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艷華
(大連財經學院,遼寧 大連 116100)
經濟管理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部分,其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1]。企業經濟管理應從自身的經濟效益出發,并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及實際情況展開。后金融危機時代下,我國企業的發展環境和國際背景有較大的改變,出現了新的國際市場競爭格局和競爭規則,為適應后金融危機沖擊、爭奪市場競爭權,企業必須改善經理管理、創新經濟管理模式,以提高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才能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站穩腳跟,謀求更好的發展。
后金融危機時代是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后續,世界經濟在經各國政策調控后逐漸過渡到后金融危機時代[2]。在此時代背景下,國際經濟的發展也有了變動,全球生產格局中出現去工業化策略,貿易格局中出現保護原則,全球金融體系中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的作用,低碳及循環經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這些變動都影響著后金融危機時代下各國的經濟發展。其不僅蘊含著次貸危機的沖突,還蘊含著新科學技術及新經營管理理念的契機[3]。作為企業,應抓住這個機遇,做好自身的經濟管理創新,以尋求發展。
企業是我國的經濟支柱,有推動科技進步、促進就業、經濟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4]。隨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我國經濟受損嚴重,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陷入了經營困難境地。部分小企業難以支撐被迫倒閉,中型企業經濟惡化、利潤降低。這些情況引起經濟衰退、工人失業,導致社會動蕩。且后金融危機時代使我國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無法滿足現代化企業的可持續競爭需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資金和資源浪費,逐漸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瀕臨淘汰風險。同時,我國粗放的經濟管理暴露了諸多問題,如生產技術落后、人才配置不合理、生產效率低、員工流動性大等。所以,振興企業,激活其活力,是保民生、保穩定及保經濟的關鍵。而作為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管理,是關注的重中之重。企業經濟管理是動態的管理系統,企業的經營者可根據企業發展需求進行靈活的調整。其調整包括對企業制度、策略、模式及系統的調整,分析市場環境,結合企業自身的情況及預期目標制定最佳的經濟管理模式。據此以實現對企業的科學、合理化管理,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經濟管理系統涉及生產經驗活動方面,包括生產系統、組織系統、管理系統。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企業的經濟管理主要集于企業發展模式創新和企業經濟管理創新上,企業只有做好這些層面的創新發展,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戰略發展目標。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強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我國在改革開發政策的推進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和深度不斷加大,美國的次貸危機也推動著各國的經濟發展[5]。況且,后金融危機時代與我國的經濟發展轉型階段同步,我國迅速出臺了對應的調控政策,減緩了國內經濟沖擊;與此同時,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所以,我國應做好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經濟管理策略創新,以提高自身的經濟適應性,有效推動發展。而企業通過經濟管理的創新應對策略,能使自身的金融危機管理及預防制度得以提升,增強其金融危機應對能力,以促進其自身合理發展。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向高質量的經濟發展轉型,而作為經濟發展支撐的各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企業想要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有效的經濟管理模式,創新企業、調動人力資源,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必然趨勢,企業只有抓住這個機遇,迅速地成長,才能抵抗金融危機的沖擊,站穩腳跟。所以說,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后金融危機時代抵抗能力是密切關聯的,各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措施也是抵抗金融危機沖擊的基礎。
經濟管理自企業實施以來,其相關理論得到了進步及發展,企業及員工也認識到了經濟管理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企業的經濟管理創新工作不足,財務有關人員沒有正確認識到經濟管理創新的重要性,仍將經濟管理工作當作會計工作的一部分,沒有用全局的眼光來看待金融危機下的企業發展戰略問題。無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理念及意識,沒有認識到其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及提升競爭力的作用,將導致大多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有效發展。
在我國的中小企業中,大多的經濟管理還是采用較傳統的模式,其體系不完善,工作人員的職責和權利界定不清、比較模糊[6]。相關人員的工作內容沒有明確,導致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意識較低,對工作僅是任務完成。部分企業沒有自身的經濟管理模式,其管理完全照抄其他企業,使其經濟管理工作不符合自身情況,企業發展戰略不明確,無法發揮自身的經濟管理價值,經濟效益創造低,不利于企業的良性發展。而在財務管理模式上,大多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同屬一部門,導致企業的資金低效率運行和高風險隱患。尤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影響下,企業經營陷入財務困難;況且大多企業實現財務分權,但監督機制不健全,導致資金管理缺乏有效控制,進而降低了應對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我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經濟體系不完善,企業各部門間缺少交流溝通,無法有效配合。部分企業不重視經濟管理體制的革新,使經濟管理工作缺乏協同性,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分析企業經濟體系不完善發現,其根本原因是經濟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建設不足,企業的經濟管理工作沒有經過較系統的設計,經濟財務管理僅是簡單的會計核算工作,沒有將其與企業戰略發展掛鉤,導致各部門分層現象,無法統一協調發展,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受阻。
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通過人力資源的培訓、開發、激勵等措施,以調動人員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其知識、服務[7]。但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中其適應性不高,對人力資源的培訓上多采用傳統固化培訓模式,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未通過互聯網多元化工具培養人才,使人力資源整體質量不高。且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未引用數據化技術,職位缺乏意識較弱,而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也應用不到位,無法實現人力資源應有功能。
企業中經濟是支撐企業運行的重要基礎,有效的經濟管理勢必會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8]。企業如果在經濟上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運行、市場競爭力。所以,在受后金融危機沖擊下,企業應理清經濟管理創新思路,不能使其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實處,嚴格執行。首先,應明確經濟管理創新重要性的思路,企業的發展要適應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新格局、新形式。可強化企業經濟管理的針對性、融合性及系統性,以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發展。經濟管理具體實施中,企業應制定科學合理的、符合經濟管理規范的企業戰略發展目標,不僅制定不同時期的經濟管理計劃,還要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計劃,以適應全球經濟化的發展。同時要將國際化的經濟管理理念納入企業管理體系中,作出科學和系統安排,以提升企業自身的國際化經濟能力。其次,應從全局出發,以企業管理者的眼光和員工角度進行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分析,以發現問題,找出利于企業發展的措施進行改進和創新。當然,在企業經濟管理創新中,要考慮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在合規的情況下進行符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經濟管理創新和改革,使經濟管理工作能真正的融合市場,順應時代發展。再次,企業的管理者應了解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發展環境,加強經濟管理創新的研究及探索,以有效控制經濟管理工作,及時做好修整, 確保企業的發展適應國際經濟變化。此外,企業管理者還應做好企業的經濟管理創新工作宣傳,建立員工意識,使其認識到經濟管理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鼓勵其積極參與,規范其行為,以促進企業良性發展,使其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使工作人員職責權利模糊,無法適應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沖擊,企業發展受限。所以,要做好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創新。首先,明確劃分企業各部門工作人員的職責和權利,落實其內容,建立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促使其有效完成相關工作。其次,可應用經濟管理創新方法,應用計算機、電子網絡等技術,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企業的固定資產、流動現金、投資項目,根據獨立模塊進行分析,避免重復性。而同時數字化信息平臺的應用,可實現企業經濟的綜合管控,有效于相互監督機制,減少差錯風險,提高經濟管理質量和效率的同時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核算基礎。
企業的發展要堅持問題導向原則,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想要企業取得較高的發展,應注重經濟管理系統性的強化,針對企業經濟管理中突出的問題,完善經濟管理體系,努力發揮其多元化作用,以促進經濟管理更加的規范、科學化。所以,要重視經濟管理制度的建設,針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企業特點、發展方向、趨勢進行分析,以制定出適宜的經濟管理制度。此外,要重視經濟管理工作的融合發展,協調好與企業各部門的配合,將簡單的財務經濟管理工作轉換到企業層面上。將現代經濟管理理論應用到企業金融管理中,以取得更好的經濟管理成效。
針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應不斷拓寬經濟管理領域,重視企業的風險管理,確保其與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結合。尤其是對企業的融資風險、投資風險、決策風險及匯率風險等經濟風險做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以確保經濟管理創新工作能有效避免這些風險,為企業打好堅實經濟基礎。可將經濟管理工作納入文化建設體系中,以形成人人參與、人人重視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的風險抵抗凝聚力,積極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及矛盾,增強經濟管理工作的投入度。同時,企業要全面性建設和強化經濟管理,將經濟管理中財務工作融合到企業的其他管理中,使其相互滲透、相互支撐輔助,以促進經濟管理財務工作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的戰略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興起了互聯網商業模式,這給我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即在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使其帶動企業與時俱進。商業模式的創新要企業更新配套的管理方式,其創新點應立足在互聯網技術、渠道、互聯網消費群體上,將具有特色的商業模式展現給消費群體,以吸引其興趣,促進市場營銷效果。同時,作為企業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產品,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及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企業只有做好產品研發創新,不斷提升能力,才能維持生存和發展。產品研發創新時要結合后金融危機時代下消費者的需求,融入新技術、新工藝,創新研發新產品,以提高競爭能力,獲得經濟效益。
財務管理是企業經濟管理的核心,是通過價值形式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全過程的監管管理,是組織財務、處理有關財務關系的綜合管理工作[9]。它對企業的發展及價值提升有著關鍵性作用。財務管理歷經了4個階段的發展:籌資階段、內部控制階段、投資階段、資本運作階段。從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看出,企業在其生產、營銷不變情況下,做好企業的籌資、分配決策、投資、運營資本管理,可使企業獲較大化的資本增值,從而提高企業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10]。反之,如果企業財務管理不善,投資決策失誤,資金緊張混亂,抽調困難,長久累積會引起資金鏈斷裂導致破產。所以說,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經濟管理,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成敗。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企業應首先應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可增大應收賬款力度,進行合理的投資;也可創新、擴大營銷,提高供血能力;加速資金周轉,提高使用效率,實現資金最大化效益;還可加大現金流的預測分析,結合各部門制定現金管理計劃,保證企業的支付及償債能力。其次,可拓寬融資渠道,保證資金周轉。金融危機影響下,企業除了銀行貸款,還可進行多渠道的外部融資,不僅可增大企業資本結構,提高抵御風險能力,還能挖掘企業潛力,促進其創新發展。再次,做好成本管理。成本節減是抵抗市場風險最可靠的途徑,尤其是制造企業,應建立成本優先戰略和成本費用的控制體系,做到精細化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有效控制成本。
針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下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問題,應做好相應的創新發展。可創新企業人力資源的培訓方式及內容,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結合線上線下內容,以靈活性培訓。內容上可發展其他領域的新內容,以培訓出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適應性人才。另外,企業可經互聯網科技更新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實現數據化管理,以有效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率。其次,企業要把考核及激勵機制融合到經濟管理中,建立獎懲體系,以激勵員工,調動其積極創新性,為企業經濟管理創新做好人力保障基礎。
通過綜述可知,企業是我國經濟不可缺少的經濟支柱,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為保證企業生存及發展,應做好企業的經濟管理創新工作。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礎保障的經濟管理,應受到企業的重視。企業應針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市場經濟發展特征進行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更新經濟管理理念、健全管理體系,以創新管理模式、優化財務及人力資源管理,為企業注入活力、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提高其風險抵抗能力,促進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