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嘉 王晶晶
(1.金谷農商銀行,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內蒙古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小微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然而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相較規模型企業常常面臨更多的經營困境和市場環境下帶來的挑戰,所以其發展步履維艱。其中,融資是小微企業解決資金困境的重要方式。我國在民營經濟發展中也意識到這一點,并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來改變市場融資環境,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為市場經營主體融資提供一個更為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從而優化社會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幫助許多企業解決融資問題。但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一些地區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這就需要我們對此展開研究。本文主要結合內蒙古農牧區的實際情況來對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展開探討,并試圖提出解決對策。
利率市場化主要指以市場供求情況來決定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中經營融資的具體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利率不再由國家支配,而是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這就需要金融機構從市場角度出發結合自身資金狀況與金融市場的動向來對利率進行調整。基于這一利率決策過程,利率市場化最終形成的就是一個以央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同時以市場供求來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機制。在這一機制下,市場化是整體利率水平,其中包含了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利率管理等內容。
利率市場化改革最早是在1995年提出的,1996年正式開始,之后我國一直未停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探索。2013年我國全面放開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管制,并且取消以往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0.7倍的規定,使金融機構在利率確定上更為自由,可以結合市場和自身情況來確定利率。這一政策的實施使我國利率市場化進入新的階段,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進一步推動作用。
利率市場化從經濟角度講,是一種刺激經濟的手段,而我國許多企業在這一金融政策下也確實獲利頗多,但并非所有企業都是如此,尤其是我國民營經濟中的小微企業,其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并未在利率市場化下受到過多惠及,融資難題仍然存在。不僅如此,從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看,一些地區因利率市場化反而為中小企業的經營帶來更大的考驗。這就不得不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和生存路徑。
市場經濟最主要的參與者無疑是企業,而小微企業在市場中數量占比最高。但是對于小微企業而言,由于其本身規模較小,所以并不受市場中投資資本的青睞,融資始終是一個巨大難題。相關統計顯示,我國小微企業的數量在中國企業總數中的占比已經超過81.58%,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60%,充分說明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融資有著較高的依賴度,這就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就目前而言,我國小微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融資的規模卻遠比大企業要小,融資難度也比大企業要大。
以內蒙古農牧區為例,其中小企業在該地區企業總數中的占比更高,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內蒙古農牧區中小企業也在不斷尋求規模的擴大,這就使其對資金的需求逐漸提高。針對這一現象,內蒙古農牧區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加強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但從歷年來內蒙古農牧區的投資情況看,主要的投資仍然是集中在有限責任公司與國有企業上,小微企業的投資仍占比較小。不過可喜的是,小微企業的投資規模仍然在不斷提升,但相較國有企業與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其企業數量和投資卻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現象。截至2019年年底,內蒙古農牧區中小企業的貸款余額為3428億元,但這一數字卻僅僅占到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47%,雖然相較上年比例有所增長,卻與其創造的生產總值不成正比。這說明我國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仍十分嚴峻。
利率市場化是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舉措,這一點毋庸贅言。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的民間融資所帶來的變革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內蒙古農牧區為例,從開始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其存貸款余額持續增長,這是利率市場化下金融機構儲蓄增加后在金融市場的一個突出表現,同時也說明內蒙古農牧區社會投資規模在不斷擴大。因此從這一角度看,內蒙古農牧區的金融機構在投資轉換能力上無疑也得到了增強,加之儲蓄積累的增加,內蒙古農牧區投資缺口在逐漸縮小。這一變化對當地小微企業來說則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金可以融資,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數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利率市場化對內蒙古農牧區小微企業融資是有著一定積極影響作用的。
此外,在以往利率管制時期,由于受信貸配給影響,我國的商業銀行更傾向于對大型企業進行貸款,這就使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問題。但這一情況在利率市場化下開始有所好轉。一方面,利率市場化賦予了銀行更多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的權力,這使得國內銀行為爭奪儲蓄和增加對外放貸開始激烈競爭。在此情況下,國內許多中小銀行開始面臨巨大壓力。對此,中小銀行開始尋求自身業務結構的調整,并將放貸的目標投向了眾多小微企業,這就使小微企業擁有了更多獲得貸款的機會,同時小微企業的投資能力也在這一環境變化下得到了提升。在利率市場化下,社會中的投資需求開始上升,整體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這充分反映出利率市場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帶動作用。就內蒙古農牧區而言,截至2019年年底,其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就已經超過3200億元,較上年增長5.3%,而相較2013年,更是增長超過30%。同時,內蒙古農牧區小微企業的新增貸款業務多達468.35億元,比上年增加97.85億元。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下銀行業的調整變革對內蒙古農牧區小微企業的融資和獲取更多貸款資金也起到一定積極促進作用。
目前,利率市場化影響下國內銀行陸續開發出新產品,其中更有多種專門針對小微企業而量身定制的,如“小額貸” “信用貸”等,進一步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便利。但是,如果從相關利率市場化投資效應理論和內蒙古農牧區利率市場化的實證情況看,利率市場化下內蒙古農牧區的投資效率并未得到顯著提升,而其對小微企業融資雖然有促進作用,但這一作用仍十分有限,還不足以滿足內蒙古農牧區大量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其融資難問題仍然存在。這主要是源于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內蒙古農牧區的整體貸款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利率管理等發展水平并未得到顯著提升。利率市場化是對利率的整體水平進行市場化,其中包含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利率管理等內容。因此利率市場化下的貸款利率水平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在分析某一地區的利率市場化水平的過程中,就需要從其整體情況來看。而從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對內蒙古農牧區金融運行所作出的調查與報告顯示,從2010年開始,其金融機構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水平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甚至其間有幾年其加權利率還進行了下調,因此從內蒙古農牧區的整體利率水平看,其并未有明顯改善,當地小微企業融資環境也并未能夠得到根本性改善,其所能受到的惠及相較大型企業而言仍十分有限。
二是當地金融資產投放方向仍不夠合理。從內蒙古農牧區的固定資產投資流向看,其主要集中于原料制造業以及采礦業上,而金融、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固定資產投入則十分匱乏,這說明內蒙古農牧區在產業結構上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在此情況下,內蒙古農牧區現階段的金融投資也主要集中在資源型企業方面,而這些資源型企業無疑都是一些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這種金融投資的方向對小微企業而言無疑有著較大的影響,即使當地推行利率市場化,但在內蒙古農牧區固有的產業結構影響下,利率市場化對當地投資效率產生的影響仍相對有限,不利于當地小微企業融資環境的改善。因此其他要素對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也是我們研究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時不可忽視的。
三是利率市場化本身所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利率市場化是國家專門針對經濟發展而作出的一系列改革,其依據市場經濟原理對金融市場中的利率進行調節,賦予金融機構自主決策權,用以刺激市場資金調配,優化資金配置。但利率市場化所引起的金融機構間的激烈競爭,也會讓一些金融機構為了創造利益而做出一些冒險行為,其投資開始出現冒險傾向。這種做法反而進一步加劇了金融機構的投資風險,使得市場中的不良貸款率提升。以內蒙古農牧區為例,其從2014年開始就開始出現不良貸款的“雙升”情況,而在這一現象下,當地的市場融資環境反而受到一些負面影響,同時也使小微企業開始面臨新的融資困境。
從上述分析可知,利率市場化對小微企業融資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但卻仍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小微企業的融資難等問題。這其中既有各地產業結構、利率市場化效率以及該政策本身的因素,也有小微企業自身方面的一些因素。
首先,小微企業缺少健全管理機制。小微企業的融資是關系到自身經營發展的大問題,而這其中需要企業的領導對企業融資進行合理計劃,尋求有效的融資渠道。但現階段國內的小微企業在管理機制上存在諸多不健全問題,其對企業內部缺少強有力的管理,從而導致企業在發展中會出現員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求融資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的融資風險。如內蒙古農牧區就有大量小微企業因管理機制上的問題而導致許多融資問題,最終反而為企業帶來災難。如當前內蒙古農牧區的小微企業就主要依賴非金融機構以及民間融資,從而使自身融資風險加大。
其次,小微企業信用保證能力不足。在金融機構進行資金投放時,其通常會將一個企業的信用度作為依據,良好具有良好信用度或者信用保證能力的企業將更容易獲得貸款。但內蒙古農牧區自有資金在整個資金鏈中的占比較少,從這一宏觀因素看,內蒙古農牧區的小微企業本身償貸能力就相對偏弱。再加上當地許多企業都是以租賃形式進行經營,所以無法提供抵押保證,這就進一步降低了小微企業的信用保證能力,進而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小微企業仍然無法走出融資困境。
最后,小微企業財務管理與產權關系存在較多問題。小微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提升自身的資金使用與債務管理能力。而這些也往往是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依據。但現階段的小微企業在這一方面還十分薄弱,導致其存在償債信譽無法得到保證。此外,因為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使得小微企業在財務紕漏上存在諸多問題,信息呈現明顯的不對稱,這就進一步降低了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進行貸款的意愿。如內蒙古農牧區的小微企業就存在較高的倒閉率和歇業率,從而使金融機構仍然不會將小微企業方向上的投資作為重點。
利率市場化是一種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所以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層面作出相應調整。在這其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關鍵一環。就內蒙古農牧區而言,其產業結構變動,也將影響金融市場中資本的流向,這是一個宏觀的原理。所以以內蒙古農牧區為研究對象,其產業結構調整就是要將第三產業的發展為重點,不斷增加文教衛生等行業的產業占比。尤其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宏觀戰略背景下,加大第三產業的扶持勢在必行。一方面,內蒙古農牧區應加大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力度,加強信息技術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運用,從而培育出一批現代化的服務性企業如物流企業、中介服務企業等。另一方面,內蒙古農牧區應立足自身在自然資源上的優勢,進一步推動旅游業以及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的整體規模。再者,在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上,內蒙古農牧區也需要給予更多的扶持。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來使自身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為金融市場資本流向的轉變產生帶動作用。同時,國內其他地區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上也可以參照這一思路,推動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善。
利率市場化是面向整個市場經濟的金融資源配置而進行的改革,所以從宏觀層面看,要讓利率市場化能夠更多地為小微企業提供機遇,則需要對金融市場體系進行完善,從而使金融服務的范圍能夠全面覆蓋到小微企業的層面。以內蒙古農牧區為例,其當地的銀行機構還未能全面滲透到各個區域,所以需要鼓勵當地的銀行機構不斷在各行政級別的區域內進行設點,從而為各地的小微企業提供更多與金融機構接洽的機會。再者,金融市場中的證券業務同樣對小微企業融資有著關聯,所以內蒙古農牧區在提高其證券業發展水平上也必須采取動作,通過鼓勵證券機構在該地區的設點來拓寬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同時提升其整體的債權市場利率水平。
從企業自身的微觀層面看,自身的調整也是小微企業融資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保障。因此從現階段小微企業自身問題看,要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就必須對現有的治理結構進行調整與規范。一方面,小微企業需要對自身的產權制度進行改革,調整自身的經營管理機制,并結合其經營管理來對治理結構進行規范,從而使小微企業能夠與大型企業一樣做到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管理科學,進而為小微企業提升融資能力,創造吸引貸款的良好內部環境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要針對自身財務管理作出相應的變革,結合構建出的自身治理結構來對財務管理的相關機制與職能進行調整,強化自身在資金使用和融資籌劃上的能力,提升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而促進自身信用的不斷提升。再者,在小微企業的融資方面,小微企業應該結合自身情況來科學的選擇融資方式,而非像以往管理匱乏時那樣“病急亂投醫”。所以其治理結構的規范也必須將自身融資層面的相關工作納入其中,做好融資管理和風險管理,以確保小微企業能夠合理的通過融資實現健康發展和規模的逐漸擴大。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金融機構的投資行為更加自由,在激烈競爭下一些銀行可能會做出一些激進行為,對小微企業融資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在未來各地都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工作,加強對銀行的風險監控,做好證券業的監督管理,從而全面提升當地的利率市場化水平,為小微企業融資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綜上所述,我國小微企業作為民營經濟的主體,其在現代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貢獻。但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一直都是困擾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內蒙古農牧區小微企業的融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卻十分有限,這反映出其中仍有部分問題有待解決。所以,未來從宏觀層面應該做好各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從微觀層面小微企業需要不斷完善自身治理結構,而相關部門則需要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如此多管齊下為小微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