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黨委黨校 趙媛
廣義的社會規則意識包括對法律、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規則的認同、自覺遵守,所形成的自覺遵守意識。狹義的社會規則意識是指各類社會主體在法律的指引狀態下,對法律的自覺遵守及維護。在這里我們說法治鄉村建設的關鍵是增強規則意識是指要增強廣義的社會規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為積極構成“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格局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指南的意識。規則意識地樹立是各鄉村治理主體在遵守規則和違反規則的長期實踐中,受后果主義價值的指引,使其逐步意識到規則的存在,進而形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和對規則意識的遵守以及最終形成對規則遵守的自覺四個遞進層次的含義。培養規則意識,有助于從根本上推進法治鄉村建設。
法治鄉村的建立離不開定立規矩,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健全鄉村治理的有力保障,反之,鄉村社會治理會陷入雜亂無章,一片混亂。例如農耕季節,農區的農民會因誰家地先澆水引發問題。如果沒有定立規矩,出現的結果就是誰先給地澆水的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紛爭,導致莊稼大旱,收成減少了等一系列問題,那么整個農業生產秩序將混亂不堪,難以維系。
立規矩就是定立規則,社會主義法治鄉村建設所依據的規則不僅包括制定法、成文法,同時還包括各種不成文法:道德、宗教、風俗習慣、信條、民等多個因素。規則意識地樹立就是要不斷增強人民的懂規矩、守規矩的意識,尤其是要增強五個認同。
法治鄉村建設不僅是一個構造論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實踐論問題,法治鄉村建設就是在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上,不斷深入挖掘法治的本土資源,積極構建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相適應的法治鄉村文化,不斷提高村民法治意識,規則意識。
樹立規則意識不是制定了法律法規,就會自然而然形成自覺遵守的習慣,二者之間不會導致必然的因果聯系,就如蘇力教授所說的“人們并不總是僅僅因為一個文件是由權威機關制定,被冠之為‘法律’就會被人們(包括官員和普通老百姓)自覺遵守”。
法治意識作為規則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鄉村規則意識地樹立具有重大意義,但鄉村各治理主體規則意識薄弱這一問題依然是制約法治鄉村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主要依托鄉政府、村兩委和各駐村力量,村民對規則制定的參與度不高。例如村規民約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等制度的制定,雖有指導意見,但在程序遵守方面,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導致規則參與度不高。
對規則的尊重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對國家法律法規尊嚴的踐踏和對村規民約的不重視。在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活動中,農村中極個別村民不愿意主動參與集中整治活動,特別是在一些國家干部家庭,尤其是具有職務的國家干部中,受特權思想影響,反而不愿意主動參與集中環境衛生整治活動,這一系列現象都充分表明了,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對規則的尊重程度不高。
基于對規則的尊重程度不高、參與度不高,進而導致對規則的認同度不高。根據訪談整理,問某某村民“你知道咱們村有村規民約嗎?”他回答說:“有。”再問:“你會自覺遵守嗎?”,他回答說:“我們都是按照要求去遵守。”通過這樣一些簡單對話,可以分析出村民對于村規民約的遵守是基于規定和要求,還是發自內心的尊崇和崇尚;是否能轉化為精神上的自覺約束,是否能成為規范言行舉止的行為準則和規范,還是只能等到違反規定事后警醒,這些問題有待考量。
對私權利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對公權力主體來說“法無授權即禁止”,在鄉村社會治理中,這樣一句話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如前面所列舉的參與鄉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中,為什么會有極少數住在村里的國家干部不積極配合村級事務管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權利”“權力”的認識不足,甚至是存在認識上的錯誤。
對于法律的了解和學習渠道比較有限。在普法方式上多利用“訪惠聚”住村、“民族團結一家親”、脫貧攻堅,周一升國旗、農牧民夜校、結親入戶等時機,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普法內容上:重點宣傳《婚姻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等重點法律。
法治意識是規則意識的重要內容,缺乏法治意識,是導致對規則意識認識錯誤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克州XXX鄉XXX村調研中發現,村委會人民調解室墻體上懸掛的人民調解流程圖,我要求拍照,被工作人員制止。基層工作人員不知道什么應該公開,什么不應該公開,所折射出來的就是基層干部法治意識不強。村民經常會因各種瑣事去找包戶干部、村委會,而不會意識到這種問題本身是不是一個法律問題,是否應當尋求司法途徑解決,導致村委會是萬金油、萬花筒。
樹立正確的“權利”“權力”觀,是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實現多元主體共治良好局面的重要因素。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公權力主體是權力的享有者,可以把這一主體范圍做擴大解釋,從下沉干部、訪惠聚工作隊、村支部書記擴展到參與村務管理的小隊長、大隊長,讓這一群體充分認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
1.增強村民對規則制定的參與度
首先,不斷健全各種制度,充分保障村民的參與權。其次,在村民中廣泛的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明確賦予公民的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再次,在村級事務管理中充分地發揚民主。通過民主形式的參與,增強村民參政議政權的意愿。最后,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保障村民能有效、及時參與國家各項立法活動的意見征集和意愿表達。
2.培養村民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
法實證主義者,他們承認“惡法亦法”,只要是權威制定,他們都認為應當去遵守并執行現行法律。對村民規則意識的培養就是要培養像蘇格拉底一樣的規則意識,只有將規則意識逐漸融入農業的生產、生活秩序中,才能逐漸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習慣,才能逐漸養成遇事找法不求人的良好法治環境。
3.自覺踐行規則意識成為村民真實的信仰
知道和自覺踐行是不同層面的信仰。從知道、了解層面上升到村民自覺遵守和維護的層面,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培養的過程。要將規則意識培養成為一種真實信仰,自覺融入老百姓生產、生活中,就好比像“人們要吃東西就自然而然要先張開嘴”“遇到危險的時候,下意識會選擇躲避”,這些都是自然的條件反射。
規則意識的培養就是要從娃娃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抓起,只有這樣才能為法治鄉村建設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
1.從娃娃抓起
對規則意識地樹立,它是一個法治長期的實踐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養成。對規則意識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就是要抓早抓小。就像一句俗語所說的“養成一個壞習慣容易,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難”。小孩在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就給他定立正確的規矩和價值指引,久而久之,這種規矩就會形成一種行為習慣被自覺遵守。從小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比違反規則意識后再去糾正更加節約資源,有利于法治鄉村建設。
2.從小事抓起
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立規矩就要從小事抓起,只有在處理小事上樹立了遵守規則的意識,在大事上才不會不守規矩。例如在農村澆地時你都不愿自覺排隊,不遵守鄉規民約,那么在大事上你又能做到大義凌然?為此樹立規則意識關鍵就是要從小事抓起,養成守規矩的自覺。
加強法治鄉村建設離不開法治文化建設。只有法治文化才能滲透到村民的骨子里思想里,才會根深蒂固,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利用八五普法活動,重點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宣傳力度,讓村民更加深入了解這部法典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其次,加強依法治村。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大到村級重大事務決策、小到鄰里之間的小糾紛,將民主法治精神貫穿其中,不段強化規矩意識,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私權利等重要法治精神。最后,強化村規民約的內心教化作用,與社會主義法治相適應。
綜上,規則意識地樹立是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的關鍵,從小孩、小事上開始立規矩,培養良好的遵規守矩意識,只有這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不會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鄉規民約,為構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格局和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