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波
(湖南省邵陽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湖南·邵陽 422000)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高校專業教育全過程,是高校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路徑,而專業實踐課堂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是主渠道。在C語言實踐教學中,結合C語言實踐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特征,挖掘C語言實踐課中的思政元素,將C語言實踐與生活學習中的思政元素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對于實現高等教育中大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
C語言實踐課程是在理論課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踐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計算機核心素養,培養其計算思維和程序設計能力。不僅如此,C語言實踐課程除了承擔專業技能培養的職責之外,還需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上發揮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終身發展的觀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使社會信息與價值觀念更加多元化、復雜化,預期與現實的差距與不平衡,會導致學生價值取向發生變化,這需要高校教育中不僅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因此,在C語言實踐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具有積極的意義。
與理論教學不一樣,C語言實踐教學更側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而且課堂內容和知識點的呈現通常以實操項目為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對設計好的任務、項目等進行操作來完成學習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通。因此面向C語言實踐教學的過程,課程資政素材的挖掘需要保持動態性,要面向課堂進行全方位挖掘。在實踐課堂上,要結合每一節課的實踐技能要點,與社會相關事件建立聯系,及時調整思政資源,剔除社會事件中不適合的內容,保留相關聯的思政元素,完成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
不僅如此,對思政元素的挖掘還應是全方位的,構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升思想、精神匯融”一體化的模式,從實踐操作任務內容、案例演示與實操等不同角度挖掘思政元素與實踐操作之間的交融點。比如在學生操作“選擇結構程序設計”的實踐學習任務時,將任務的開始設計成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境,這樣既建立了學習情境,有實現了課程思政教育。
課堂是C語言實踐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應僅局限于實踐課堂,而要貫穿整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思政元素的全過程挖掘應包含理論課堂、實踐課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實操等環節,在每個教學環節,都應結合教學內容挖掘關聯性的思政元素,而且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上,還要使理論課上的思政元素與實踐課上的思政元素相結合,不僅使學生完成C語言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融合,而且通過多層次教學環節,使學生實現思政元素的理解繼承并發揚光大。
比如在算法與程序語言的編寫實踐操作中,教師可在課前的預習環節挖掘出“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并設計相關情境,使學生產生印象。在實踐操作的環節,則引導學生在程序語言編寫時理解、體驗和感悟“工匠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內涵,并在實踐學習中踐行出來。
C語言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計算機應用系統實現的根本。隨著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也必須積極拓寬視野,充分利用互聯網數字媒介,真正實現課程思政在C語言實踐教學中的“軟著陸”。結合課程思政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對課程內容進行整改、整合,既利用課程思政元素創設了情境,又實現了C語言實踐知識與技能、思政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C語言中重要的知識點“選擇結構程序設計”的教學中,對“關系、邏輯運算符及表達式”知識的實訓操作中,可以結合當前疫情中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迎難而上”“舍己為人”等優良品質,創設實訓項目背景,潛移默化的實現課程思政教育。比如設計一個“特殊時期醫護人員補助”的背景,設定補助標準,讓學生通過編寫源代碼,判斷醫護人員是否符合補助標準,以及對應什么樣的補助等。
將C語言實踐技能知識點與課程思政元素相結合,然后針對性的整改教學內容,模擬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沉浸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不僅能夠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而且實踐課堂學習氛圍顯著提升,也促進了學生的實踐學習效率。課堂內容的整改與整合,不僅要結合C語言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而且還要緊跟時代發展不發,選擇學生最熟悉的事件或生活場景,從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內容中,這樣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更顯著的作用。比如目前學生最熟悉的特殊時期,將其作為項目背景,教師講解一個特殊時期項目程序案例,然后課后分配各學生任務,引導學生學會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都能用程序編寫出來的能力,這不僅傳遞了正能量,而且也學以致用。
C語言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思想性、思維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者具有問題引導性的項目、任務,進行有深度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能夠發現蘊藏在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學生的實踐操作時,教師可通過指導和點撥,用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啟迪學生將思維深入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實踐中發現問題的意識,進而激發其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實踐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注重靈活教學方法的運用,需結合C語言實踐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學情、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等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或方法組合,將計算機編程思想淺化、寬化,讓程序設計知識與技能走向學生的經驗與生活,進而在實踐操作中變成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教師要采取有力度的教學方法,通過課程思政元素創設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指導學生自己編寫程序時,充分發掘C語言實踐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嚴謹、理性、求實的品質。
在實踐教學的課堂上,對C語言實踐操作中的思政元素融合,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結合學生所學知識、所掌握的技能水平等要素,設計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學生實操中融入“嚴謹求實、團隊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想。在C語言實踐教學活動的編程案例設計、應用編程設計、應用軟件開發等環節,結合課外大作業、課程設計、科技競賽等實踐活動,融合計算思維與嚴謹求實、創新技能與工匠精神、創新思維與團隊精神,促進C語言實踐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科研項目、科技競賽、應用軟件開發等活動具有較高的挑戰性,而且對團隊合作的要求較高,教師要注重“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的融合,可以借助互聯網發展中的我國計算機領域知名科學家的事跡,設計成為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科學家優秀的品質,比如“不畏艱苦”的鉆研精神、崇高的愛國情懷等。通過這些事跡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積極奮進的動力。
在開展C語言實踐教學的環節,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挖掘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教育活動,不僅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也能夠促進C語言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教學實踐表明,在C語言實踐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教育,能夠使單調的C語言實踐教學具有生活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學生對教學方式、責任心與自信心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工匠精神培養等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滿意度,這說明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育融入,不僅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且也促進了C語言實踐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