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瓊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社棠中校,甘肅 天水 741000)
小學語文具有系統性,教師須把握教學整體進度,制定符合學生現階段知識儲備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年級,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多樣化的語文教學,結合學生在年齡限制下所具備的性格特質,不斷調整教學內容的進度和難易度,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系統掌握語文這門工具性科目,為未來得到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小學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下獲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有一部分老教師固守自身傳統守舊的教學觀念和方式,拒絕嘗試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全新教學理念及方式,導致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教師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基礎的書本知識,故步自封,并且混淆自身與學生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在課堂上占據了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教師與學生之間既容易缺乏溝通,也容易影響教師對學生學習進度的了解。同時,教師常常忽視小學生知識接收能力弱,知識儲備量不足的問題,以“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式不斷消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傳統教學中的學習課程內容形式陳舊單一,導致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借助信息技術和電教化手段,教師可以打破教材本身的知識局限性,拓展豐富授課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第一時間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呈現出生動有趣、知識豐富的教學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中培養實踐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呈現出更具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教學課堂,更加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是生活必需品,也是人際交往的媒介,學生不僅要學,也要會用。我國歷史悠久,語文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教師需要把握語文的實踐性特征,在潛移默化中將語文的內核精神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行為準則,幫助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體會感悟到語文的魅力, 在與古人今人交流的同時,拓寬眼界。
教師的責任是盡可能提升學生學習質量,而不是進行“優秀的教學”。正如教育學家江微所說:“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老師,人人都是學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必須認清教學主體,明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同樣也要遵循這一原則,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教師要善于利用聲畫一體,極具娛樂性和趣味性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內在學習驅動力,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蘇聯心理學家及教育家贊科夫曾說:“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展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精神世界,一味填鴨式教導學生單純學習,而是要不斷深化語文學科的內涵,打破教材學科壁壘,以學生心理性格特點為導向,為學生創造出渴求知識的氛圍,刺激學生認知和感官,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愛上語文。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正處于螺旋式上升時期,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需要更加注重學生各階段學習能力的發展變化,堅持矛盾普遍性原理,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的進度和難度,幫助學生構筑基礎堅實、體系完整的語文知識和思維,幫助學生輕松運用好語文知識。信息技術能夠幫助語文教學以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和多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將原本生澀枯燥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畫面,更易于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易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跳出課堂及書本的局限,以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思想對實驗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小學生的年齡和閱歷決定了他們本身的性格特質,面對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教師要秉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觀點,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從全方位了解學生學習背景、理解能力、知識結構和學業水平等要素的基礎上為學生呈現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自制力。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凝結學生注意力,從而提升學習效率。而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能夠借助動畫、聲音、影片等內容展示教學知識,以相比傳統教學方式更為形象生動巧妙的方式,迅速吸引學生眼球,教師適時給予正確點撥和引導,使得整體教學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知識信息時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教學手段在新課改和教育技術的雙重作用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較,基于信息技術的創新性教學手段能夠以更為立體生動的方式展示教學內容,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景教學,更易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創設互動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互聯網為師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教師單向知識輸出存在的弊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了無限可能。無論是遠程課堂、大V名師和知識點撥等在線教育,還是角色互換、情境教育和分組討論等線下實踐活動都極大豐富了學生知識接收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學習語文的基礎是認識字詞,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環節。為避免學生進行枯燥乏味的機械記憶,教師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將原本容易混淆的近義詞和形近字生動地呈現在多媒體設備上,加深學生對文字內涵的理解,而網絡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方式,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學習,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力和想象力,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教育理念,而新課程改革中的要求與這個理念不謀而合。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未能充分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性,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認識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是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要采取差異化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將分層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拒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能力和發展潛力將學生科學地分成不同小組,兼顧學優生和學困生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在原有知識能力基礎上得到較大提升。
如今,我國的網絡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這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契機。教師能夠借助形式多樣的互聯網平臺,搭建師生之間在線溝通的橋梁,推動課上課下教學相融合,實現“雙平臺聯動式”教學,從而打破時空限制,這樣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接收者,培養學生課外學習的好習慣,也能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拉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消除隔閡,從而幫助老師掌握學生整體情況,反芻教學質量實現質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教育事業實現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必由之路。學校及教師要敢于嘗試新穎的多媒體終端和互聯網平臺為學生呈現視聽雙絕的課程內容,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既要完成教學任務,也要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