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潔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第一,哈(XA55)。(1)本義為魚嘴張動的樣子。(2)張口呼氣。(3)用作象聲詞,表示笑聲,《景德傳燈錄》:“臨濟禪師黃葉哈哈大笑。”(4)用作嘆詞,表示得意,驚喜。(5)通“”,指稍微彎腰表示禮貌。(6)用指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如哈尼族、哈薩克族。
第二,哈(XA214)。(1)表示斥責。(2)指狗的一種,“哈巴狗”。(3)哈達,指藏族和部分蒙古族表示敬意和祝賀時獻給對方的長絲巾或紗巾。(4)姓。《字匯·口部》:“呼馬切,瞻上聲,夷姓。”
第三,哈(XA51)。(1)哈什蟆,中國林蛙,蛙的一種。(2)哈巴腿即羅圈腿。
第四,“哈”字可作動詞,如哈欠、哈氣、點頭哈腰等。《王力古漢語字典》:“同歃,用唇啜飲。”《淮南子氾論》:“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可作名詞,如打哈哈、哈喇子等。可作形容詞,多出現在口語中,如哈喇。可作擬聲詞,如哈哈大笑等。也可作象聲詞,此時大多位于句首,用逗號將其與句子隔開。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哈”字單獨使用可作名詞、動詞、形容詞;當重疊后,多作擬聲詞和嘆詞,可單獨成句,它同只依附于實詞表示語法意義的虛詞不同,但它一般不與實詞發生結構關系[1]。當“哈”字在網絡交際中被廣泛使用時,它的含義與作用與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有關系,位置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可單獨出現,放在句首,也可不單獨出現附著在句末,由此產生出一些新的用法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探討[2]。
筆者發現,在網絡交流中,“哈”字常常被放在一句話的句末,伴有緩和語氣的作用。冉永平認為,當使用緩和語氣提出建議、批評、責備或不滿時,能增加與對話人的商榷空間,提高對話的可接受性[3]。當請求別人幫助自己完成一些事情、告知別人一些事情或吩咐事情的時候,常在句末加上“哈”字。例如:
(1)“你幫我請個假。” “你幫我請個假哈。”
(2)“你明天去辦公室一趟。” “你明天去辦公室一趟哈。”
(3)“我去食堂吃飯了。” “我去食堂吃飯了哈。”
這三個句子在句意上沒有差別,但在語氣上,后者明顯要緩和一點,此時“哈”字充當了句末語氣助詞。類似例(1)和例(2)的對話在網絡交際中較常見,但并非所有的人物關系都適合這樣的交流方式。當對話人的關系是平級時,一方請求幫助或吩咐事情時,為了讓自己的言語看起來較友好,常會在句末加上“哈”,避免聽話者產生被命令的感覺。當對話人是上下級關系時,若是上級向下級請求幫助時,多會加上“哈”字緩和語氣,表達自己的友好;若是吩咐事情,如果對話內容偏正式,則不會加“哈”字,如果對話內容不太正式,也可加可不加,聽話人不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若是下級向上級請求幫助,語言上的變化更明顯。如例(3)只是告知聽話人某一件事情,但是也能明顯感受到后者的語氣要緩和一些。而且,通過筆者親身的聊天經歷,發現女性使用“哈”字作為句末語氣詞的情況更多。
單獨的“哈”字除放在句末外,在網絡交際中,一些網友在開始一個話題之前,會在句首加一個“哈”字,常用逗號將其與主句隔開,此時的“哈”充當了發語詞的功能,無實義。比如,現在的網絡交際中,我們會看到如下對話:
(4)哈,你今天干什么去了?
——我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
(5)你今天干什么去了?
——我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
我們發現,去掉句首的“哈”字,句子的意義和功能沒有任何改變,句子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那為什么有些網友在聊天的時候又要加上這個“哈”字呢?假如對話中的人物關系是同齡人,例(4)對話中的問句帶有隨意性,句首的“哈”字讓整個句子的語氣較緩和。發問可能是出于說話者的好奇,也可能是隨口而問。而例(5)的對話較正式,若人物關系并不親密,這樣的問話也可能會讓聽話人產生不適。因此,筆者認為,在網絡交際中,句首的“哈”字有緩和語氣的作用,也有發語詞的語法功能,說話者引出話題,提醒對話人開始交流。此外,將“哈”字放在句首也可能是聊天人的習慣使然,在他們的聊天過程中,除了“哈”字可以這樣使用外,“啊”“呀”“嘿”等詞語也常常會被用到。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哈哈”一詞,可作名詞、嘆詞或擬聲詞。在網絡交際過程中,“哈”字疊用時的數量就不僅限于兩個字,具有個性化和隨機性。在對話中僅使用“哈哈”一詞來回復聊天,往往其表示無言以對的敷衍之意、無聊之意,與之類似的還有“呵呵”一詞,有時大多數網友也用“哈哈”一詞化解對話中的尷尬,以此開始話題或結束話題。用“哈哈”表示語義也并不在《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中。例如:
(6)今天下午我們去看電影。
——哈哈,可以。
(7)這次比賽你輸給我了。
——哈哈。我輸了。
(8)聽說你沒有趕上火車?
——哈哈。是的。
例(6)中的“哈哈”是答話人在表達自己意愿的同時還帶有高興、樂意的情感。在這個對話中,如果去掉“哈哈”,句意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我們仍可以推斷出答話人是愿意去看電影的,但整個對話的情感色彩就不會顯得特別突出。所以,在網絡交際中,如果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進行對話,大多數網友在回復主要信息之前或之后通常會加上“哈哈”,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聊天方式,“哈哈”在句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7)中的“哈哈”表達的意思和情感與對話人之間的關系有關,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關系不友好時,回復“哈哈”有想結束這個話題之意;二是如果對話雙方關系友好,即使比賽很重要,這時回復“哈哈”,用作嘆詞,能表達自己的愉悅之情。例(8)沒有趕上火車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問話者詢問這個事情可能是出于對聽話人的關心,也可能帶有責備之意。聽話人回答時在句子前加上“哈哈”一詞,可以向聽話人表示自己雖然沒趕上火車但狀況很好,讓對方不用擔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在網絡交際中使用“哈哈”一詞是較為常見的,而“哈哈”一詞具體代表什么含義,是需要結合多個方面進行理解的。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交際賦予了“哈哈”一詞更多的含義,與《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詞義有出入。
另外,在網絡交際中,如果形容笑聲,要表達自己很開心時,網友通常疊用兩個及以上的“哈”字,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由更多“哈”字組成的擬聲詞,常表示笑聲。在表達自己開心的情感時,到底疊用多少個“哈”字,這與網友自身的聊天習慣有關,就好比有些網友會用“哈哈”,有些網友會用“哈哈哈哈哈”,這些都能表達開心之意,但筆者認為疊用字數的多少也能反映聊天者情緒的高低。除此之外,每個人的聊天習慣也會賦予他們一些細微的差別,比如:有些網友習慣用“哈哈哈”表達敷衍之意。
總而言之,無論是在日常交際還是在網絡交際中,人們都會考慮到會話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采用話語輪轉的方式,即使聽話人對話題不感興趣,也會對談話內容有一定的回應。在日常生活中,當面對面聊天不能順利進行時,對話雙方都容易產生交流壓力,如果在不適宜的情況下,誤用類似“哈哈”的一些詞語,也容易產生誤解。相比之下,在網絡交際中的回應方式更豐富一些,并且網友也能很容易分辨出網絡交際中的一些詞語代表的具體含義[4]。只有了解網絡交際中一些言語的“潛規則”并結合對話者已知的聊天習慣,對話雙方進行交際時才能得到更有效、更準確的信息。此外,筆者在網絡中與他人交流時,也明確感受到不同年齡段的人在使用“哈”字時的差異。本文對“哈”字用法和意義的闡述更符合大多數年輕人的聊天習慣,因此,不能以此概括所有年齡段的人群對“哈”字的理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