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茜
(貴州商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4)
基于高教40條中強調:要強化專業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學習過程管理……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不斷涌現,會計學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要培養順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對課程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建設順應時代的一流本科課程就顯得非常必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將提高學生會計信息素養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基于此,需要優選和擴展基礎會計學課程教育內容、改進課程評價方式等,實現基礎會計學課程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從本院的實際情況來看,將基礎會計學打造成一流課程,還需克服以往在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實現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內涵的重新構建。一流基礎會計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是一項要聯系實際、與時俱進、值得持續探索的課題。
在實施意見中有提出,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心是在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我院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置,可以分為通識必修、通識選修、專業基礎、專業主干、專業選修以及獨立實踐六大模塊課程。每個模塊中的每一門課程,都是各專業精心設計,支撐著相應的能力和技術,同時也是師生展開教學活動的基本單元。高校教改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課改,也就可以說,課程建設是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要建設一流的基礎會計學課程,就要從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材等多個維度入手,淘汰“水課”,提高教學質量,使得學生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理念、知識與技能,為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打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流基礎會計學課程建設,既要隨著新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與發展,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新形態,又要通過強化教育教學的內涵式發展,將不利于學生能力及素養培育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淘汰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提高培養方案中課程的全面性與完善性,使得課程與專業發展相符。要通過培養方案調研與論證,刪除掉所含的“水分”內容,要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聯系起來,配置合理的實踐性環節;要從師資隊伍建設入手,有效促進教師自身政治素養的提升,將課程理論與課程思政緊密聯系起來;要促進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研究與理解,積極投入到課程研究與實踐研發中,改進課程教學評價方式。
基于教育部實施意見的號召,對一流基礎會計學課程的建設,是要在新信息技術時代下為基礎會計學課程賦予新的內涵,要積極引入現代教育技術、互聯網等,以移動學習課程、在線課程、數字課程建設等,加大課程挑戰度和高階性,綜合提升課程的創新度。在專業培養和課程的教學中,一以貫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快樂、輕松”的課程學習氛圍下讓學生能很好的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素養。通過線上線下獲取信息、探究知識,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也就意味著,一流基礎會計學課程建設,對專業教師團隊的教育教學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礎會計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的內容;二是教學的手段;三是課程考核方式。
存在知識性與價值性的割裂,注重育才而非育人問題。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完成的是知識的傳授,未樹立立德樹人意識,認為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是政治課教師、班主任的工作;在基礎會計學課程內實驗、獨立實驗課程中突出專業技能的訓練,嚴格要求學生規范進行賬證表的訓練,但在此過程中沒有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專業學生應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是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而這需要從學生的每一門專業課的學習中慢慢浸入。作為專業入門課程,在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多數教師重視學生在會計核算方面的訓練,忽視了職業判斷意識的培養。
存在教師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以識記知識為主問題。多數教師的信息素養與信息化教學能力欠缺,在教學中自詡進行了教學手段的創新,實際就是“粉筆+PPT”相結合;未對學生需求進行調研,課堂教學方式一貫制的滿堂灌,整體氣氛沉悶的課堂認為是會計課程應有的教學氛圍,在此氛圍中學生被動進行知識的學習,最常用的學習方法之一是死記硬背,無法達到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更談不上創造性的知識學習。
存在重期末成績、輕過程考核問題。會計學專業升本的第1-2年,基礎會計學課程的成績構成由平時成績10%、半期考試20%、期末考試70%構成,基本可以做到“一卷定音”。10%的平時成績構成包括學生的考勤和作業,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墨守成規,再加上低比例的平時成績,無法有效激起學生全學期保持學習積極性,大多數學生認為沒有在期末的突擊復習來得實在。
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的后果就是導致學生本課程知識掌握不牢靠,給以后學期的專業課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的同時,也阻礙了專業能力的打造。
我校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的新商科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除應掌握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以外,還需掌握會計業務處理和管理分析等實踐技能。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的目的,要讓學生能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會計觀”,能站在企業或社會的角度去認識會計崗位、認知會計工作內容,以及會計信息技術的變化,能具備基本會計操作能力,為以后學期開設的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好理論與方法的基礎。
會計信息化時代下,基礎會計學作為專業課程體系中的第一門課程,將其打造成一流本科課程時,應從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入手,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3.2.1 構建專業教學目標下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專業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有育人意識,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進課程的每一個單元中,將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優良品格作為教學重要內容,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3.2.2 有效推動課改
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線上教學資源與線下課堂教學的無縫對接。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一以貫之,積極推動教改,摸索、推廣適合學生的混合教學方式,如選擇采用案例點評、生講生評、邊做邊評、以練代講、研討辯論、邊講邊練、平行互動等多種線上線下翻轉課堂教學的新形式來提升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選擇以適合學生為要點,目的就是通過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科學設計和革新,使整體課堂教學的質量得以提高。
3.2.3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基礎會計學一流課程建設中,必然包含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雙主線。學生在學習現代會計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技能的同時,通過課程內實驗、獨立實驗等方式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
3.2.4 強化過程性考核
從升本后的第三年起,本課程的平時成績比例擴大至30%,包括學生的考勤、課堂表現、作業、小組討論、學生互評等內容,對學生的全學期融入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2.5 理論知識點與實務應用結合
通過理論與實務應用結合,使得理論模塊與實踐模塊相對應,構建理論加實踐的全課程教學資源庫。
3.2.6 教學中職業能力培養
通過將企業引入實驗室或將學生帶進企業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基礎會計學教學水準得以有效提高。
3.2.7 應對新信息技術的課程內涵建設
從應對大數據時代對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角度出發,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厚基礎、重技能、寬知識、高素養人才為目標,開發信息化課程教學資源庫,對接一流人才培養目標,以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提高課程教學的先進性、互動性以及新穎性,以現代教學理念指導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
在一流基礎會計學課程建設中,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軟件的融合,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搭建橋梁。例如,使用課堂派教學平臺,將老師錄制的教學資源(如:微視頻)等在課前作為學習任務布置,教師能了解每一個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增進師生溝通、適時調整教學方式;利用平臺搶答、隨機點名、彈幕互動等功能,通過課堂上的智慧教學環境,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為解決傳統課堂教學師生互動難的問題提供了完美方案。
綜上所述,通過引入現代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整合教學資源等多重手段,全面提升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質量水準,整體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我國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實踐的核心要素,將基礎會計學課程打造成一流本科課程,為一流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重新定位基礎會計學課程的內涵,從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革新以及教學方法創新、改進課程考核方式入手,不斷提升基礎會計學課程質量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