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征
(中共阜新市委黨校 公共管理教研室,遼寧 阜新 123000)
據統計,截止到2020 年3 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9.04 億,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64.5%[1]。互聯網的普及為信息的傳輸帶來了便利,在此基礎上,互聯網成為輿論傳播的重要場所。輿論又被稱為“民意”或“公眾意見”,公眾通過網絡對社會上出現的焦點事件或社會公共事務等公開表達自己的態度或做出評價,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形成了占一定數量的大體比較一致的民意或公眾意見,即產生了網絡輿論。網絡輿論在推動社會發展、反映民意民情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網絡輿論也是把雙刃劍,負面的網絡輿論或非理性的網絡輿論會給社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所以,對負面的或非理性的網絡輿論進行積極引導和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網絡輿論的引導要充分考慮網民的心理及心理變化,所以,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網絡輿論的形成受網民個體心理的影響,同時受群體心理的影響。
1.焦慮心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工作壓力不斷加大,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盡管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快節奏的生活也讓人們感到越來越焦慮,開始更加關注民生問題,當從網絡上看到與教育、食品安全、醫療等相關的負面信息時,會不自覺地產生焦慮情緒,并通過彼此間的交流進而形成網絡輿論。
2.受個體已有認知圖式的影響
在面對同一種外部刺激時,個體會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圖式(已有的知識結構或認知結構)對其進行解讀,進而做出不同的反應。在網絡上看到同一件事,個體會根據固有的認知圖式自動篩選信息,根據自己的偏好對信息再次進行加工處理,得出主觀結論,然后會通過獲取和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強化和證實自己的判斷,由此可見,個體已有的認知圖式是個體應對網絡輿論的基礎[2]。
3.自我實現的需要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出,個體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當個體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實現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可能會通過網絡虛擬空間尋求實現。有些個體由于性格、環境等束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暢所欲言,或者是自己表達的觀點得不到他人關注或認可,可能會借助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言論,為引起他人關注,甚至會夸大事實、傳播謠言等,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肆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1.從眾心理
個體在受到群體壓力或群體影響時,容易放棄自己的觀點或違背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態度、行為等方面努力與他人保持一致,這就是從眾心理。網絡輿論中的從眾心理,表現為網民在網絡中受到其他網民相對一致的輿論觀點和群體壓力影響,改變自己原有的觀點或認知,形成與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或觀點。
2.去個體化
一個人融入群體,就容易失去自己的個性。人們隱藏在網絡背后,網絡的匿名性在某種程度上給個體帶來了“安全感”,使得他們在網絡上發表意見時可以盡情表達,不必考慮后果,因為在網民這一大的群體里,個體的責任也被分散,所以,在制造網絡輿論時網民的顧慮會減少,因為個體單獨承擔責任的風險被降低,這使得網民在網絡中發表觀點更容易肆無忌憚[3]。
3.偏見心理
偏見主要是指對一個群體包括群體內成員預先存在的負面判斷[4]。例如:地域偏見、種族偏見等。在網絡輿論中,網民因為偏見心理,很容易對一些社會事件或熱點問題作出帶有歧視性的判斷,并對這些事件或問題作出不準確的批判性評價。
首因效應也被稱為第一印象效應,即首先出現的信息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先入為主的主導作用。網絡輿論形成初期,政府相關部門或官方媒體應第一時間發布官方消息。例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并通過網絡進行直播,對新聞事件及時作出回應,掌握網絡輿論事件的輿論引導權,避免出現謠言惑眾的情況。
網絡意見領袖是指借助互聯網平臺,依靠其擁有的眾多粉絲群體,發布社會熱點事件的相關信息、觀點和看法,通過其群眾基礎帶來的影響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引導網絡輿論走向的組織機構或者個人[5]。網絡意見領袖通過互聯網可以無限制地對全球網絡用戶產生影響,所以,網絡意見領袖對網絡輿論的影響不容忽視[6]。
媒體和政府可以與各領域權威人士合作,將其培養成為網絡意見領袖,例如,流感季節,容易出現某某藥品是“神藥”的謠言,造成市民瘋狂搶購囤藥、藥品脫銷的局面,如果醫藥界權威人士作為網絡意見領袖,第一時間出來發聲辟謠,就會避免市民盲目囤藥。
一些知名、權威的官方媒體或官方微博也是重要的網絡意見領袖,應充分發揮他們在網絡引導中的積極作用。例如,2016 年關于“江西地震”的網絡謠言,人民網第一時間出來辟謠,及時制止了謠言的進一步傳播。
政府和官方媒體還應與微博大V、各論壇版主等網絡意見領袖積極溝通、交流,重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與網絡意見領袖共同努力,引導網絡輿論的正確走向。
互聯網幫助網民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去個性化”,人們隱藏在網絡背后,發布虛假消息時不會考慮自己可能承擔的責任和可能面對的不良后果,內心還可能存在“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目前,在我國,微信、微博、網站和各直播平臺等在用戶使用之前基本都需要實名注冊,但發布消息時人們使用昵稱或網名,所以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用昵稱發布或散播消息時并未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為此,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宣傳和引導。例如,微博平臺在顯示網民發布的消息或評論別人的消息時必須是實名或者昵稱之后的括號里同時顯示網民的真實姓名,人們看到自己的名字顯示在信息上方,在發布消息或評論他人觀點時會十分慎重,“三思而后行”。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貧富差異顯著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很多人面對社會問題、民生問題等心態失衡,會選擇借助互聯網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形成負面的或非理性的網絡輿論。為緩解網民的心理壓力,維護好網絡秩序,需完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首先,可以邀請心理咨詢師、心理專家等借助微信、微博等平臺定期為網民提供心理健康相關課程,通過宣傳幫助網民更多地了解心理學知識,正確對待心理問題,引導其用合理的方法宣泄不滿情緒。其次,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心理人士可以借助網絡直播、微信群等網絡平臺為網民提供個人心理咨詢和群體心理輔導,隨時了解網民的心理動態,通過線上咨詢掌握網民的輿論動態,引導網民發布正面、積極的輿論觀點,避免網民因為偏見、錯誤的認知片面看待社會問題,發布過激的言論,形成負面的網絡輿論;同時,心理學專家和工作者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政府官方微博等針對社會熱點事件,從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發布評論文章或合理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引導網民正確認識社會熱點事件,避免歪曲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