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長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在新形勢下,如何抓住這一時代契機,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實踐總結,本文就中山鎮實際,談談個人看法。
中山鎮轄11個行政村,耕地1.6萬畝,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442元。2020年,我鎮11個村集體,總收入30萬元以上村1個,20萬~30萬元0個,10萬~20萬元8個,10萬元以下2個。
2.1…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
中山鎮11個村共65名村干部,因為學歷、經驗、年齡等方面不同,使之在能力,膽識,意識等方面也參差不齊。主要表現為:村干部“為民謀利益”的思想意識不強,“干一屆算一屆”“下一屆能不能選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思想深植于多數村干部心中,普遍困難的村集體經濟現狀,束縛了村干部為民辦事的手腳;當前村干部素質良莠不齊,眼界不夠開闊,對于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思路,沒有點子,沒有辦法,不知從何入手;一些村干部私心較重,目光較短淺。
具體分析為:學歷:本科1人,占比約為1.5%;大專6人,占比約為9.2%;中專(含高中)26人,占比約為40%;初中32人,占比約為49.2%。連任/新任(經驗):連任26人,占比約為41.5%。新任38人,占比約為58.4%。年齡:60歲以上1人,占比約為1.5%;50歲以上31人,占比約為47.7%;50歲以下33人,占比約為50.8%。性別:男性47人,占比約為72.3%;女性18人,占比約為27.6%。是否黨員:黨員46人,占比約為70.9%;非黨19人,占比約為29.2%;書記主任一肩挑:一肩挑5個村,占比約為45.5%;非一肩挑6個村,占比約為54.5%。
2.2…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不寬,來源單一
大部分村集體收入還限于傳統模式,集體化時代留下的山塘、水庫等集體資產資源發包及上交收入。如山塘水庫租金收入,店面租金收入,林地出租收益、煙葉稅返還收入等。
3.1…把好“選人”關
恰逢“換屆選舉年”,各村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在學歷、年齡、工作經驗、書記主任一肩挑等方面作更充分的準備和考量。全力推選一套能力、素質、意識等都較強的新一屆村級領導集體。
3.2……守好“留人”關
產生新一屆領導集體后,各村要積極提高村兩委干部的待遇,讓他們不僅有能力領導、壯大村集體經濟,而且在物質上有精力領導、壯大村集體經濟。
3.3…做好“用人”關
發揮村民代表、小組長的引領作用。鼓勵他們在鄰里串門、茶余飯后時,積極向群眾宣傳提升“壯大集體經濟,惠及我村各戶”的理念,讓每一個村民都來關心集體經濟的發展,并積極出謀劃策。發揮“經濟能人和外出鄉賢”的帶動作用。用他們“更先進的思路、更務實的點子、更寬廣的路子”來助力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給他們搭建“飲水思源,不忘桑梓”的舞臺的同時,實現村集體經濟的飛躍。發揮老干部、老同志、黨員、黨外熱心人士的積極作用。
3.4…練好“內功”關
科學管理村集體資產資源。各村資產資源的管理要建章立制,做到有章可循,科學管理。發掘沉睡資產,及時盤活增收。科學經營村集體資產資源。各村要在資產資源的科學經驗上健全村民議事決策制度,增強村民自治意識,群策群力,壯大集體經濟。
3.5…掘好“渠道”關
發掘集體經濟的增收渠道,大力發展“鄉村游”“農家樂”等新興經濟增長模式,深入發掘“山塘水庫發包”等傳統經濟增長點。
3.6…大力推行“村書記主任一肩挑”
在村級組織中,大力推行“書記主任一肩挑”模式,以保障各村在“提升待遇、統籌決策、凝心聚力、創新程度、執行有力”等各方面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