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目前,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進出口貿易大國,國內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化,這不僅對于國內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全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檢驗檢測產業是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隨著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將由政府部門主導的非公益性的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讓位于市場,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國家質量提升戰略中對質量監管部門職責毋庸置疑的轉型要求。檢驗檢測產業迫切需要對現狀、發展趨勢和競爭力進行科學的論證研究,清楚當前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研究的現狀極為重要。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檢驗檢測產業的研究現狀,預判產業未來研究趨勢,為我國檢驗檢產業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以后,檢驗檢測產業逐漸發展起來。早在19世紀檢驗檢測技術就開始在國外發展,通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和演進,國外檢驗檢測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業務范圍也包含了更廣闊的領域。國外對檢驗檢測產業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西方發達國家對檢驗檢測標準規范化的研究較早,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演進已經形成了較完善和規范的制度和體系。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檢驗檢測領域的標準化制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78年ISO導則25:1978《評審測試實驗室技術能力導則》首次被提出。后又分別于1982年、1988年、1990年進行了三次修訂。1999年正式推出了第四個版本——ISO/IEC 17025:1999《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17025成為其正式編號。隨著檢驗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檢測檢測標準也在不斷改變,針對市場的要求,國際化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共同發布了ISO/IEC 17025的新標準。2017年11月份出版的ISO/IEC 17025:2017《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當前檢驗檢測的的最新版本。這一版本減少了部分規定性的新需求,并且更加具有靈活性。從過程、程序、成文信息和組織責任四個方面都充分的體現出了更靈活的特點。
ISO/IEC 7025:2017《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目前的最新版本,內容上增加了“實驗室”的定義,“實驗室是從事檢測、校準、與后續檢測或校準相關的抽樣這三種活動中的一個或多個活動的機構”。同時,ISO/IEC 7025:2017《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規定了實驗室的運作能力、公正性以及一致性的一般要求。檢驗檢測實驗室是國外檢驗檢測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核心部門,對檢驗檢測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發揮著關鍵作用。
學術界對實驗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驗室的類型、管理運行等方面。華山在《美國政府實驗室及其研究計劃管理》一文中特別對美國政府實驗室的類型、經費來源和研究開發管理方式進行了研究;沈偉民、黃芳在《歐美發達國家公共檢測研究與服務機構發展動態及趨勢》中發現了歐美實驗室運行模式的特點,在運行上依賴于政府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同時積極采用公司化模式運作及管理上機構的分工合作;鄭光輝等在《自律性與透明性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機構改革初探》中考察了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的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化。
把從事檢驗檢測工作的人員情況作為研究點,Bruhn.A(2006)對職業安全健康領域(OSH)的“檢驗員困境”(inspecter’s dilemma)進行了分析,認為“檢驗員困境”是永久存在的。Bruhn.A認為,面對檢驗員困境和工作環境的多樣性,自我監管是OSH領域的更佳管理模式,檢驗員也應該從傳統角色轉化成更多發揮協商引導的作用。在監管的風險控制上,Zwetsloot 等(2011)分析了荷蘭政府在監管層面的風險控制及其相關的關鍵因素和過程,研究認為風險控制的關鍵因素主要集中在四個過程:選擇管理模式,確定審查要求,檢測認證的流程,以及整個過程中的自我修正能力和學習能力,Zwetsloot 等還深入研究了市場機制與職業安全和認證制度的關系,并提出了風險管控建議。
食品安全領域是國外檢驗檢測的重要領域之一,備受國外學者重視。對食品安全領域的研究國外主要集中在食品的質量監管體系、影響因素、檢測和預警系統等問題。1995年Antel就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政府制定食品信息制度的必要性,A.W.Barendsz在《食品安全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中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分析;農產品領域也是檢驗檢測領域的研究重點,TadMutersbaugh以有機咖啡作為研究案例,對農產品領域的檢驗檢測制度進行分析,證明了第三方檢測認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就認為,政府職能變革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公共機構和民營機構的競爭,西方學者E.S.薩瓦斯在《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中曾提出公共物品私營化理論,管辦分離能使政府有效的進行公共服務;西方國家對檢驗檢測領域的管理通過探索大多采取了打破政府壟斷、引入市場競爭的模式。在《試論當代西方國家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中趙林記認為西方國家的公共服務市場主要采取了去國有化和合同外包兩種形式。
由于國內檢驗檢測作為獨立產業發展較晚,因此關于檢驗檢測產業或機構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在發展現狀和趨勢上,或者是某個領域的檢驗檢測研究。
李文龍(2006)在《我國的檢驗檢測市場距離中介檢驗檢測市場還有多遠》中通過分析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發展現狀,明確提出了政府實驗室和中介(商業)實驗室的定位和區別,認為我國檢驗檢測市場將在相當長時間里以政府主導為主。同年,封春榮分析了在研究中發現了上海技術機構無法適應技術服務業發展等問題,并且提出了改善方案。陳振華(2007)系統分析了浙江省檢驗檢測能力并提出相應建議。近幾年,也有學者對國內其他地區檢驗檢測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汪傳雷、許冰凌(2013)在研究中通過對比三種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檢驗檢測機構,提出了完善我國檢驗檢測產業的建議;王愛兵(2015)通過分析我國檢驗檢測產業發展現狀,重點探究了檢驗檢測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當前環境下檢驗檢測的發展思路。王臘芳(2016)等在具體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探析了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可行性路徑;羅林聰等(2017)針對我國檢驗檢測產業現狀,預測了未來發展的趨勢,并且對打造國際一流檢驗檢測機構提出了發展策略;嚴紹德(2017)結合廈門市檢驗檢測機構基本現狀并提出發展建議。
學術界對于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質檢系統下屬檢驗檢測機構內部探究改革路徑;二是將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作為研究對象。
劉國志(2005)、沈慶輝(2007)分別研究了食品檢驗檢測領域的問題,都支持政府統一“埋單”制度和建立檢驗檢測信息共享機制,認為這是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的可行性選擇;寇麗云(2008)在研究中針對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提高我國檢驗檢測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易麗宣(2011)在對我國檢驗檢測研究中提出了檢驗檢測資源整合的策略;郝麗娟(2014)指出抓住整合的機遇,全面提升檢驗檢測機構的競爭實力水平;李雋等(2015)通過對遼寧、云南等地的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具體改革進行研究,提出了以市場化、品牌化、企業化為主的國有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改革建議。丁太春等(2016)提出,以加速整合和鏈條發展作為主線,形成能夠提供多種服務的檢驗檢測集團來提高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競爭力水平;梁琦(2017)在對我國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發展創新的研究中提出了發展的制度和政策戰略、區域發展戰略、集聚發展戰略和國際化發展戰略,提出提高檢驗檢測市場的集中度,鼓勵跨部門、跨行業、跨層及整合。
在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研究中,部分學者將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作為對象進行了分析。李國華等(2011)以當時國內發展較快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為分析樣本,證明了市場化對于檢驗檢測機構發展的重要性,證明了行政執法和市場競爭職責分開的必要性,同時,也理論驗證了人才和技術是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發展的關鍵。趙明(2013)在研究中分析了當時我國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發展的挑戰和機遇。郭菁等(2015)分析了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路徑;郭棟(2016)分析并歸納了我國第三方檢驗檢測和認證行業的現狀,提出了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若干路徑;萬敏,張莉等(2018)研究分析了我國檢驗檢測機構資源整合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對于食品領域檢驗檢測市場的研究,喬東(2005)系統分析了我國食品檢驗檢測發展的現狀和重要意義,并且提出了完善食品領域檢驗檢測市場的建議;李有為(2010)在研究中重點指出了我國食品領域檢驗檢測市場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檢測方式不健全、監督環節不完善和市場準入制度未形成等提出了相應措施;張昊(2016)對食品領域的第三方檢驗檢測進行了研究,探析了其發展現狀及路徑;在食品、藥品領域,李云龍(2011)在研究中提出了從人才、管理、技術等角度來提高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的建議;對于農產品領域檢驗檢測市場的研究,崔野韓等(2005)通過實地訪談調研,提出了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效率和競爭力的建議;樊紅平等(2008)從質量安全管理體制、檢測機構組成何管理機制等方面對中美兩國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市場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了我國農產品領域檢驗檢測市場的待完善之處;李軍(2010)在研究中分析了我國橡膠質檢中心的建立對橡膠市場的有利影響和對地方產業的推動作用;王存波等(2016)通過對農產品領域檢驗檢測體系的研究,指出了其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積極作用,并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季紅(2009)對國家電線電纜質檢中心綜合能力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在分析國家電線電纜質檢中心綜合能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國家電線電纜質檢中心綜合能力評價體系;常化磊(2008)通過數據分析發對吉林省30多條汽車檢測線進行考察,建立了模糊綜合評價體系。
我國檢驗檢測產業的改革和發展深受經濟全球化影響,這也引起了我國學術界的研究熱情。郭金發早在2004年,就意識到了經濟全球化對檢驗檢測產業的影響,對我國質檢機構國際化路徑進行探析,在研究中結合經濟全球化背景規劃了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國際化發展路徑;葛雁(2007)通過分析經濟全球化下質檢機構面臨的危機和機遇,指出了我國檢驗檢測機構面臨的新商機,提出了我國質檢機構應對國際競爭的對策;樊自強(2011)分析了國外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外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不僅有益于國內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
通過對檢驗檢測產業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進行歸納分析,不難發現,國外對檢驗檢測的研究較早,研究范圍主要集中于檢驗檢測標準規范化研究、檢驗檢測實驗室研究、細分領域的檢驗檢測研究、風險管控制度研究等;國內由于檢驗檢測作為獨立的產業發展和存在的歷史較短,研究的范圍主要集中在當前國內對檢驗檢測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應對策略以及細分領域的檢驗檢測市場。目前對檢驗檢測產業的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定量分析。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新冠疫情的影響推動我國經濟向雙循環模式發展,檢驗檢測產業是制造業的伴生產業,是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采用實證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對我國檢驗檢測產業市場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科學論證并尋找新環境下的發展路徑意義深遠,也是推動我國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