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 李丹
(浙江大學藥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4)
學生培養國際化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極為重要一環。和培養本科生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不同,研究生需要在建立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為“與國際接軌”,需做到“內外兼修”。“外修”即學校學院以及課題組提供給研究生的海外學習機會,在英語母語環境中進行學習和生活顯然是學生通過沉浸式學習提升綜合素質、實現跨文化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這應當以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學習能力為前提,即“內修”。根據筆者個人留學經歷了解,我國年輕學生英語綜合水平逐年提升,但在以提升科研能力為目標的海外留學生群體、特別是短期交流學生群體中,仍然普遍存在重讀寫、輕聽說的問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學生與國際同行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研究生新生培養階段,進一步加強學術英語綜合能力提高的有效訓練。也就是說,對于研究生國際化培養,不應僅限于專業英語詞匯和文獻的儲備,而更應注重培養線上和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為全面建立國際接軌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打下基礎。
具體到醫藥學科領域,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現正處于進一步深化和國際同行合作、加深國際化布局的關鍵時期。目前從創新藥物研發和新技術開發等方面,以及研發投入角度來看,我們仍應清醒認識到同國際領先地位間的差距。在藥學專業培養方面,作為一門連接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甚至計算機等的交叉學科,既需注重理論基礎,又可偏重應用,不僅國內外的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差別,國際知名學校藥學專業的培養方向也各有側重。這些都提示我們針對藥學相關專業開設實用性強的專業英語課程,培養既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又具有良好英語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迫在眉睫。為達到上述教學目的,筆者在本學院開設了旨在提升藥學研究生學術英語交流技能的課程,現結合課程開設兩年以來獲得的初步經驗,試從藥學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淺談自己的理解和體驗。
現階段,研究生學術英語的教學效果整體仍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共性問題即是課程內容的局限性和教學形式的單一。課程內容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內容設置多局限于專業詞匯教學、文獻閱讀和寫作。這樣的內容設置針對本科生課程教學,即側重于專業領域大同行常用詞匯的擴充、讀寫綜合能力等的通用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尚且合適,但針對研究生課程教學,即更多面對小同行領域多維度學術活動和交流的專業學術英語技能提升,則顯得片面。此外,英語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實用技能的有效提升,課后作業的布置也常換來學生的敷衍完成。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通過對藥學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的授課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目標是加強學生在聽、說、讀、寫、譯全方位的語言技能的訓練,培養綜合語言技能。具體目標包括:提升科技論文撰寫能力,提高文獻閱讀效率,提升學術報告質量,了解學術研討會形式和內容,了解學術同行間線上線下多維度交流的形式和方式,了解申請海外職位的基本流程,提高簡歷和求職信的撰寫質量。對于科學研究過程所涉及的活動獲得切身體會和實戰經驗,開拓國際視野,加強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更新力和學術創新力。
在不改變原本課程設置的總學時(32學時)、不過多地無效占用學生課外時間的前提下,筆者對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如下安排:從技能培養來分,主要包括藥學專業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所涉及英文的聽、說、讀、寫訓練;從學習目的來分,主要包括專業相關文獻的閱讀方法、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學術研討會的口頭表達、在線學術論壇交流、學術報告幻燈片制作和演講、英文簡歷、求職信書寫和面試。其中教學重點根據學術活動的主要性和重要性,設置在學術論文的寫作和學術報告的準備這兩個方面。教學過程采用全程多形式的中英文互動,并輔助多媒體技術模擬求職面試和國際會議研討等場景,確保每位選課學生每堂課的高參與度。具體的課程內容分配如下:
(1)破冰之旅和興趣激發,文獻閱讀;
(2)英語寫作與交流實踐專題講座;
(3)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從構思到發表、學術論文的基本框架、行文邏輯訓練、作圖表);
(4)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背景介紹、方法部分寫作要求、結果與討論、標題和摘要、與編輯的溝通);
(5)實驗室中的英語(英語實驗記錄,包括實驗操作、常用儀器、試劑和耗材的英語表述規范);
(6)在線學術交流活動和海外職位申請(英文簡歷、求職信和面試);
(7)學術報告的準備(幻燈片制作、學術報告poster&talk、問答);
(8)學術研討會(學術微報告+問答+評分)。
下面針對以上課程內容設置中筆者總結的關鍵要點進行詳述。
本課程設置的最重要基礎就是需時刻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成為主導的一方。比如,在首次上課時,專門預留時間通過英文交流進行破冰活動。近年來本門課程的選課人數在20人左右,授課過程中可保證每位同學的對話時間。一般由教師自上課開始直接發起英文對話,即在上課鈴響起時即刻將學生拉入全英文環境,營造氛圍。起始對話內容為“拉家常”,從每位同學最熟悉的內容切入,包括不涉及隱私的個人基本信息、家鄉、興趣愛好、研究方向等,在隨機選取幾位同學進行師生間互動后,逐漸引導學生兩兩之間到多人之間進行問答。就目前獲得的課堂經驗來看,一般在帶入輕松日常的交流氛圍之后,同學之間即可展開基于自己興趣的自然對話,且由于同學間的英語水平差距不大,不容易產生自卑感而羞于表達。此時已從教師主導轉向了學生主導,而教師只需要留意口語水平較弱的學生,適時控場,為他們創造機會。再比如,在文獻閱讀授課過程中,不僅僅只是教師選取例文進行授課,更要求學生自行選擇文獻進行閱讀分享。學生必然選擇與自身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因此收獲的文獻閱讀經驗更加符合每位同學自身的科研需求。與之對應的,在論文寫作教學環節中,要求學生基于自己研究課題寫出完整摘要,之后再由教師對每篇摘要進行點評。簡歷制作環節類似。這些環節的設置給整個課程的進行過程帶來了一定的隨機因素,也對教師的實時抓取問題和控場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以近年來課堂效果和學生反饋來看,學生能夠有效獲得個性化能力提升,反響良好。
本課程主要設置兩個實用場景模擬,主要場景為模擬小型學術研討會。近年來,“學術會議場景模擬”的教學方案在研究生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已獲普遍認可,該形式不僅針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實力進行訓練,還作為研究生科研過程中的必經活動,幫助研究生新生提前了解和適應。學術會議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的報告幻燈片質量和講述能力,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扮演會議主持人,全體同學扮演聽眾,引導同學之間進行問答互動,完整再現學術研討會實際場景。每位同學的口頭報告需獨立完成,這要求學生提前準備自己的報告和幻燈片,并在研討會全程關注其他同學的報告內容,并基于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另一個模擬場景為海外職位申請面試。此前授課過程中已要求每位同學準備學術簡歷,并對每位同學簡歷進行點評,因而在海外職位面試場景模擬中,教師基于學生簡歷內容,進行提問,特別是針對共性和個性問題進行分類,保證所有同學的參與體驗。此外,在課程主要內容進行的過程中,亦穿插日常生活相關話題(目前主要涉及音樂和美食兩個通用話題),一是提高學生興趣,二是針對不少海外留學生在生活上難以融入的現實問題,提供實用生活場景模擬。這一環節也備受學生歡迎。
本課程設置重在突出所有學生全程高參與度,因此著重提高平時成績比重。經過每屆授課反饋的調整,目前是將最終成績劃分為期末考核成績(60%)+平時成績(40%)。每位學生每堂課的臨場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記錄為平時成績。作業為針對個人研究方向的摘要撰寫和個人學術簡歷撰寫。期末考核方式為微型學術研討會,由每位學生做英文學術微報告,并進行問答(根據選課人數適當調整報告方式和時長)。考核成績為學術報告分數(80%)+問答環節分數(20%)。在學術報告打分環節,同學間的問答分數由教師評定,綜合考量提問同學和回答同學雙方的表現;而每位同學的學術報告分數由所有聽眾(包括教師和除本人外的所有選課學生)共同評定,其中教師基于專業性考量設置權重高于學生。此設置最初實施時,筆者曾擔心由于多人評分標準偏差導致對評分公平性產生影響,但實際實施后發現效果良好。在以往的傳統形式學術研討過程中,真正進行互動的只有演講人和教師二人,而其他同學則參與意識較弱,且很難獲得參與感。而在要求學生參與分數評定后,每位同學都具有足夠的參與度,更能夠借由此形式從聽眾視角獲得演講經驗。評分過程中由筆者發布評分標準,從多個限定角度進行框定,引導學生明確評判角度。評判基本項目具體包括: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內容熟練、概念準確,講解清晰、表達生動,PPT展示清晰、版面合理、重點突出,時間把握合理。此外還設置附加評判項目,包括研究內容與水平、研究工作的科學意義與創新性。鑒于授課對象多為研究生一年級同學,科研工作剛起步,很難對內容的科學意義與水平給出準確判斷,因此附加評判項目不計入分值,只作為引導學生思考的手段。該成績評定流程實施以來,明顯獲得來自學生的正向反饋:一是學術研討整體的氣氛熱烈,問答積極,所有同學都在進行全程參與;二是學生能夠通過多角度細致評判他人的學術報告,換位思考,從而反思自己報告的不足;三是加強了學院內研究生新生對藥學各研究方向的初步了解,為后續研究工作中可能的學術交叉創造了契機。收集學生評分卡后發現,同學們對于學術報告質量的判斷標準幾乎都能達成共識,爭議性不大,因而也能保證多人評分的公平性。
綜上,筆者針對現階段藥學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的代表性問題,在本學院開設了旨在提升藥學研究生學術英語交流實用技能的課程,通過對授課內容的豐富和實施模式的創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效加強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