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清環環保有限公司 何秋健
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空氣及生物有機體組成的地球陸地表面的疏松層。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摸清土壤環境狀況及污染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對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1]2014年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現環境部)和原國土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土壤環境的義務和責任,土地責任人應當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隨著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已邁入了新的起點,機構改革后,從國家生態環境部到省市生態環境部門也都成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內設機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已全面推開。
根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1-2019),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是采用系統的調查方法,確定地塊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圍的過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可分為三個階段,主要為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第二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第三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其中若第一階段調查確認地塊內及周圍區域當前和歷史上均無可能的污染源,則認為地塊的環境狀況可以接受,調查活動可以結束。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是以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和人員訪談為主的污染識別階段,原則上不進行現場采樣分析。
資料收集是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基礎工作,直接影響場地調查的真實性與合理性[2]。資料收集與分析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要點和難點。資料收集主要包括地塊利用變遷資料、地塊環境資料、地塊相關記錄、有關政府文件、以及地塊所在區域的自然和社會信息等。
1.資料收集的全面性
一是歷史客觀原因形成的歷史資料缺失,由于相關檔案建立和管理的缺失,部分地塊未形成相關檔案資料的存檔。建議加強與委托單位的溝通,取得委托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在現場資料收集過程中,走訪多個檔案部門,確保資料收集的全面性。
二是資料收集不完善。如地塊歷史各階段相關企業資料收集不完全;如僅收集地塊現有企業的單一資料而未考慮歷史情況或全部相關資料;建議在資料收集開始前做好摸底調查工作,形成詳細的收集清單,逐項對照清單進行收集。
2.資料收集的規范性
一是相關表格未按照規范要求制定。國家、各省份、地市出臺和制定了有關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開展的技術導則、工作指引、編制要點、審查要點等,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1-2019)、《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及修復效果評估報告評審指南》(環辦土壤[2019]63號)、《關于發布<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的公告》(公告2017第72號)、《廣東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及效果評估報告技術審查要點(試行)》《印發廣州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及修復效果評估報告評審工作程序(試行)》(穗環[2021]12號)等,相關表格應根據擬調查土壤地塊的實際情況規范制作。
二是資料缺少具體來源依據。如地塊所在區域的自然和社會信息,網上搜索后抄錄或其他技術報告直接摘錄。建議資料的收集以權威資料為準,并記錄好具體的資料來源和出處。
3.資料分析的準確性
一是未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對比與甄別。收集的地塊資料多和雜亂的時候,沒有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對比與甄別,出現前后不一致或者資料描述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的情形。建議及時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作出對比分析。
二是收集到的資料未有系統的闡述。對于收集到的資料,部分編制人員直接進行使用,不加以系統地闡述甚至詞不達意,難以體現使用該資料的目的,達不到已收集資料應發揮的效果。建議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有針對性使用資料,并形成一定資料分析結論,讓評審者可以通過對報告的審閱,直觀清晰地進行判斷。
1.現場踏勘前準備
一是熟悉已有資料,根據實際情況,并制訂詳細可行的踏勘方案;二是配備必要的踏勘設施設備,如地塊紅線圖、相機、定位儀、無人機、測距儀等。
2.現場踏勘的范圍
一是地塊紅線范圍內的踏勘,包括地塊紅線邊界以及地塊紅線范圍內的所有區域;二是地塊紅線周邊區域的踏勘,具體包括地塊四至的踏勘和周邊敏感區域的踏勘,其中地塊四至情況一般考慮地塊邊界四周50米范圍內的情況;周邊敏感區域一般考慮以地塊中心點位圓心,半徑為1公里的圓形區域,若涉及特殊敏感區域的應對應適當擴大調查范圍。
3.現場踏勘的主要內容
現場踏勘的主要內容包括有:地塊的現狀與歷史情況,相鄰地塊的現狀與歷史情況,周圍區域的現狀與歷史情況,區域的地質、水文地質和地形的描述等。
對于地塊、相鄰地塊和周邊區域的現狀與歷史情況踏勘,主要是記錄現狀情況,通過相片拍攝和無人機拍攝,做好影像資料的記錄,重點關注是否有異常痕跡或造成環境污染的設施設備,如實記錄現狀情況;對于歷史情況主要在現狀踏勘時記錄好邊界情況信息,通過查閱歷史檔案和歷史衛星圖片進行對比和確定。
對于區域的地質、水文地質和地形的情況,現場踏勘時主要做好影像記錄,水文地質方面要清晰地塊水體的相關水力聯系。
1.訪談內容
人員訪談主要是在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的基礎上,對于地塊及周邊區域現狀和歷史情況部分存在疑問的地方進行進一步核實和補充。
2.訪談對象
人員訪談對象主要是地塊現狀和歷史情況的知情人,具體包括地塊使用者、地塊管理者以及地塊所在地或熟悉地塊的周邊居民或工作人員等。
3.訪談的要點
一是設計規范詳細的訪談表格。這就要求編制人員須先熟悉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要點和要求,設計和制定能夠獲取到相關有利于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信息的訪談表格,盡量將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時不能明確的存在疑問的地方通過訪談進行明確和落實。
二是做好訪談人員填寫訪談表格解釋和引導。訪談可以是當面交流、電話交流、電子或書面調查等方式,但由于訪談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若不加以指引,反饋的結果相對隨機,一定程度上影響后續的訪談分析,建議采取當面交流方式。編制人員應加強與訪談人員的互動與交流,解釋具體的填寫要求,引導訪談人員回憶更多與地塊相關的信息,盡可能詳盡了解到地塊相關情況。同時應注意人員訪談開展的技巧,多解釋多溝通盡可能打消訪談人員的疑慮,力求訪談人員據實詳細反映相關情況。
對于第一階段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分析部分須明確地塊及周圍區域有無可能的污染源,參考廣州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廣州市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技術指引》的要求,在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中應明確地塊的歷史情況以及現場狀況,具體可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對照分析:
(1)歷史上是否涉及工礦用途、規?;B殖、有毒有害物質儲存與輸送。
(2)歷史上是否涉及環境污染事故、危險廢物堆放、固廢堆放與傾倒、固廢填埋等。
(3)歷史上是否涉及工業廢水污染。
(4)歷史監測數據是否表明有污染。
(5)史上是否存在其它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情形。上述調查可通過查詢歷史資料、訪談知情人員、利用關聯場地信息及其它需要的方式開展。
(6)是否存在被污染跡象。
(7)是否存在來自周邊污染源的污染風險。
結合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和人員訪談等工作的開展,明確均不涉及以上七個方面的情況,并得出地塊內及周圍區域當前和歷史上均無可能的污染源的結論,則認為地塊的環境狀況可以接受,可以完成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且不需進行下一階段的調查活動。
結果分析過程應附有相關具體的佐證材料及其情況說明,如政府機構文件、影像記錄、照片記錄等,必要的佐證材料應作為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的附件。
同時,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結論部分一般要求進行不確定分析,主要列出調查過程中遇到的限制條件和欠缺信息及其處理情況,以及對調查工作和結果的影響。并可提出要求和建議,在地塊再開發過程中,再開發利用單位應密切注意開挖等施工過程,一旦發現土壤或地下水的異常情況,立即停止相關作業,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環境安全,并及時報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土壤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也是不可代替的再生資源,有研究表明人類98%的食品來自可耕種的肥沃土壤,而為了使自然界的土壤增加1厘米厚的肥沃表層,大約需要100年的時間,因此保護土壤環境人人有責,任重而道遠。這就要求我們在土壤地塊的開發利用過程要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合理開發利用。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是地塊開發利用過程中落實土壤環境質量保護的重要舉措,土壤責任人應重視并科學合理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切實履行土壤環境保護的職責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