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娟 余 嫻
(中國人民銀行六盤水市中心支行,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國際原油自2020年4月觸底后持續反彈。截至2020年12月底,布倫特原油(月均價格)由4月18.58美元/桶漲至49.91美元/桶,WTI原油(月均價格)由4月16.7美元/桶漲至47.08美元/桶,漲幅分別為168.62%、181.92%。2021年第一周EIA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庫存大幅度下降,加之沙特阿拉伯承諾在2、3月份在協議外額外減少100萬桶原油日產量,國際油價繼續上漲至10個多月來最高價位。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煉油國和石油消費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自1996年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原油對外依存度迅速上升,已接近70%。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會導致國內經濟運行成本上漲,主要體現在影響貿易進出口成本、央行貨幣操作空間、國際收支平衡、物價水平等方面。因此,研究國際原油上漲對我國物價水平的影響,有助于理清國際原油對物價的傳導機制,推動我國經濟水平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國際油價波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自20世紀起一直是經濟學家熱議的話題,各國學者普遍結論是進口石油的價格上漲是引發一國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并且這種上漲會隨著一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而逐步加深(Cebula等,1980;Barsky等,2004;William,2006)。中國經濟也符合此項規律,李洪凱等(2006)利用 1993年~2004年的數據分析得出,若石油價格增長10%,我國物價水平最高上漲0.5%。高東勝(2011)發現,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通貨膨脹會產生兩種效應(總體效應、結構性通脹效應)。一方面,油價波動會對我國CPI帶來持續的沖擊;另一方面,受沖擊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居住類和食品類價格。彭文喜(2014)通過VAR實證分析得出,國際油價上漲確會帶來中國物價(CPI)上漲,同時也會對生產者價格(PPI)的增長,同時對PPI的影響速度和持續時間都比 CPI 大。從中間傳導路徑來看,國際油價首先影響生產成本,從而反映到物價水平上來,具有間接的通貨膨脹效應(陳建寶等,2011))。趙丹婷等(2016)研究發現,原油作為主要生產能源,其價格波動會通過金融市場傳導至國內,從而影響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產品和最終產品價格。
根據價格學理論,市場經濟背景下價格鏈條上任何一個商品價格的變動都會通過供需傳導到其他環節,區別只是商品價格傳導的范圍和深度。石油作為基礎性商品,具有行業應用廣、產業鏈長、傳導能力強等特點。目前并沒有將石油作為我國的CPI構成權重的一部分,但燃氣和電力等CPI構成因素均受到石油價格的影響。因此,高油價通過對國內能源價格的影響造成PPI上漲,通過對產業鏈的逐步延申從而影響CPI的上漲。但國內受政策管制影響,成品油價格波動有限。具體而言: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首先直接影響到國外能源價格的變化,能源價格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導致以原油為原材料的生產工業成本的增加,進而提升國際整體物價水平。國際整體的物價水平上升又會使得第一產業農產品價格提高,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國際食品價格指數影響我國進出口的糧食價格上漲,進而導致CPI的增加。
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直接通過進口原油價格傳導到我國原油價格上,雖然我國原油價格存在“地板油”定價機制,能夠防止原油劇烈波動引發的市場風險。但基于投入產出關系的原油上下游生產成本的增加勢必會引起價格鏈上其他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原油為原材料的下游產業相關產品價格勢必會因為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受到影響。例如,電力煤炭、交通通信、電子設備以及衣物等主要工業制成品。因此,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主要通過PPI的增加導致CPI的上升。
產品之間在于用途上的互換性使得行業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一種產品價格上漲會導致替代產品的價格上漲。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進口減少,相關工業制成品對原油需求上升,原油供給的降低迫使下游產業更傾向于價格便宜的可替代性能源,使得可替代性能源的需求上升,在供需關系的作用下可替代性能源的成本上升從而使得整個產業鏈的價格上漲,最終導致CPI的升高。
為防止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對物價造成非預期影響,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是根據紐約、新加坡、鹿特丹石油的加權平均價格加上關稅和其他基本雜費形成的。該費用由國家發改委定期進行調整而非根據國際油價市場實時更新,這樣的定價機制使得國內成品油市場較為滯后于國際油價,從而保證了物價水平的有限波動。
本文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來度量國際原油價格和我國物價之間不同時間序列數據的影響關系。利用該模型可以很好地捕捉原油價格與物價指數之間隨時間變動的沖擊水平。向量自回歸模型分為兩步估計:
一是設置N×1階時序應變量的列變量:
(1)
二是通過列向量得出p階VAR模型(即VAR(p))為:
yt=Aiyt-1+…+Apyt-p+εt+C
(2)
其中:C是n × 1常數向量,Ai是n × n矩陣。εt是n × 1誤差向量。
本文選取國際原油市場上公認最具代表性的“原油現貨價:布倫特DTD:月均(美元/桶)”“原油現貨價:WTI原油:月均(美元/桶)”以及中國CPI指數(上年=100,當月同比)作為分析指標,時間跨度從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數據來源為WIND數據庫。運用計量模型為EViws10。其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從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價格波動較為劇烈,極大值和極小值的差值高于50美元。其中,布倫特原油價格波動尤為強烈,標準差高于WTI原油價格3.89。CPI總體走勢較為平穩,波動大幅小于WTI和布倫特原油價格。
(1)平穩性檢驗
向量自回歸模型理論要求進入模型中的各個時間序列變量都是平穩序列,若時間序列變量不平穩,則需要對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差分,對差分后平穩的序列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模型。因此,將各數據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ADF序列平穩性檢驗結果
在置信水平為1%、5%、10%的情況下,DTD、WTI、CPI無法拒絕該過程為較平穩的隨機游走過程的原假設,不是平穩序列,在對上述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發現DDTD、DWTI、DCPI在置信水平為1%、5%、10%的情況下均拒絕原假設,說明各序列為平穩數據,通過ADF檢驗。因此,選取DDTD、DWTI、DCPI為模型計量變量進行下一步檢驗。
(2)模型的定階和估計結果
根據LR、FPE、AIC、SC、HQ準則(見表3),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所以,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為滯后2階,并進行下一步估計。

表3 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確定
根據差分平穩性和滯后階數,最終確定模型的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向量自回歸模型結果
(3)模型穩健性檢驗
對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該模型的特征根絕對值都顯著小于1并處于合理范圍內,說明建立的模型穩定。

表5 模型AR特征根
(4)方差分解
為厘清國際原油價格對中國CPI的影響程度,通過向量自回歸模型對指標進行方差分解如圖1所示。

圖1 向量自回歸模型方差分解結果
結果表明,在滯后2階的情況下,國際原油價格對中國CPI的影響程度正以緩慢的趨勢增長,DDTD與DWTI第3期對DCPI的貢獻程度約為5%,第10期約為7%。其中,相較于DWTI,DDTD的貢獻度更大,DWTI占比DTD的貢獻程度約為20%。說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有限的影響中國CPI同比上漲,隨著時間得推移,物價漲幅影響呈緩慢上升趨勢,且布倫特原油價格影響程度更大。
考慮到原油價格傳導物價機制和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綜合因素,發現原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物價水平水平的影響存在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會導致市場立馬發生劇烈波動,國際主要原油價格對我國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維持在6%左右。原因是成品油基準價的定價權仍在發改委。對比2020年4月國際國內原油跌幅,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遠小于原油價格的上漲幅度,從而降低了成品油價格上漲對下游企業的影響。
基于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一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二是通過科技發展改善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對國際原油的整體依賴性;三是堅持進口原油來源、貿易方式和運輸通道的多元化,分散原油進口的聚集風險,進一步增強中國能源消費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四是完善原油價格定價體系,建立健全原油對外采購市場機制和完善原油期貨市場,保持國內原油及其替代品價格穩定;五是逐步建立我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通過加快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庫建設,增強對石油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保障物價額度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