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蔣文艷,謝紫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秩序。高校校園良好秩序的維護,尤其是防詐騙工作要有效推進,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嘗試將法律思維和法治意識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對于高校管理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探索。
為了解分析高校校園詐騙案件的發生情況及特點,特了解到某湖南高校的基本情況和近兩年詐騙案件特點。該校為本科院校,共有4個年級,在校生11400余人。通過表1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高頻的詐騙形式為刷單詐騙,兼職刷單極易發生大金額詐騙。損失金額位列前三的是網絡貸款類詐騙、兼職刷單類詐騙、冒充客服類詐騙。
通過調查總結,高校校園詐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詐騙時段的集中性。開學季、寒暑假前夕、小長假返校時相對來說是詐騙高發時段,該時期大學生往往拿著學費或生活費,詐騙分子極易在此期間騙取錢財。
(2)詐騙手段的多樣化。很多騙局可以說是為高校大學生精心設計的,橫掃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涉世經驗不足的大學生防不勝防。
(3)詐騙形式的不斷創新。詐騙分子的犯罪伎倆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更新變化。近一兩年較為普遍的交友裸聊詐騙、兼職刷單詐騙等,抓住了大學生抵抗誘惑能力弱、貪圖低付出高回報的心理。
網絡技術的發達,信息科技的傳播,社會發展之快速和復雜,在某些不良社會人員的利用下,成為詐騙滋生的土壤。騙子的套路層出不窮,手段千奇百怪,幾乎充斥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高校作為社會構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大學生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另外,相當一部分詐騙分子大多經過系統學習與培訓,極大地增加了防詐騙的難度。
對于高校,在課程教學方面,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只有《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這一門與法律相關的基礎必修課。總體上看,課程本身旨在要求學生遵守法律規章制度,增強法律思維和意識,但沒有加深大學生對法律的實踐應用。換句話說,此課程更像是一本書的前言,使學習者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法律與思想政治兩者的教育碰撞,仿佛產生的只是星星之火,靜待燎原之勢。另外,高校防詐騙的宣傳主要集中在講座、廣播、宣傳單等傳統方式上,對于提高大學生防詐騙能力來說效果甚微,類似機械反復的宣傳,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值得高校進行探索創新。
一方面,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法律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仿佛有些陌生。除了《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課程學習外,多數學生很少接觸與詐騙有關的法律知識,對于詐騙沒有清晰的概念,亦無防范。另一方面,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大學生只了解和適應校園這樣一個相對單純的小社會,對于廣義的社會,認識不充分、經驗較匱乏,缺乏警惕心理,容易上當受騙。另外,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隨著生活日益富裕,家庭財富積累日漸提高,奢侈享樂之風在大學校園有一定程度彌漫。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尤其是價值觀尚未構建完整,缺乏正確的指引,學生之間攀比、虛榮之風和不勞而獲的心理被犯罪分子利用殆盡,加大了高校防詐騙的實施難度。
國內高校目前沒有設置防詐騙方面系統的理論課程,發放宣傳單、不定期舉辦講座是高校最為常見的防詐騙宣傳方式。但即使在高頻率的案例分析講座、傳單警示宣傳之下,高校詐騙仍時有發生,形勢嚴峻。所以,增設科學化、系統化的防詐騙理論課程是降低詐騙率的探索之一。開設防詐騙法律思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順應了復雜多變的時代環境,同時也適合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法律層面了解詐騙的法律性質,了解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犯罪,如何用法律知識筑起詐騙防線,避免被騙。更為有益的是,通過課程學習,使大學生建立一種用法律視角審視社會萬象的思維方式,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和綜合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重塑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被騙者,任何“免費的午餐”背后都有天大的陷阱,一旦深陷,不可自拔,思想受挫、健康受害、經濟受損。對于施騙者,僥幸的“獲益”不僅僅會遭受思想道德層面的譴責,更加會受到法律法規的懲戒。以此,將法律思維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學生認清詐騙的性質和危害,了解驕奢淫逸、攀比虛榮不可取,“天上不可能掉餡餅”,避免任何形式的被騙和詐騙,要樹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詐騙套路層出不窮、手段持續翻新,如果聯合學校、公安、家長、社會四方力量,共同參與策劃,開展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模擬實踐活動,對于減少校園詐騙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學校選派從事法學專業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教師,公安選派閱歷豐富、典型案例掌握全面、具有較強預判能力的干警,動員和征集活躍在各行各業且對防詐騙有獨到見解的家長精英和社會志愿者,強強聯合、集思廣益,對可能出現的各類詐騙情況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一一展示出來,讓大學生更加生動、直觀且深刻地了解詐騙形式,認識到詐騙的“真面目”,加強對詐騙的警惕性,從思想上起到更好地預防作用,從根源上降低高校詐騙率。四方聯合開展系列模擬實踐活動,對高校防詐騙措施提出一條思路性建議,就怎樣聯動四方、活動怎么開展、形式如何設計,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與研究的課題。
時代在發展、世界在進步,隨著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滲透,高校教學面臨新的挑戰。新形勢下,高校詐騙屢禁不絕,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轉變思想觀念的重要性,尤其是思政教師,政治性雖強卻大多空有理論,不擅運用。在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上,往往體現為照本宣科,沒有在融合法律與思政的前提下教學,必然容易偏向思政方向,法律領域涉及甚少。就素質教育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就防詐騙來講則更為欠缺,故而降低高校詐騙率的重要舉措之一便是對思政教師進行法律化培養,提高思政教師的法律素養。這一點與建議增設防詐騙法律思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是相對應的。通過系統培訓,全面升級思想理念,全新打造師資隊伍,使課程要求與教育水平相匹配。在思政教師、法學專業教師和法律研究機構人員之間,搭建交流互助平臺,建立長效機制,在傳統教育模式下轉變思維,求新求變。讓新型的防詐騙法律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成為一門學生接受并能實際應用的學科,使法律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上達到更為深入的融合,對于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制度、建設法治中國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樣,這是一條探索之路,有待局部試點,去實踐去檢驗。
高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是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主陣地,建設安全、穩定、和諧的高校校園環境對全體師生至關重要。近幾年,高校校園詐騙整體呈現犯罪手段多樣、騙術翻新快的特點,案件多發、高發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無論是大學生、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應當高度重視。本文從學生、高校和社會三個層面來分析詐騙案件泛濫的原因,結合高校現狀,分別從教育形式、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幾個方面,創新性地提出了將法律和思政結合,以降低高校校園詐騙率的操作建議。在此指導下,各方力量共同協作,以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共同創建美好的大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