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昌市委黨校 賴熹姬,張喬娜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隨著我國及各區域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創新能力建設成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自2016年“VR元年”至今,虛擬現實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技術創新的層次已逐步升級到生態系統構建領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VR正邁向具有顯著特征的產業生態系統時代。
南昌VR產業起步較早,已具備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和要素儲備。但是,近年來國內多個城市都在加快發展VR產業,呈現出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在此基礎上,南昌唯有持續發力、精準發力,才能在后續發展中繼續引領全國VR產業,在區域競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昌為例,研究VR產業發展現狀,并對南昌VR產業發展提出針對性建議。
(1)創新企業競相集聚。近年來,南昌將發展VR產業作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積極謀劃。世界VR產業大會的連續舉辦及永久落戶,讓VR成為南昌一張“新名片”,引進了阿里、華為、科大訊飛、高通等一批優秀企業,培育了歐菲光、泰豪、聯創電子、科駿等一批本土企業,形成了上下游企業聚集發展的生動局面。目前,南昌市已有VR及相關企業250余家,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34億元。
(2)創新應用持續推動。近幾年,南昌持續推動建設了一批VR應用項目,教育領域的VR實驗室K12教育應用項目、5G+MR全息數字化教室;制造領域的江鈴集團AR汽車發動機裝配項目;安防領域的秋水廣場5G+VR重點區域管控項目、5G+VR燃氣搶修搶險崗位培訓項目;醫療領域的VR急救培訓平臺項目;文旅領域的紅色文化旅游VR體驗點網項目;軌道交通領域的車輛檢修技能培訓項目等。示范項目在本地各領域的應用推廣,加快推動了資金、技術等創新因素在重點地區集聚。
(3)創新平臺相繼落地。2016年,南昌打響了全球城市級虛擬現實產業布局“第一槍”,啟動了全球首個城市VR產業規劃,重點打造VR展示中心、VR體驗中心,建設“四個平臺”,微軟AI+VR創新基地、高通影創聯合創新中心、阿里數字江西影創研究院、北理工VR標準平臺等一批產學研用平臺落地運營,助力南昌VR產業創新發展。此外,正在加快創建國家級VR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VR產業發展高地。
(4)產業基地日益壯大。VR科創城、VR產業基地、慧谷產業園等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數字經濟園區相繼建設。南昌市“一城兩園多點”的VR產業發展格局正加速成型,紅谷灘區VR科創城重點打造創新應用示范區,高新區“5G+VR”產業示范園重點聚焦工業制造,小藍VR產業基地重點打造“產教研用”VR產業生態圈。截至今年3月,VR科創城已簽約項目21個,高新區“5G+VR”已集聚20多家相關企業,小藍VR產業基地已有多個項目獲批全省VR應用示范項目。
(5)創新環境良性發展。在共建機制方面,近年來,部省多次召開聯席會議,省、市、區也多次召開工作部署會和專題調度會,已經基本形成充滿合力的運作機制和共建路徑,這有利于在應用推廣上形成南昌試點、全省推廣、全國拓展的有利態勢。在人才政策方面,結合重點產業行業需求給予政策傾斜。例如,去年12月南昌發布《關于調整南昌人才政策的補充規定》,VR從業人員作為重點產業企業人才,能夠享有購房補貼,補貼人員范圍涵蓋VR產業鏈中38個行業企業庫。為培養、留住VR人才,小藍經開區與泰豪動漫職業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軟件動漫學院等院校深度合作,兩所高校學生已達萬人,其中近六成學生已列入VR產業發展本地人才儲備庫。在政務服務方面,組建了市VR工作專班,完善了情況通報機制和問題協調機制,以問題導向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瓶頸難題。
(1)創新群落發展不均衡。每一種群在產業生態系統中都承擔著必要的功能,種群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協同共生的關系。南昌VR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存在生態種群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核心企業不足,技術創新有限。具有領先自主技術、國際市場競爭力產品的企業少,很難依靠本地的科研力量獨立研發核心零部件,圍繞領軍企業的產業生態體系尚未形成,對產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力、推動力有限。從國內虛擬現實技術專利的主要申請省份來看,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和上海,江西未進入前十省份[1]。二是配套企業零散,競爭優勢不大。應用企業多處于初創期,大多為小型團隊的重復開發,客戶的粘性不高,缺乏優質的原創IP,場景內容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
(2)創新平臺能力不突出。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VR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主要承擔著基礎性、前沿性和產業共性科學與技術的研究任務。盡管我國VR產業迅速發展,但是總體來看,創新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與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關鍵技術方面相對落后。從全球來看,VR專利申請人主要以微軟、英特爾、IBM、高通、三星等企業為主,華為是唯一VR專利申請數量排名前十的中國企業。從國內來看,創新主體中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研發階段參與相對較少,國內虛擬現實專利的申請人排名前十的大部分是企業。南昌VR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存在創新平臺能力不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支撐不足。本地院校在虛擬現實學科建設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人才供給能力有限,影響虛擬現實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已初步建成的四大平臺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公共服務平臺發展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二是內容供給生態尚未形成。VR內容大多數來自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卡通動漫等,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足以支撐終端普及,加上受限于設備性能和5G網絡覆蓋,導致內容開發和呈現質量不高,觀眾消費欲望不強。
(3)創新主體聯動性不明顯。創新主體間的關聯性會在系統內產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不同主體的協同問題更為突出,主體間相互關聯度越高,越有利于創新系統地有序運行。VR產業生態包括軟件、硬件設備制造、內容及應用開發、服務平臺等多個環節。目前,南昌的大多數VR企業偏重于內容、應用開發和服務,軟硬件設備制造企業偏少,特別是芯片技術、信息采集、操作系統等基礎軟硬件領域面臨很大缺失,導致上游生產商嚴重不足,產業鏈上下銜接不緊密,創新主體間聯動效應明顯不足。
(4)創新環境系統不完善。產業的創新、生產與行業應用都離不開輔助因素的支持,反過來產業的發展又能夠促進和該產業相關的特定輔助因素的演化與完善[2]。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政策的發布和世界VR大會的宣傳吸引了數百家企業來南昌考察,簽約投資項目數百億元。但是,目前南昌VR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多數創新仍集中于仿制創新或模仿創新,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仍相對不足,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測試認證體系亟待完善。
在現有創新能力水平下,要想更好地發展VR產業,就必須重視產業創新系統的完善。因此,未來要更多地從產業發展特點和階段出發,促進更多類型更多數量的創新主體進入VR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優化創新合作網絡,構建更為完善的VR產業生態閉環[3]。
根據VR重點行業企業目錄,制定更加精細的南昌VR企業招引計劃,著力引進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芯片技術、傳感器、軟件設計、硬件設備制造等企業,盡快彌補南昌VR產業發展面臨的短板。
通過省市“映山紅”“潛在獨角獸”培育計劃等戰略,打造南昌VR優質品牌。在同等條件情況下,優先給予本土企業更多的項目訂單及市場機會。鼓勵并扶持本地企業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和應用集成創新,對現有VR產業進行兼并重組和產業鏈整合。
重點依托行業龍頭企業、行業組織和第三方機構,建設和運營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咨詢、成果轉化、信息交流、創新孵化等服務,構建集孵化、生產、投資、經營為一體的生態系統,促進企業間交流合作和資源對接整合,形成互動、共生、共贏的生態氛圍。
建立針對VR領域的關鍵技術、產業鏈生態與內容應用數據監測平臺,為產業運行分析、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標準編制等奠定基礎。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南昌的VR產品質量進行精準、科學評價,避免山寨產品流入市場,為推動南昌企業參與國內、國際行業技術標準制定打下基礎。
強化組織領導,研究一企一策政策措施,統籌推進項目需求論證、立項審批、資金安排、政府采購、數據開放、資源共享、推廣示范等各個環節。組建專職的金融、技術和招商團隊,引進熟悉資本運作、VR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確保大項目好項目高效落地。
提高VR融資平臺人員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各類投融資主體提供針對性服務,提高投融資主體信息獲取度、認可度和參與率。建立VR產業統計分析制度,定期通報南昌市VR產業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