網絡政治參與便會趨向于無序狀態,可能會給黨和政府的工作帶來巨大的時代挑戰。
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應對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便于我國高校順利開展面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針對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入的而非表面的、立體的而非局部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深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必須保持頭腦清醒,站準定位,不斷地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實踐經驗,掌握基本矛盾和規律,以便于更加有效地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借助網絡平臺開展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序發展。能否做好這項工作,不僅關系到青年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和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還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良性發展。
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宏觀把握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出現的新現象,便于指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二十一世紀新生代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新鮮血脈,是出生于網絡與現代生活高度融合的新時期,互聯網以其自身自由和便捷的鮮明特性使得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世界的思想和行為與現實社會大有不同。大學生群體借助網絡平臺可以更好地參與到民主實踐活動中來,網絡政治參與更是實現了大學生與社會、政府的直接互動。只有對大學生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宏觀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體會網絡政治參與的實質內涵,指導他們成為具有良好政治素質的“政治人”,才能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
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助于應對網絡環境下正能量傳播面臨的新挑戰,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網絡安全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等教育實踐活動。處于人生關鍵抉擇期的青年大學生,難免會在成長的十字路口產生困惑和迷茫,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由于其自身的經驗不足或意志薄弱,很容易被網絡上的錯誤信息和消極思潮所影響,從而產生不理性的行為。面對這種形勢,作為對弘揚主流價值觀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法,抓緊、抓牢、抓實網絡領域的宣傳斗爭,占領網上主陣地,團結廣大青年學生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添磚加瓦,共同營造健康文明的網上精神家園。
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先進知識分子,一方面接受著高等學校系統化和專業化的教育和培養,使得多數大學生即使在網絡空間中仍可以理性地看待政治信息,表達自我的政治觀點;另一方面得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和熏陶,多數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擁有基本的認知,能夠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辨析社會熱點,以及網絡現象背后反映出的政治問題,做出較為正確的政治判斷和政治選擇。但是其中也有部分大學生由于自身認知不足,信息辨別能力不夠,再加上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誘導,不可避免地會在網絡空間中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大學生普遍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學習階段,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容易受到蠱惑,難以做出理性的價值判斷,反而是被大多數人的意見相裹挾,盲目從眾;甚至有個別大學生在網絡自身虛擬性的掩飾下,隱藏自我的真實身份,參與到“網絡水軍”中,對他人進行人肉搜索,甚至對缺乏事實依據的不實信息進行自我加工再傳播,陷入網絡非理性輿論的陷阱中。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和方式,他們在網絡空間獲取和瀏覽政治信息,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表達自我的政治觀點和看法,展現出了極高的政治熱情。但與之相對,政治冷漠現象依然存在。有學者指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和狀態是一種選擇性的政治參與,或者表現為選擇性的政治冷漠。[2]換言之,大學生對國家政治事務不是一種不關注和不作為的單純性冷漠,而是一種在自身驅動力和外在環境多種因素影響下的選擇性冷漠。同時,“圍觀式參與”是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政治參與中所呈現出的主要形態,即瀏覽點贊較多,評論留言較少;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社會信息關注較多,對國家大事和政治新聞主動關注較少;為了完成學校和老師的既定要求,部分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流于表面,態度冷漠或忽視,甚至回避現實政治實踐活動。
總體來看,網絡空間中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基本處于一種有序的狀態,他們能夠支持國家發布的政治信息,并給予肯定和轉發,能夠在高校教育和社會的影響下有序參與政治事件的討論。而認清、把握可能存在的無序風險,對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序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在各種網絡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誘導,從而在踐行公民權利、進行政治參與時可能會趨向于采取不太理智的方式和手段。一些突發的社會事件在廣大網民的關注、轉發和推動中逐步發酵,愈演愈烈,部分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和謠言也會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產生誤導。同時,不論專業人士在自媒體上書寫和傳播政治觀點,還是普通民眾在微信朋友圈瀏覽政策推送或在微信公眾號留下政治評論或在微信群討論時政熱點,都是在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政治參與。[3]這樣一來,混雜在其中的部分非理性的政治意見表達就可能會對政治敏銳度不夠高和政治判斷力不夠強的大學生產生一些負面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是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基石,是引導大學生合理、有序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理論基礎。高校學生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卓越的學識能力、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健全的人格發展,就無法肩負起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世界和平的歷史使命。[4]部分大學生正是由于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入學習,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才會出現被“牽著鼻子走”、人云亦云的情況。通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大學生才能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自覺向黨組織靠攏,才能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增強政治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繼續深入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在學思踐悟中講好中國故事,在奮發有為中恪守初心,勇敢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超越自我。
政治信仰的形成離不開大學生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覺悟。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普通學生不具備獨立的政治思維與分析能力,容易被傳媒和意見領袖所操縱。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如若非理性占據絕對優勢,勢必導致原本政治目的被扭曲、政治認同產生偏差。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首先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自身對政治新聞的辨別能力,選擇正確的信息來源,接收愛國主義的信息,不能“娛樂政治”,要與主流社會的價值導向相符合。其次,要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愛國主義信念,自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主動維護國家榮譽和安全,積極理性地表達自我意見和看法,切莫給國家“招黑”。最后,新時代大學生要緊緊圍繞在黨中央的周圍,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能忘記愛黨與愛國是密不可分的,要在多元化和復雜化的信息環境下,恪守心中的信念底線,仔細甄別網絡上的各種輿論,提高自身辨別真假言論的能力,不能偏聽偏信。
什么是網上網下同心圓?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5]青年大學生是網絡的生力軍,這啟示我們要引導其網上網下的政治參與步調一致,有序參與,良性發展。一方面,高等學校作為大學生接受教育、國家培養其民主意識的重中之地,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和健全的公民人格,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只有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大學生才能化理論為具體的政治實踐,運用專業知識和理論思考政治事件,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政治環境。另一方面,要在網絡空間中用正確的態度參與政治,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場的主體消費者和發聲者之一,不僅要自覺增強網絡政治參與的意識,形成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政治價值觀及政治認知,不被網絡輿論和片面觀點所迷惑;還要加深對我國的政黨制度、公民的政治權利與義務等問題的認識,在敏感的網絡政治事件和政治問題面前保持警惕,有序參與其中。
總之,作為引領未來社會發展潛在主體的青年大學生,他們是伴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正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網絡政治參與是他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途徑,其網絡表達能否做到理性、有序已然關乎國家前途與民族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和引導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序發展,不僅是堅定不移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強國的需要,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