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林
(陜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對于《水滸傳》,不同譯者在翻譯時對于內容做了不同取舍。本文以沙博理的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對魯智深個性化語言、動作及其涉及的文化專有項的翻譯進行探討研究。沙博理一生都踐行著用翻譯表達“最真實的中國”的信念,他具有濃濃的“中國情懷”。因此,他具有與眾不同的文化立場,其翻譯實踐也具有極大的特殊性——他以“中國人”的文化身份解讀所譯中國作品,以“文化間”雙重身份操作自己的翻譯,以“英語讀者”的視角把握譯文表達,其翻譯模式是一種新的翻譯模式,其翻譯策略與方法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1]。
《水滸傳》中塑造的魯達(魯智深)這一人物,口中不時吐出一些粗俗的話語,令眾人啼笑皆非,喜好飲酒,有一身好功夫,喜歡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關于魯智深這一人物形象在英譯本中的再現,關鍵是要將其人物特點表現出來,其中粗俗語及人物動作等相關描寫的翻譯較為關鍵。
魯智深為人心直口快,說話時常使用粗俗語,這些直白粗俗的語言也正是凸顯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漢語中的粗俗語常常用一些比喻意象來表明情緒及含義,這些意象往往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產物,在英譯時如何進行取舍并保證譯文忠實通順是關鍵所在[2]。在沙博理的英譯本中,相當一部分粗俗語仍保留了源語的句式結構、意象等特征,而譯文又保證了可讀性,例如:
(1)原文:李忠道:“小人的衣飯,無計奈何,提轄先行,小人便將尋來。賢弟,你和提轄先行一步。”魯達焦躁,便將那看的人一推一跤,便罵道:“這廝們挾著屁眼撒開,不去的灑家便打。”[3]52
譯文:“Mince is a hand-to-mouth existence, Major.Go ahead. I'll catch up with you later… Young brother,you go on first with the major.”
Lu Da was very irritated. He roughly shoved the spectators aside.“Haul your assholes out of here or I'll beat you to a pulp”, he bellowed.[4]35
在譯文中,譯者在翻譯“這廝們挾著屁眼撒開,不去的灑家便打”這句話時,采用了直譯的手法,將其翻譯成“haul your asshole out of here”,保留了原文的句子結構及意象,而動詞“挾著”選用“haul”,二者在語義上有所出入,但話中之意已經得以顯現。在該語境下,“挾著”這一動作在英文中無法找到完全精確的詞與之對應,而“haul”有費力托拉的含義,反而創造出了一種夸張的意味,加之“assholes”意象的保留,粗俗效果呼之欲出。而后半句“beat you to a pulp”中增譯了“pulp”一詞,使得“or”前后兩個短句長度相當,不僅保證了句意完整,而且使譯文呈現出節奏美,整齊對稱。原文中雖沒有該比喻,但添加該詞后語義上毫無突兀之感,且營造出了幽默的氛圍,使語義更加形象生動,人物語言特色得以顯現。由此可見,在翻譯粗俗語言時,沙博理的翻譯告訴我們,在保留含有濃重文化意味的意象的基礎上,通過合適的煉字、選詞以及合理而又巧妙的翻譯技巧,再現源語中粗俗語的精髓并非不可為之事。
在中國歷史小說中,武打場面往往是中國讀者較為喜愛的情節。沙博理在翻譯時,對一些戰爭場面的詩詞描寫進行了省譯。盡管對詩詞鋪排的打斗場面進行了省譯,但是沙博理對具體打斗描寫的翻譯是十分考究的。在整部小說中,原文作者用了大量十分形象且生動的比喻,在描寫打斗情節時,同樣不缺乏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語言的魅力。在英譯時,能否傳神地再現這類“打戲”,能否將其中形象的比喻轉換到譯文語境中,是翻譯的關鍵內容之一。對于主要人物魯智深,書中更是不乏打斗情節。例如:
(2)原文:魯達聽罷,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臊子在手里,睜眼看著鄭屠說道:“灑家特的要消遣你!”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將去,卻似下了一陣的肉雨,鄭屠大怒,兩條忿氣從腳底下直沖到頂門,心頭那一把無明業火,焰騰騰地按納不住,從肉案上搶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將下來。魯提轄早拔步在當街上。[3]53
譯文:Lu Da leaped up, one package of chopped meat in each hand, and scowled at the butcher. “That's exactly what I'm doing—making fun of you.” He flung the contents of the packages full in Zheng's face. The shower of meat stung the butcher into a rage. From the soles of his feet, fury surged into his forehead. An irrepressible flame blazed in his heart. He grabbed a paring knife from the butcher's block and jumped down from the shop steps. Lu Da was waiting for him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et.[4]39
例(2)為魯達與鎮關西較量的場面。在翻譯這段內容中的動作時,沙博理圍繞魯智深的情緒進行了有效選詞。在這句話中,魯達處于憤怒的情緒中,因此相關詞匯的選擇均圍繞這一情緒的主體氛圍進行。例如,“flung”展現了魯達怒氣之下的用力,“scowled”一詞傳神、精準地再現了魯達的表情,再現了人物面部神態、情緒狀態。接著兩個連續的比喻“肉雨”和“無明業火”,沙博理采用了直譯的翻譯策略將修辭手法進行了同類轉換,保留了原文的主體、喻體,將其處理為英語中的明喻修辭,將打在臉上的肉比作雨,肉粒落在臉部產生刺痛感,因而譯者用了“stung”,為譯語讀者增添了一份觸覺,使感官體驗更加豐富,且切中主旨[5]。“the shower of meat”可以使譯語讀者體會到原文所產生的隱喻聯想[6]。因此,在文學翻譯中,譯者要充分理解源語語義,根據其聯想意義更加靈活地選擇合適的目標語詞匯進行翻譯。
《水滸傳》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專有項較多,就眾多人物形象而言,魯智深是作者賦予佛教文化關聯較深的一個人物。從魯達上五臺山開始,他與佛教的因緣便開始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會出現諸多傳統佛教文化用語的翻譯。魯達雖然成為了一名僧人,但其仍然經常與眾弟子斗嘴,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情節。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翻譯,在翻譯到文化專有項內容時,如何進行兩種文化的轉換,保證譯文可讀性是關鍵問題。
(3)原文:“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了,免得競爭。”長老念罷偈言,喝一聲:“咄,盡皆剃去!”[3]60
譯文:“Leave not a single blade of grass, let the six roots of desire be torn out. All must be shaven clean away, lest they manifest themselves again,” he intoned.“Off with it,” he ordered.[4]47
“六根清凈”是佛教文化的專門用語,“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凈,它比喻已無任何欲念。沙博理將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將原文的比喻“the six roots”保留,加上解釋性詞語“desire”,基本上把該成語的含義表達出來了,形式簡短,保持了讀者的閱讀暢快體驗。對于中文讀者,其在不了解佛教相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都會對“六根”這樣的佛教文化用語理解困難,同理,“the six roots”勢必會給英文讀者帶來同樣的困擾,但是沙博理通過“desire”一詞使讀者準確理解了原文要表達的意思。
綜上所述,在翻譯《水滸傳》時,沙博理通過運用合理的翻譯策略、有效的翻譯方法,并仔細推敲選詞,有效再現了魯智深這一人物形象。沙博理譯本最成功之處在于,他有效呈現了中國特色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