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聰 馬麗芙 戴 玲(通訊作者)
(1.廣東金融學院金融與投資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2.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數字貨幣是以電子貨幣的形式來替代紙質貨幣的一種虛擬貨幣,利用網絡數據鏈條對貨幣信息進行翻譯和運輸,可用于真實服務和交易。當前金融市場上出現的比特幣、以太幣、Libra貨幣等都是一定形式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得以推廣,其主要源于其以下動機。
一是保留鑄幣稅收入,維護央行自身獨立性。在信用貨幣制度下,鑄幣稅是央行通過貨幣供給取得的對貨幣的使用權,鑄幣稅的量主要來自增發的現鈔和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以銀行電子存款為代表的私人電子貨幣的出現,極大便利了百姓的生活,但同時有形現金正在逐漸消失,這減少了百姓對現金的需求,導致現金利用率的下降,使得央行鑄幣稅的降低,這就會造成央行核心業務收入來源減少。長而久之,央行的開支將會更多依靠政府和社會資金的支持幫助,因此,出于穩定鑄幣稅來維護央行在財務上的獨立性的原因,央行積極推行數字貨幣,以此避免政府可預見的鑄幣稅收入的減少。
二是提高支付的競爭性。首先,央行的數字貨幣服務可以充分扮演對現金、支票、借記卡、網絡轉賬等各種替代性角色,給我國的零售商品支付服務發展提供了更多競爭性;其次,還可以應用于商業銀行和其他投資公司之間的大額支付,拓寬業務支付范圍,提供更多的市場競爭力;最后,它還有利于幫助其他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組織機構建立起央行支付清算體系,促使這些金融公司更容易地走入到人民幣支付服務行業,提升其競爭力。
三是控制風險,提高金融穩定性。銀行業的杠桿化是我們國家金融制度的重要象征。銀行業的流動性及其期限變化,已經成為了支付體系的基礎和核心。銀行發行的債權隸屬于“內部貨幣”,它們都是由私募資金或者商業機構提供信貸所支持。但這樣的情形有時并不穩定,內部資金的存量很有可能會遭到壓縮,給經濟帶來負外部影響,這樣就會反過來加大對銀行的監管、貸款保險和其他政策的干預。而相反,央行將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支付和價值存放的手段,屬于“外部貨幣”,本質上都是無風險的,更加有利于提高風險的控制及加強金融安全性。
四是防范金融非法犯罪活動。我們知道,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關注度十分火熱,加密貨幣具有交易的完全匿名性,這往往會被不法分子用來洗錢、進行偷稅漏稅以及其他金融犯罪,造成諸多不良的經濟與社會的問題。而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可控匿名這一特性,對于交易金額數量巨大的交易,央行可作為第三方不匿名身份,實時監控資金流向。由此可見,央行積極推行數字貨幣,可以防范偷稅、恐怖融資以及洗錢等違法行為。(曾繁榮,2018)。
目前,國際上央行的數字貨幣構成主要分為兩種:批發式央行的數字貨幣及零售式央行的數字貨幣。批發式數字貨幣主要指的是面向商業銀行間市場等各種金融機構結算、清算,金融機構用于買賣金融資產的場景。通過借鑒區塊鏈技術,可以擺脫現有的“中央式記賬”模式,運用去中心化“技術+實現記賬”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而零售型數字貨幣又細分為“居民央行數字賬戶”和“居民的數字現金”,其中“居民央行數字賬戶”相似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支付寶,用來日常消費,旨在替代現金,提升消費者在零售消費中的體驗,“居民的數字現金”旨在使人民幣數字化,用科技來加速普惠金融的發展。
此外,央行數字貨幣的特征主要表現有四。一是替代性。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與應用,對現金M0有很大的替代性。但對M1和M2的功能與作用并不干涉。采取不計利息的原則,與人民幣現金的存儲與使用區別并不大。二是法償性。央行數字貨幣是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發行的虛擬貨幣,隸屬于中央銀行的負債。因此,從法權性來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拒絕央行數字貨幣的流通與使用。三是匿名性。面對公眾對于現金匿名支付的需求,央行數字貨幣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一空缺。在小額度上實現既能很好維護和保持現鈔地主要屬性,又能一定程度擺脫傳統銀行體系地控制。四是雙離線支付。不同于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系統。央行數字貨幣采用的是虛擬數字貨幣支付系統。無須綁定賬戶或銀行卡,也不用驗證賬戶的身份,手機只要在電量充足的情況下即可完成支付。
2019年,在全球66家央行中,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10%的央行即將發行本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2020年10月,數字人民幣在國內首次公開大范圍測試,之后在多地開展多應用場景的密集測試。除此以外,其他國家也在深入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評估。特別地,英格蘭銀行就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主題,發表了多篇研究報告,全面深討央行數字貨幣的收益、風險和實用性,并考慮準備發行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美聯儲正在研究和評估數字貨幣體系的安全性和效率、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政策程序和法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美聯儲對于數字美元的研發與開展并未表現出明顯的興趣,而在2020年,也就是新冠疫情發生后,美國政府相關機構及民間組織對于數字貨幣的態度巧妙發生轉變。在后續實施的美元刺激法初稿中提出過政府意圖通過數字錢包向困難家庭發放救助金,甚至作出了詳細的數字貨幣的設計計劃。即使最后并未實施,但一定程度促進了美國部分民間組織也躍躍欲試。進一步展現了美國想要加入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的激烈戰局之中的態度。
2020年5月,美國正式發布了數字美元項目的白皮書。此外,加拿大銀行和新加坡金融監管局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成功試驗央行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而早在2016年就分別啟動了央行數字貨幣Jasper項目和Ubin項目。2019年5月份,兩國央行成功使用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進行跨境和跨貨幣支付,證明了央行數字貨幣合作的可能性(王煒等,2021)。2017年,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之后,我國已基本完成央行數字貨幣的頂層設計和措施制定。已在蘇州、雄安等地完成封閉試點測試。自2021年1月4日,加快融合5G與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推動5G融合應用創新發展,促使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領銜經濟高質量發展(滿孝頤,2020)。由此可見,5G正迅速加入到工業、能源、醫療、交通、媒體等各行各業,并且成功驅動創新了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道路上的新路徑、新引擎。
縱觀貨幣發展全局,任何一種貨幣都有其缺陷的和問題。央行數字貨幣也不例外,其作為電子支付貨幣,是一種抽象事物的存在。因此,作為新生事物,必然會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近年來,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落地和實施不斷加速推進,是我國“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同時,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并沒有對相關私營支付系統造成直接影響。換句話說,數字貨幣的產生,只是增加了支付工具與職能,其應用場景并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其在發行流通、技術維護、金融監管以及外來貨幣威脅等方面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
(1)在發行流通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首先,央行數字貨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傳統紙質現鈔與其他私營支付系統的替代和升級。對于廣大民眾而言,在日常支付方面并無顯著差異,但數字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而對于一些逐漸脫離社會發展軌道的老年人來說,很多時候,數字化與智能化反而會增加他們的日常生活負擔。所以,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在填平數字鴻溝問題的同時要重視國民認可度的提高,確保其能夠在社會流通領域有序穩定發展。其次,相比較傳統紙質貨幣,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雖然省去了印刷、儲存、運輸、保管等外部成本,能夠一定程度提高貨幣流通效率,但是數字貨幣的流通與運行需要網絡的支撐,而互聯網相當于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的安全運行需要相關人員的有力技術支持,從長期來看,這也是一項巨額開支。因此,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對于現有的金融系統來說,并不能減少貨幣的流通費用。再次,從其對宏觀經濟的不利影響來看,數字貨幣的大量發行流通,將會進一步架空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一些職能和作用,其開啟的巨大虛擬網絡系統,黑客的攻擊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對現有的貨幣交易網絡構成一定的安全威脅(劉曉潔,2020)。
(2)在技術安全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一直深受各界關注,尤其是區塊鏈技術是否運用在其中更是飽受爭議。當前,不止在國外,區塊鏈技術在國內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其專利申請數量居全球首位,并且在各方力量的幫助下,區塊鏈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空間范圍正在不斷擴大。然而如果區塊鏈技術完全運用于在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中,將會出現系統效率不足而導致數字貨幣交易量受限,加上其與傳統的貨幣系統相比并不完全成熟,更加容易加大交易風險,無法完全滿足現有的大規模交易。對此,我國在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時,是否采用區塊鏈技術,仍值得斟酌與考慮。同時,保證法定數字貨幣的正常流通,就要確保防范泄密、被盜、詐騙等風險,這就要求國家必須采取更為嚴格的技術安全保障,這同樣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3)在金融法律監管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法定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興的抽象性事物,在未來必然會給整個貨幣金融制度帶來全新的變革。然而“法無授權不可為”,隨著新事物的出現,我們也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約束。即使人民幣現鈔的印制、發行、流通已經在我國各地都有了明確、清晰的法律條文可以作為其依據,但數字貨幣卻并未被完全包括在內。而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興的虛擬貨幣,面臨的反洗錢、詐騙等風險因素更多,因此在制訂法律制度時程序將更加繁雜,所對應的條例也應更為嚴苛,這就意味著現有的貨幣法律制度并不相與之適應。再者,雖然此次數字貨幣主要是中央銀行作為其發行的擔保人,具有很高的全球性和國際信用,但目前央行數字貨幣在法律層面還沒有明確的地位,因此在法律監管方面,依舊任重道遠(李斌等,2020)。
(4)來自超主權貨幣Libra的威脅與挑戰。Libra 超主權數字貨幣主要是以區塊鏈為技術核心,與多個國家的主權貨幣相綁定的虛擬貨幣。由于每個國家的貨幣利率實時變動,這就給不法分子直接利用 Libra投機獲取差價,從而進行非法交易,進而加強了金融監管部門和機構對此類超主權的數字貨幣的跟蹤和調查取證的難度,一定程度會限制相關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加上國內并沒有對其具有專門的法律約束,更易產生制度風險(劉宸希等,2020)。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認為,貨幣從某種程度上只是作為一種交易工具,其背后更多的就是利益、權力、國際政治、外交。美國Facebook平臺雖然沒有直接管理Libra,但其在瑞士日內瓦的負責投票的協會主要成員大多數來自美國的私營企業和組織代表。由此,我們可以看到Libra最終將會演化成美國進一步加深其霸權主義的數字貨幣。這將嚴重影響未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貨幣系統。因此,如果一種新型的支付方式和工具在發揮著貨幣作用和功能的同時還存在與政治、權力、外交相勾結的關系時,必然將沖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定貨幣,從而給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貨幣及金融市場調控等各方面造成直接的影響。
央行數字貨幣的流通與運用對于未來金融貨幣體系的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其作為國家法定貨幣,是一種國家壟斷的形式。作為數字時代孕育的新興產物,央行必須對如何發展數字貨幣要有前瞻性的認識和舉措,針對其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來迎接數字貨幣時代的到來。
從目前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態勢來看,已在全球范圍內取得較為領先的地位,但其在法律范圍內,其規則制定仍處在起步階段,我國法律部門需要加緊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法定數字貨幣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數字化貨幣體系,加快央行數字貨幣健康發展。
數字貨幣是由加密算法產生的虛擬貨幣,其運行與維護完全依靠網絡的傳送與支持,相關部門無法從線下進行管控和監督。因此,要實現數字貨幣穩定有序發展,必須落實各部門職責,精準分工,建立完整的技術部門,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貨幣的發行及供給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強化網絡防火墻,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技術,對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精準管控。
以央行為背景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但在使用范圍上與紙質貨幣相比,普及與宣傳力度仍需加強,針對一些特殊群體,相關部門應加強宣傳數字貨幣的作用與操作,進一步填平數字鴻溝。同時,需要搭建與央行數字貨幣相匹配的應用場景,加強數字貨幣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初期應當在稅收、財政上給中小企業受眾體一些具有較強力度的優惠政策,利用政府公信力加強小微企業的信用體系的建設,適度計息,提升國民認可度,促進數字貨幣的快速發展(吳婷婷等,2020)。
金融生態位具有關聯性、依存性和共生性。未來,央行數字貨幣將會處在金融生態位的核心領導圈層,在金融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應當與處于金融衍生地位的第三方支付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第三方支付平臺應當利用自身利好優勢與龐大的客戶群體,把握金融生態發展契機,挖掘與央行數字貨幣的共同特點,增強資金儲備量,相互協調與融合,全面打開央行數字貨幣發展的新格局(王子金,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