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芳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廣西 柳州 545036)
侗族文化是廣西一種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廣西侗族集中分布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其傳統木構建筑技藝、侗族大歌、侗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地方性高職院校,承擔著傳承和發展當地文化的重要任務,因而,如何將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與地方高職院校發展、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培養的載體,它是立足于大學校園的生態環境,以訓導學生形成良好職業素養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及審美情趣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學習、生活等各個領域相互作用,共同創造出來的融入職業特征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1]。
一方面,侗族文化融入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能夠豐富高職院校的辦學資源,凸顯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侗族文化特色鮮明,主要外在形態有:侗族傳統木構建筑,其中最典型的是侗族風雨橋、鼓樓、侗族民居等;侗族刺繡、服飾;侗族大歌、琵琶歌、雙歌等民族歌類;侗族的民俗活動,如蘆笙、多耶、坐妹、月也等;特色飲食如酸魚、酸肉,等等,呈現出濃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侗族文化這些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可以作為地方高職學校的重要資源,參與高職學校的課程建設、學科建設、科研、文化建設等,豐富高職學校的辦學內容和特色。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能夠在人才培養、開發利用、文化創新等方面,為侗族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以“職業性”為主導,專業設置和發展方向通常與學校所在城市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情況密切相關。因此,將優秀的地域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整體的內涵建設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明確學生的就業方向等[2]。當前,侗族文化中許多傳統技藝、民俗、民歌等的傳承人年齡偏大,年輕人對侗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參與不多,導致侗族文化一定程度上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局。在這種情況下,將侗族文化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協同發展,發揮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優勢,既能培養一批熟悉熱愛侗族文化、具備一定技能的青年學子,又能對侗族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資源整合、開發利用,使侗族文化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促進侗族文化繁榮發展。
三江侗族自治縣是廣西侗族文化的代表,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 項,自治區級31 項,縣級59 項。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位于廣西柳州市,距三江縣200 多千米,在辦學上注重立足柳州、服務柳州,以“民族化”為辦學特色之一,注重將侗族地域文化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園文化、人才培養等結合起來,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與文化內涵,這可作為地域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參考案例。
大學教育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對高職院校而言,真正從事侗族文化學習、研究的只是少部分師生,更多的師生需要的是在接觸和體驗的層面將侗族文化融入學校文化建設。這種融入能夠減少學生對侗族文化的陌生感,提升其對侗族文化的知曉率,從而承擔起傳播地域文化的責任。
在具體實踐中,柳州城市職業學院主要從校園環境、文化活動、課堂講座3 個方面,將侗族文化融入學校文化建設。在校園環境方面融入侗族文化元素,如校內建有侗族鼓樓、侗族木構建筑博物館,教室、走廊、實訓室、文化宣傳欄等注意展現侗族元素,營造充滿濃郁侗族地域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氛圍。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展示侗族文化,如通過科技文化藝術節、文藝晚會、社團等活動,展示侗族服飾、蘆笙表演、舞蹈、刺繡等,搭建展示侗族文化的平臺。在課堂、講座中普及侗族文化,如邀請專家、傳承人舉辦文化講座,在課堂上融入侗族文化元素,使更多學生了解侗族文化。此外,學校積極發揮服務社會功能,通過打造“研學基地”,將校內相關的侗族文化資源對外開放,既承擔了對外普及侗族文化的任務,又對外界展示了學校的良好形象。
侗族文化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要實現深層次融合,必須建立在對侗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之上,明白侗族文化的淵源形式、具備何種價值、如何傳承發展等,將侗族文化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內容進行融合,以滿足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助力的需求。這種融合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既能促進侗族地區的發展,又能借助侗族地區資源,豐富學校辦學內容與辦學成果,實現雙贏。
一方面,利用侗族文化資源開展人才培養。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建“我是文化傳承人”品牌,開發侗族傳統木構建筑校本教材,建立“侗族傳統木構建筑博物館”,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采取“校內教師+校外傳承人”模式,將侗族傳統木構建筑傳承人引入課堂為學生授課,帶領學生深入三江侗族村寨進行實踐教育,積極參與各類賽事,使學生既具備理論素養又學會實踐技能。另一方面,探索校政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聯合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非遺保護中心,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特點,參與非遺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的標準制定,聯合開展侗族文化傳承人培訓,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大賽,組織學生深入侗族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參與古村落保護、文化傳承、鄉村建設等工作,為侗族地區發展提供直接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積極開展侗族文化研究,帶領學生結合自身專業進行文化實踐,搭建對外交流學術平臺,以科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不斷提高學校在侗族文化研究中的影響力。學校成立了“文化遺產研究學會”,建有自治區非遺保護平臺——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廣西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柳州市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研究與傳承基地、柳州市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科普基地、柳州市桂北民族文化研學基地等,并與柳州市、三江縣非遺中心緊密合作,參與國家級非遺數字化平臺建設試點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普查、國家級非遺——侗戲數字化平臺建設與精品劇錄制、侗族刺繡產業化生態重構等項目研究與建設,積極承接課題、發表論文,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比如,在2020 年,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立足于侗族村寨的“傳統村落研究與保護團隊”入選“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侗族地域文化要想真正“活”起來,必須在內容、技術、形式等方面進行革新,以創新的視角、發展的眼光、跨界的手段,借助新技術創新表達方式,打破學科與專業間的壁壘,將侗族地域文化滲透到職業院校的文化建設中。
在具體實踐中,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注重對侗族文化的數字化利用與創意性開發。學校借助大數據平臺、VR 等現代化手段,建立了侗族傳統木構建筑、侗戲等數據平臺,通過虛擬仿真手段再現侗族文化的部分場景。重視對侗族文化的創意性利用與保護,打造了基于產學研背景的民族特色文創品牌——桂北民藝,將侗族的鼓樓、風雨橋等設計開發為文化產品,將侗族文化元素滲透其中,設計出一系列侗族文化濃厚、創意獨特的文化產品。此外,結合脫貧攻堅要求,為侗族地區的農產品設計了一些充滿侗族氣息的產品包裝,提高了侗族地區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
新時期,高職教育綜合了職業素養培育和專業技術培養,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侗族文化融合起來,可以為高職院校辦學提供豐富的拓展空間與文化資源,又能進一步傳承發展侗族文化,實現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的有機互動,為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貢獻。作為依托侗族地區的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將侗族文化融入本校文化建設,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實踐探索。未來,侗族文化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融合發展、協同互動,必定會朝著更深入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關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