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雯君
(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45616)
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結合鄉村資源稟賦和農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致富,要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結合現在后新冠疫情時期的發展,社會即將迎來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興盛期,同時由于抗擊新冠疫情中對諸多健康知識的宣傳與引導,積極鍛煉,提升自身免疫力,已逐漸使越來越多民眾建立起相應的健康理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相關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可見在這樣的趨勢下,發展鄉村康養旅游產業,一方面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另一方面也為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的良好成果。2020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的重要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毛南族作為人口較少民族的代表,本文因此對其進行鄉村康養旅游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進入后疫情時代,健康養生產業會邁入其發展的新階段,其主要目標是提升免疫力與抵抗力,而以健康生活方式、有益健康的行為及環境為基礎的新康養旅游,將是一種自主進行健康生活的最好選擇。在不遠的將來,康養文旅項目中的康養將不單單是一種理念,而務必可以構建一種新型康養生活方式、建立相關的康養產品的系統,同時可以根據當地相關文化資源的具體情況,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康養生活基地。與此同時,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除了配套更完善居家養老措施外,更應該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在各種形式的旅游中,鄉村康養旅游更受老齡化民眾的歡迎,這種旅游形式主要是在生活節奏較為緩慢的鄉村,且主要提供健康、歡樂、舒服為基調的旅游服務。在中國民眾幸福指數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中,社會大眾的健康都居于相當關鍵的地位,而民族地區鄉村康養旅游能夠更好滿足民眾養老及健康養生的切實需求,所以其恰好順應了我國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鄉村旅游日益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在新時期推動鄉村旅游務必遵循習近平同志有關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重要意見,深入把握和落實“因地制宜”“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等關鍵,不斷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環江縣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關鍵時期,在廣西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下充分利用鄉村康養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康養旅游。環江縣具有相當充足的旅游資源,優良的鄉村自然環境,因此其在發展民族地區鄉村康養旅游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發展鄉村康養旅游能夠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打破原有發展局限性,開拓當地經濟發展途徑,推進鄉村經濟成功轉型,有利于鄉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廣西具有發展民族醫藥的廣闊土壤。壯族、漢族、瑤族等在內的12個民族世居于廣西地區,相當多的少數民族醫生廣布于廣西的諸多山區、鄉村及民寨等地區。多個少數民族雜居使得各種民族醫藥智慧得到碰撞與匯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民族醫藥得以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且具備相當大的生存及成長空間。其次,民族醫藥具備充足的資源基礎。在中國的藥物資源分布中,廣西居于第二位,超過4600味中藥物種分布于廣西地區,具有70種我國常用中藥原料,且占據我國總產量50%以上的中草藥種類就達10余種。最后,民族醫藥具備優良的發展空間及潛能。廣西構建了少數民族醫藥科研機構,涵蓋了壯族、瑤族等民族相關醫藥研究組織,并且獲得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部分旅游縣市基于民族醫藥的發展趨勢,在構建景區及景點的時候,打造以民族醫藥為特色的健康養生旅游,最大程度呈現了民族醫藥獨特的發展優勢。若干縣城逐步將民族醫藥聚集及分散地區打造成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養生旅游的標桿。舉例而言,有“南方藥都”之稱的玉林中藥港,作為我國三大中草藥市場之一,同時也是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中草藥集散地,已被打造為玉林市具有中醫藥制造特色的旅游產業基地。另外,以上百年傳承的端午藥市聞名的靖西與恭城,已是成熟的中草藥的交易市場,并且還可以宣傳本地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逐步形成地方旅游市場中的招牌產品。
毛南族醫學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毛南族醫藥中在鮮品方面具有相當廣的用途,諸多中草藥的制作方法在毛南醫藥中使用得也很普遍,該民族通常會使用獨具民族含義的儀式來進行中草藥采集,雖然科學性不足且集中展現了民族特色文化。在藥方配制方面,毛南族具有相當的靈活性,用藥形式多樣,以簡單實用為主,單方占比較高,同時療效通常較為顯著。另外,毛南族在用藥時較為喜歡用豬肉、雞肉燉藥湯,并且毛南族醫藥在美容保健上獨具特色,毛南族醫生已經在逐漸形成了在美容保健方面的基本醫學意識,而“百味用酸”的傳統同樣相對科學地為毛南族民眾的健康貢獻了力量。這一資源為環江縣發展鄉村康養旅游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環江地區處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環江縣林區有超過500余種喬樹種類,915種維管束植物。森林植被中以常綠闊葉林為主,針闊葉混雜林最為豐富,然后是若干常綠針葉和落葉闊葉、闊葉混雜自然次生樹林與石山灌木林。全縣森林覆蓋率27.9%,總面積約為190.56萬畝,包含143.02萬畝天然林和47.54萬畝人工林,全縣活立木存儲達到391.41萬立方米,包含369.58萬立方米用材林。環江還具有261.17萬畝宜林荒山地。良好的生態植被是實現鄉村康養旅游的先決條件。
毛南族養殖的菜牛頗具聲譽,遠近暢銷;毛南族可編制具有較高工藝水平的朱漆,其中以花竹帽最為知名,不但切實好用而且外觀精美,花竹帽是該民族的手工藝品代表,還是女子所鐘愛的飾品。同時環江縣下南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儺戲(木面舞)之鄉”稱號;通過國家國務院批準,毛南族“肥套”已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毛南族“分龍節”被列為廣西民族文化節慶十大品牌,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節慶”;下南鄉鳳騰山古墓群被國務院公布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含明倫鎮北宋牌坊等在內的文化保護單位列入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上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不但可以用于觀看,還可以用于“養心”,基于目前文化旅游不斷發展態勢,環江獨具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將會吸引更多熱愛文旅的民眾。
鄉村康養旅游的根基是核心產品,旅游人群會為滿足自身康養的需要而購買核心產品,結合當前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養生的需求日益加劇。毛南醫藥的獨特性以及聯合食材的民俗文化特色,應該作為鄉村康養旅游的核心產品。一方面,讓游客在旅行的過程中感受民族醫藥的魅力;另一方面,帶動過夜經濟,讓游客有駐足修養的意愿,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輔助產品之一是利用酸食品打造食療產品,形成產業鏈。毛南族的酸食品可以從飲食方面來幫助游客康復與治療,同時具有相當多真實有效的特征。舉例而言,鮮香的鴨醬有助于脾胃,可有助于理氣消食;“毛南三酸”口味清新,有助于消膩滋養;甜紅薯能夠有效開胃,補益滋養;香甜美味的“毛南飯”維生素豐富,具有散熱、清志,安神養心等功效。在日常飲食方面,講究“百味用酸”發展到追求新與鮮的理念均與當代科學理念相符合,而在具體的治療與康復進程中增減食療藥物,也是獨具特色。在食療項目與產品方面,務必嚴格把控細節,堅持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提供兼具美味與食療價值的產品,使旅游者能夠獲得獨具特色的美食體驗,并念念不忘,獲取一定的長期客戶。
依托毛南族獨有的傳統節日資源,開發文化體驗之旅。同時在文化體驗中高效結合毛南族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同填、同頂、同拼、同背”,同時建造毛南民俗文化為主的展館,宣傳與講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使參觀者獲得與眾不同的文化享受。
當前搭乘RECP的發展步伐,大力豐富毛南族的土特產,打造本地區的旅游購物場所,在相當意義上可以滿足旅游人員的切實需求,從而更深入地宣傳與發揚毛南族的特色民俗文化。在康養旅游項目與產品的設計方面,應重點關注核心產品的構建與打造,并且同時關注輔助產品的研發與打造,與此同時,還需注意增加宣傳力度,積極引入專業人才與外資,處理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大力探尋構建智慧旅游服務系統的方式及其可使用范疇,借助現代互聯網信息科技發展打造線上服務平臺,匯集集中處理旅游主要信息,提供包含投訴、咨詢等在內的服務內容,逐漸建立智慧康養服務平臺,依托“互聯網+”的支持,打造醫療診治與健康身體指標監控中心,逐步搭建在線預約、線上診療、專享醫療工作人員的健康醫療系統,打造具有個性化的療養服務,利用大數據信息以分析與運用購買康體服務人群信息,提供新型康養服務形式。
首先務必提前謀劃。積極掌握市場發展的第一手信息,并及時調整規劃方案,精準自我定位,緊抓新冠疫情結束后消費人群的心理變化特征,有針對性地推介景區旅游產品,思考怎樣為旅游者打造原生態、最自然的旅游享受,構建高品質的康養輔助性服務系統。舉例而言,積極引入若干在心腦血管等慢性非傳染類疾病方面的高品質醫療資源,滿足新冠疫情結束后民眾對療養的需求。選取恰當的宣傳時間及形式,在項目落地、景區開始運營后,使其能夠快速占領市場。行動落實在前。應對好針對主要景區門票、高速通行減免方面的信息追蹤,引導景區制定推介出一系列的旅游優質線路及優化政策,增強高速公路與高鐵沿線周邊的宣傳,積極引導民眾出游,讓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前來旅游,進而保障游客接待人數與旅游整體收益得到迅速提升,大力推出文旅惠民消費季的活動,推動旅游消費市場發展,進而助推旅游與康養生態業的健康發展。
廣西具有相當豐富的旅游資源種類,部分地區存在較高質量的壟斷性資源,在推動康養旅游發展中,利用對各種資源的合理整合,優化自身定位,大力凸顯民族與當地特色。舉例而言,各個地區的中藥資源、各個少數民族的診療技藝,如瑤醫瑤藥,規避沒有針對性的重復性開發。各個地區需打破行政區域局限,利用當地政府提供的協調融合發展條件,提供更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進一步推動在游客資源、專業人員、信息科技等層面的協作和對接,充分發揮地區聯動影響力,構建適宜居住的康養旅游生態圈。
鄉村康養旅游需避免單單局限于景區內,在發展鄉村康養旅游中,廣西需首先確定區域發展道路,于區域內逐步形成完整的鄉村康養旅游產業鏈,讓其可以和區域醫療、文教及休閑服務等產業進一步融合,進而在地區范疇內搭建鄉村康養旅游產業聚集圈,積極打造品牌與市場宣傳營銷。因為在知名度方面,現在的環江康養旅游還有著相當程度的不足,國內與國際上的旅游者還無法全面且深入了解環江的康養旅游,所以環江縣仍應大力開拓宣傳途徑,打破一成不變的宣傳模式,擬定推出康養旅游專題宣導,大力利用目前的主流媒體增強宣傳力度,形成宣傳熱度進而發揮影響力。
在發揮鄉村康養旅游進程中,需規避現在階段相當一部分景區商業化發展呈現下滑態勢,避免僅僅追逐經濟收益卻未能關注本地區資源的本真屬性。此外,還需避免民族區域出現產品雷同發展的問題,若出現同質化問題不但將降低旅游者的獲得感與滿足感,還將對旅游者對景區認可水平產生不利影響。充分運用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通過原生性發展旅游產業,然后依據毛南族自治區的民族文化特征與自然資源,改善旅游產品品質,樹立康養旅游的良好形象。發展康養旅游的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因人而異地提供相應服務,基于旅游者各自情況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旅游產品,老齡人群能夠選擇在此旅居長期居住、調養身體、放松心情,進而使得身心健康得到改善。針對亞健康的中年旅游者,可根據其具體病況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療養方案,進而改善其身心健康狀況。對于要求高品質生活的旅游者,可推介珍貴養生中藥材與優質農副產品,進而有助于其獲得更好的療養效果。
積極發展鄉村康養旅游業能夠有助于人回到大自然,感受自然,進而越來越喜愛自然,讓人和自然關系更為緊密與和諧,進一步助推長期可持續發展。此外,康養旅游有助于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增添生活美好,延長生命長度。結合毛南族長久聚集生活地區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的獨特優勢,積極發展康養旅游業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利用當地的資源,如自然生態、中藥及文化資源,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切實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及非物質文化,最為關鍵的是有力地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持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可以獲得較高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