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猛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基礎學院,北京 100176)
學習倦怠一詞是從有關職業倦怠的研究擴展而來,目前國內尚未有權威的概念。有些學者認為,學習倦怠是指當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或者缺乏學習動力,但是由于外界的壓力而必須學習時,會感到排斥和煩躁,學習態度消極。還有專家提出,個體在學校環境當中學習時,由于自身能力或社會支持不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習問題,達不到學習目標,就會產生學習倦怠感。在本研究中,學習倦怠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學習態度發生轉變,自我學習成就感與認同感降低,從而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
每個教育階段都存在學習倦怠現象,其影響因素是不同的。高職貫通生是指在高職院校基礎教育階段的貫通學生,加強對貫通生學習倦怠的干預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引發了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經濟安全的必由之路。為此,做好高職院校貫通培養項目,有效干預貫通生學習倦怠,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向社會輸送更多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培養儲備“大國工匠”奠定基礎。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既給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又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貫通培養項目采用“2+3+2”模式,學生在完成前2 年基礎教育后,還需要在同一所院校接受3 年的專業教育。故而,加強對貫通學生學習倦怠的干預,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推動學風建設,進而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高職院校貫通生出現了學習倦怠現象,主要表現在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動力不足三方面。
通過調研分析,發現高職院校貫通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主要源于他們的思想認識不到位。一是他們對貫通項目缺乏足夠的了解,對所學專業和自身的職業發展沒有明確規劃,不知道如何確立階段性的目標;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到社會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一些學生頭腦中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傾向,沒有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三是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認識不夠,他們認為自身成績不是很好,進入高職院校參加貫通項目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受限于職業教育的諸多“瓶頸”,以后很難獲得較好的發展。正是基于以上認識,貫通生由學習態度的不端正上升為情感的不認同,導致厭學情緒嚴重[1]。
客觀來講,高職院校貫通生入學成績并不是很好,學習基礎比較薄弱,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致延續到貫通項目的學習之中。一是學習無計劃,總是讓教師和家長在后面“推著走”,是否學習、學習多少視情緒而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夠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喜歡集中復習、臨考突擊,知識掌握得并不扎實;二是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愿意進行課本知識預習,問題意識不強,遇到不懂的問題采取“放任”方式,經常是死記硬背,缺乏深入思考,不善于做課程總結與分析,極大地影響了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
高職院校貫通生多是未成年人,年紀偏小,自控力較低,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自身學習動力不足。一是高職院校歷史文化底蘊不深厚,整體學風不夠濃厚,在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環節,“三全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貫通生與高職生共處于同一個開放校區,總會無形中受到影響;二是部分貫通生行為習慣有待進一步加強,他們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學習上專注力不夠,課堂上不能長時間集中精神,會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出現聊天、睡覺等現象,加上課余時間作息不規律,放松調節方式較為單一,沉溺于玩手機、打游戲,彼此間相互影響,導致精神萎靡,無心學習。
基于對高職院校貫通生學習倦怠表現及影響因素的分析,本研究著重從以下5 方面提出干預策略:
學習態度決定學習行為,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幫助貫通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是解決他們學習倦怠的首要前提。首先,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鼓勵他們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激發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到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把個人發展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拼搏者。其次,要深入解讀貫通項目政策,分析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辦學優勢,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教育教學與學生管理的全過程,引導貫通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再次,要注重學風、考風專題教育,把學籍管理制度的宣講作為入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涵蓋建立學習質量控制點,適時發出學業預警單,取消畢業清考、多次補考形式,成績不合格者需要重修課程,從而使貫通生明確規則與要求,促使他們認清學習現狀,端正學習態度。
習慣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抓好常規管理,注重養成教育,有助于培養貫通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要堅持“磨習慣、夯基礎”,嚴格日常考勤,及時處理出現的遲到、曠課、早退等問題,進一步規范貫通生的行為,保證上課出勤率;二是守住課堂教學陣地,種好責任田,任課教師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抓好課堂行為基本規范,提高上課“抬頭率”;三是開展教學巡查和文明行為督查,對教學期間發現的學生玩手機、睡覺等情況,認真做好記錄和及時反饋,進而有針對地開展工作,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四是加強公寓管理,對熬夜打游戲、看視頻等影響就寢秩序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引導貫通生學會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結果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機。要干預貫通生學習倦怠,就必須減少他們的學習倦怠心理,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從而激發其持久的學習動力[2]。一是豐富課余生活,開展格調高雅、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要突顯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讓不同學生都有施展空間,培養貫通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提高自我成就感;二是重視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學校既要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及時反饋貫通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態,又要了解他們的居家表現,互通有無,進行有效的干預指導,對好的方面予以表揚,幫助貫通生樹立信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豐富社會實踐平臺,鼓勵貫通生積極參加暑期調研、企業實習、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社會、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增長本領和才干。
要提高貫通生學習能力,必須注重過程性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一是成立學業發展輔導工作室,建立貫通生個人學業檔案,對出現學習倦怠的學生做好跟蹤指導,進行歸因分析,有針對性地制訂學業輔導計劃,幫助他們調整學習狀態;二是利用早晚自習時間,合理安排任課教師進班輔導與答疑,采用啟發式教育手段,引導學生制作學科思維導圖,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指導成立班級學習小組,利用朋輩優勢做好互助學習,每周開展一次學習方法與經驗分享,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知識的能力,積極推廣好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以點帶面、以點促面,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在成績方面掉隊。
校園文化是學風建設的重要載體,它對營造濃厚學習氛圍、形成優良的學風起到了導向和激勵功能。首先,學校要高度重視貫通項目的發展,在遵循貫通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前提下,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必要的組織保障和人力物力支持,構建一套區別于高職生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其次,加快推進校園軟硬件建設,完善學生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公共基礎設施,合理規劃教學樓、宿舍樓和食堂等空間分布,對貫通生實施封閉式管理,減少外部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貫通生靜心學習。再次,積極利用線上線下平臺,大力表彰在學科成績、科技創新活動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宣揚他們勵志成才的光榮事跡,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努力拼搏、良性競爭的濃厚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