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輝
(開封市教育系統幼兒園,河南 開封 475000)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1]94高效的提問能為幼兒創造和諧、寬松、積極的回應環境,啟發思維,幫助幼兒理解相關知識,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從而獲得有效發展。
青年教師由于工作經驗不足,對本班幼兒知識水平缺乏了解,不能較好地應答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會出現教師、幼兒配合不和諧、答非所問的現象。
有的教師在備課或教學過程中,對自己設計的問題沒有深思熟慮,或是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會被孩子們的回答或反問弄得十分尷尬,以“你先坐下”“活動結束后我們再說”等草草回應,使幼兒在活動中未能獲得滿足感,調動不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孩子們希望的是吸引人的、感興趣的問題,并不是教師預定好的為了完成教學活動目標提出的問題。
在教學中還會出現這樣的提問:幼兒回答問題興趣很高,無法打斷;或是教師拋出的問題幼兒亂說,出現混亂現象。青年教師遭遇以上情況就會不知所措,無法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此問題的出現,原因之一是教師偏離活動中心,在幼兒回答問題的同時又提出其他問題,或是與教學活動目標不相吻合,從而導致幼兒思維偏離了教學中心,不知道哪是需要回答的重點。
在教學活動中,對于過多或過長的問題,幼兒會出現記不住或是不知道該回答哪個問題的現象。例如,在語言故事欣賞活動中,有的教師會在幼兒剛欣賞完第一遍的時候,便將自己想要問的問題全部拋給幼兒,幼兒在還沒有完全欣賞和理解時進行回應,就會被問題難住,甚至思路混亂。同時,長期過多的提問,會造成幼兒對教師產生依賴,不會主動思考,最終喪失問題意識;而過長的問題則使幼兒聽不出主次,總是所答非所問,造成對問題的判斷意識缺失。
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成長型的教師甚至于個別成熟型的教師,都可能會提出層次偏低的問題。為此,教師的提問應具有次序,要有梯度,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而才能有效地達成教學活動目標。教師提問的目的是促使幼兒積極思考,在不斷思考和互動中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有意義的學習。然而,以簡單的、集體應答的、層次偏低的問題取代幼兒深入的思維活動,便會導致幼兒思維的虛假活潑,并對幼兒造成難以預料的傷害。
在每一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讓幼兒擁有平等的參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權利,盡量均衡提問。在實際的教學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有的教師總喜歡提問那些愛舉手的幼兒。據統計,一節課有的幼兒獲得不下5 次的回答機會,而有的幼兒,尤其是膽小、不愛發言的幼兒居然沒有獲得一次機會。長期提問不均衡,會讓一小部分幼兒喪失信心,不愿意參與集體教學活動。
1.關注提問的層次性
教師應根據具體的目標和內容,合理調整提問的難易次序,一般是認知性問題最先,理解性問題其次,創造性問題最后。這樣既能充分體現教師由淺入深的引導,又可為幼兒創設積極、主動而富有創造性的學習互動環境。例如,詩歌教學《春雨的色彩》,首先是認知性問題:“圖片上是什么季節?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其次是理解性問題:“小燕子說春雨是什么顏色?小燕子為什么說春雨是綠色的?小麻雀為什么說春雨是紅色的?小黃鶯為什么說春雨是黃色的?”最后是創造性問題:“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春雨還會落到哪里?還會是什么顏色的呢?”這些遞進的提問,既不讓幼兒感到高不可攀,最終又能達到活動目的。
2.關注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活動重點是幼兒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應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并掌握重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而發散性提問是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可根據同一個問題,引導幼兒從多角度、多途徑進行思考,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探索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大班社會活動《我也有長處》,教師在開始和結尾的發散性提問可以圍繞教學中的關鍵點進行設計,如“小河馬有長處嗎?”“它的長處是什么?”“你有長處嗎?”“你們的長處是什么?”讓幼兒在發散性問題中不斷發現和總結,既找出自己的長處,又發現別人的長處,從而掌握活動重點。
3.關注提問要面向全體與個體的差異性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應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促進每一名幼兒良好發展。例如,對于難度高、靈活性強的問題,可以小組討論,并由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達到以強帶弱、同伴互助的學習效果,他們的應答有助于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性的提問應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可以充分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能力較弱的幼兒,要設計一些稍作思考便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例如,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導電》,教師提出問題:“小燈泡亮了嗎?小燈泡為什么會亮?(由能力較弱的幼兒答)“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導電?”(由中等能力的幼兒答)“如果我們把線斷開,小燈泡還會亮嗎?為什么?”(由能力較強的幼兒答)教師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既面向全體,又注意到了個體差異。
4.關注提問的開放性和挑戰性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哪一個年齡段的幼兒,教師的提問都應考慮開放性和挑戰性,只是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提問的程度有所不同。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維深度,讓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去發現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例如,大班科學活動《沉浮》,教師開場:“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們先看看老師都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大家先來猜一猜,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水槽里,會發生什么現象?哪些材料會浮在水面?哪些材料會沉到水里?為什么?”這些開放性的問題能促進幼兒仔細、主動觀察與探索,并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1.利用情景引發問題
在集體教學中,幼兒的學習問題是在特定的情景中產生的,教師應充分為幼兒創設情景,提出有效的問題,通過幼兒的自主發現,從而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2]。
2.通過興趣引發問題
幼兒的學習往往是建立在興趣之上的。因此,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設計應建立在有趣、巧妙和富有吸引力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才能真正促使他們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思考的快樂與滿足感。
3.創設豐富的材料引發問題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1]83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材料是“不說話的老師”,教師會將自己的教育目標與要求蘊含在材料里。成熟型的教師會將設計的問題與材料融合,讓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并獲得新的經驗。
教師有提問,幼兒就會有應答。同一個問題,不同幼兒應答的角度也會是千差萬別,不同的應答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及時調控生成的各種不確定的問題,既要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要保護幼兒的問題意識,引發幼兒進一步討論。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首先,及時回應,建立自信。教師的及時回應,會有效幫助幼兒形成正確認知,同時得到相應的鼓勵,建立自信心。例如,對幼兒的回答作出判斷:“你說得很完整”“你是個愛思考的孩子”,等等。其次,適時鼓勵,激發探索欲望。例如,“你為什么這樣認為?能說說你的理由嗎?”等,引發幼兒更高層次的認知。再次,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我們的小手,可以爬到頭頂上,還可以爬到哪里呢?你能試一試嗎?還有誰的動作和別人不一樣?”教師通過以上問題,不斷激發幼兒創作靈感,培養幼兒對動作的創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