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曹天智
如今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逐漸開始重視綠地面積的規劃,而為了建設生態環保型城市,也逐漸增加了小區、公園內的綠化范圍。那么在對植物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該如何應用其造景手法,在植物造景過程中又該遵循哪些原則,正是本文的寫作目的所在。
如今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形象的提升無論是對于當地社會還是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加之人們環保觀念的不斷加強,綠色理念的逐漸深入人心,目前許多城市都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運用到了植物造景。從植物造景的定義來進行分析,傳統的觀念一般認為是利用喬木、灌木、藤木以及草本植物來創設景觀,發揮出植物的色彩美、線條美以及組合美等,從而組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游者進行欣賞[1]。從其特點來進行說明的話,就是強調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應。從其要求來看,通常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必須要突出主調,主次要分明,在樹種的選擇上不能過于繁雜,最好以同種類的為佳。其次,植物造景還強調對植物的最佳組合配置,通過一定規則的布局來使其整體的組景架構層次分明、參差錯落、優雅得體。最后是要凸顯一定的個性,并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彰顯出如今時代的特征。
對于如今長時間、快節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而言,高樓林立的場景往往會有所厭目,更多地會去向往田園般的、綠色自然的生活。所以在如今的城市景觀設計中,就必須要掌握好人們的這一心理,在對植物進行造景時應當充滿生活氣息,并富有人情韻味,這樣才能滿足城市居民對景觀的需要。此外,植物造景除了需要考慮居民需求外,還應該遵循其科學性、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這樣才能使植物的造景既滿足人們的欣賞需要,又能滿足生態理念上的需求。只有遵循了這些原則,才能使植被的形式美、意境美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得到有效的體現。
對于植被造景來說,特點鮮明往往能有效增強其景觀的藝術感染力,能極大可能地吸引過往行人的目光。同時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如果能與城市的文化以及特點相結合,那么往往會產生更好的效果。所以在對景觀進行設計造景的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從而增強其景觀的生命力與感染力。
我國國土面積廣大,由于所跨越的自然帶非常多,不同地區的植被也有著不同形式的特點,其植物的種類也非常豐富。在對植物造景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南北環境、氣候差異都比較大,所以在進行樹種選擇的時候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能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最好是選擇種植本地的樹種。此外,還需要有計劃地引進一些觀賞性強、適應能力強的樹種,來豐富當地城市的植物種類[2]。
如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變得更為普遍與頻繁,所以在對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也可以選擇引進一些國外的樹種,并借鑒西方園林植被造景的思想,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我國傳統造園精髓與西方造園精髓都能得到吸取與應用,博眾家之長來創建現代城市豐富的綠色景觀。
如果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運用植物造景,那么就可以充分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這樣就能使植被的起伏變化、色彩以及線條特點都能得到展現。而在對層次變化以及色彩進行豐富的過程中,其植被的造景必須要根據城市的地理條件以及環保要求、文化特色來進行安排。例如,可以采用禎楠、三角梅來襯托廊架,運用古樹襯托涼亭以及運用古榕樹來襯托空曠的回車道,這樣就能展現出襯托手法的最大價值。此外,在對地理變化、坡度的高差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跌級花池,并配置不同的植物使其延伸到上、下兩級花池以及景墻上下,這樣就能使景觀顯得更有連續性,并形成一個整體。而這種自然的變化也使得城市景觀變得更加原生態,符合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同時在對城市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還可以多運用空間的圍合,比如在對市政道路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其圍墻和建筑之間的綠地就可以采用植被的多品種、多層次和以及季節性的變化,使其既能達到生態園林的要求,也能與環保的要求相適應。其功能也不僅僅只有美觀性,還有著防風、防塵防沙、以及降噪等作用[3]。而想要使植被形成自然的起伏變化和層次的變化,就必須要求設計者充分了解植物的特性、品種特點,并依據其色彩、線條、大小進行組合配置。只有這樣才能使植物造景的藝術性得到具體的體現,促進城市景觀美感度的提升。
從我國古典文化角度來看,許多植物都被古代文人墨客賦予了深厚的意境,所以在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植物的特殊意蘊來提升整個城市的意境美。例如松竹梅就被我國古代文人認為是“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則被稱作為“四君子”。此外,說到紅豆人們往往會想起相思之情,而垂柳則意味著離別。所以無論是對城市小區、公園、還是綠地進行設計時,都可以運用植物的這種意境美,來提升景點的韻味。同時,針對不同的場景,可以選擇不同的樹種,使居民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古代人的情韻,也使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得到有效的提升。
由于我國的氣候四季分明,因此在較長的植物生長期內可以運用不同季節的植物品種來展現四季的不同變化,而根據植物的季相演替以及不同植物的花期不同,就能很好地展現出城市景觀不同的時序特點,其植被的色彩也隨之變化。而對于居民來說,也能在同一個地區欣賞到不同季節的植物群落形象。
1.展現時序景觀特點
對于園林植物來說,通常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季相特點,春季的花團錦簇、夏季的綠樹成蔭、秋季的楓紅落葉與碩果累累以及冬天的白雪皚皚。而這樣的時令景觀對于城市居民來說也是一種感官的豐富,不同的季節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此外,在城市園林的建設過程中,還可以以主題園的形式來展現時序景觀的特點。比如專門修建春園來展現春季的花類植物,使人們在冬去春來之際能到園內賞花,從而帶給人們一種生機勃勃之感,而夏季綠樹成蔭的大樹則可以成為城市居民避暑的場所。因此對于城市居民來說,時序植物的種植能有效提升其對植物生長規律以及四季景觀的了解。
2.展現地域性的特色
由于氣候環境特點的不同,園林植物景觀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的差異,從而形成一種地域性的景觀特點。比如一看到棕櫚、椰子和檳榔,我們馬上就能想到南方熱帶地區的景象;看到松柏與高大的落葉喬木就能聯想到北方的風景。所以對于不同城市的植物景觀設計來說,其當地的植物已經在漫長的栽培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景致,并與其當地的文化特征融為了一體。比如說起櫻花,大家便會想到日本,如果是中國的城市,那么都會想到武漢。此外,成都的木芙蓉、大理的山茶花以及北京的國槐和側柏都是其當地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城市景觀設計如果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那么其很有可能會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對于城市的宣傳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展現植物的空間變化
從植物本身來說便是一個三維實體,所以在對城市公園、小區以及綠地等進行景觀設計時,植物就是其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大的喬木可以被視作單體建筑,而各種藤本植物爬滿棚架及屋頂,將其進行修剪之后則會與墻體相似,而平坦的草坪則在水平地面上得以鋪展,這些空間結構上的變化都能通過借景與障景等手法來實現其藝術價值,而人們通過視線、視境的改變也會產生一種“步移景異”的效果。
4.展現某一主題
在對植物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其所展現的主題進行明確,既可以讓植物本身成為主題,也可以讓植物成為烘托主題的對象。同時,在對植物進行造景時還,應該運用各種造園手段,并根據其主題的設置來配置相應的植物種類,主次要明確,基于先面后主、先主后賓的原則來彰顯其景觀的主題。而想要表現某一植物的主題,通常情況下需要重點對某一樹種進行栽植,并讓其它的樹種或建筑起到烘托或陪襯的作用。以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說明,比如杭州花港觀魚公園中的牡丹亭,其四周基本上種植的都是各種翠竹,然后將古柏、芭蕉等植物作為陪襯。這樣的植物景觀搭配就能展現出其“秋色入林紅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瓏”的景色主題,使人對其產生一種優美清幽的感覺[4]。此外,將植物用作其它景物的配景也是植物景觀設計中常見的一種造景手法,這樣就能彰顯其某一景物的形象,并豐富該景物周邊的景致,產生一種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以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說明,比如西湖景區內花港觀魚牡丹園中的牡丹亭就是運用這種造景手法,牡丹亭在牡丹花等花木的陪襯下變得更具有美感,景色變得更加吸引人的同時也使得其主題展現得更為明確。
綜上所述,植物種植造景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通過植物來展現其意境美、通過植物造景來展現城市的四季更替與時序特點、通過植物造景來展現其地域性的特色、通過植物造景來展現景觀的主題等。而通過這些造景手法不僅使城市兼具傳統與現代的特色,而且還符合如今建設生態型城市的要求,并促進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