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揚州市委黨校 梁芹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基層社會治理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基層黨組織面對的工作對象越來越多元、訴求越來越復雜,如何不斷適應新的治理需求,完善黨建方式和工作方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現代化發展,是當前乃至今后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努力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這些論述闡明了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和任務。第一,基層黨組織的首要功能是政治功能。基層黨組織是實現黨的政治目標的戰斗堡壘,要團結帶領群眾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決策部署,把黨的領導和執政為民的理念融進基層治理,為基層社會治理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第二,基層黨組織要有服務功能。一方面要引導和動員社會力量,群策群力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另一方面,通過對人、財、物、信息等各種資源的調度與分配,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力量支持和資源保障。第三,基層黨組織要有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功能。利益表達不僅是上情下傳,同時也要下情上達,反映群眾的訴求和關切。利益綜合就是把分散的利益要求集中、歸納和提煉為整體的、全面的利益要求,實現群眾生活滿意度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定位和任務,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多方面的支撐和保障,推動基層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
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是通過在各種不同的制度關系中運用權力規范、引導群眾的各種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實現基層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定位和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而提高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可以增強基層黨建的針對性、有效性,從而克服基層黨建虛化、弱化、邊緣化的問題,進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統籌協調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服務群眾能力。
基層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能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化解基層矛盾,又能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社會長治久安。
當前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效明顯。比如,北京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創新了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浙江桐鄉的“三治融合”開創了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格局等。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基層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依然存在,基層黨建工作也面臨不少短時期內難以破除的困難和挑戰。
治理與管理不同,管理的主體相對單一,一般是指政府公共權力機構,治理需要多方聯動、多元共治,除了政府以外,還包括企業組織、社區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等。由于受中國傳統的強政府、弱社會觀念的影響,當前我國社會力量的發育與社會需求相比明顯不足,黨委和政府仍然過多地承擔了社會治理任務,現今的社會治理格局雖有所改進,但與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目標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當社會碰到新冠疫情防控這類重大挑戰時,往往出現“干部干、群眾看”的局面,社會自治的內生動力不足。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黨的宗旨決定了必須把服務群眾作為基層黨建的根本價值取向。但是一些基層黨員干部對基層黨建的認知存在誤區,片面理解“領導就是服務”,片面強調將領導寓于服務中,把黨建引領理解為只是幫助群眾解決生活困難,導致一些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弱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解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公共觀念,有的黨員宗旨意識淡薄,政治立場不堅定,黨性修養較差,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問題時有發生,一些領導干部缺乏黨建責任感,對黨建工作不主動,黨建工作不扎實,導致了黨的領導和黨組織影響力的弱化。在新時代,只有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才能建立廣泛的心理認同,使基層黨組織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精細化治理是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向,盡管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精細化治理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一些制約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因素仍然客觀存在。一是數據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掘利用。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人類的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現實。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各類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可以實現精準施策、精準調控,這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因為體制機制的弊端,部門利益的阻礙,信息孤島依然存在,數據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二是治理精細化要求有完善的標準、規則和體系,要和基層黨組織與治理主體高效合作,但是目前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特別是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仍存在不足和短板,社區和村級黨組織接受街道、鄉鎮的指標考核,科層化、類行政化趨向明顯,科層制的負責體系對其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有所制約和影響。由于社區基層黨組織承擔了大量行政職能,負擔過重,弱化了其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基本職能。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重點要解決好黨組織如何凝聚多元治理主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著力點和方式方法的創新問題,結合制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因素,發揮好黨組織的核心主體作用需要從以下路徑入手:
基層黨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主體,但良好的基層社會治理之道不是黨組織大包大攬,而是總攬全局,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激發人民群眾活力,不斷完善居民自治。這就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主體作用,通過將社會組織納入黨組織規范管理,或者在社會組織內部建立黨組織,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等在養老、扶貧、搶險救災、糾紛調解、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等方面發揮專業優勢,參與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群團帶動、民主協商等社會參與機制、黨組織主導的決策議事機制,將一些群眾關心、關注的事務納入基層治理的內容中,推廣居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等做法,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基礎,事關黨的執政地位牢固與否,必須著重強調其政治屬性、政治功能。一是基層黨組織必須牢固樹立黨建引領理念。堅持黨的領導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基層黨組織要通過創新學習形式和手段、更新豐富學習內容,讓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持續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而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凝聚干事創業的共識。基層黨組織要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并將黨建工作與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健全基層干部的激勵機制,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骨干是實現基層治理的“龍頭”“隊伍強不強,全看領頭羊”,因此,要配齊、配強、配優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從組織上鞏固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才能使黨的政治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根據數據研判預測,能夠規避很多主觀性失誤和潛在風險,為精細化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要有大數據的思維,積極發揮大智云移技術的作用,實現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發展。一是基層黨組織要加大社會治理網絡平臺的建設力度,實現資源整合,達到社會治理的全覆蓋。例如,基層社區要發揮主體作用,協同政府部門,將涉及社會治理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集約化管理。二是破除信息壁壘,統一數據標準,促進數據共享,使得基層社會治理主體能夠獲得充分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分析研判,實現治理精細化、精準化,同時要注意信息保護,減少對群眾生活的負面影響。三是基層黨建工作要發生三個轉變。一是黨建工作思維要從線性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變。二是黨建工作的關注點要由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拓展。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推進,人們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生存,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往往同頻共振、相互影響,給基層社會治理增加了難度,因此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要雙管齊下、共同著手。三是黨建工作方式由傳統手段向智能化手段轉變,同時黨建平臺要兼容老年人和不會使用信息技術的人群,或者引導幫助這部分人群使用信息技術。通過上述三個轉變實現基層黨建工作的精細化,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細化。
本固才能枝葉茂,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創新力、凝聚力、戰斗力,以基層黨建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引領基層治理效能的提升,方能實現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