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局部執政與生態文明

2021-01-02 18:56:43車轔施建雪周鈺
桂海論叢 2021年2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中國共產黨

車轔 施建雪 周鈺

摘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具有復雜的共生和約束關系,共生關系主要體現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發揮的屏障、給養、陣地三大作用是局部執政系統生存的必要條件,約束關系則包括環境系統的自然約束和社會約束兩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各級執政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對人工生態系統的改造及利用致力于突破環境系統的約束,為局部執政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2-0058-07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執政安全研究”(19BDJ048)。

從生態論、系統論的角度考察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根據地的局部執政,是把執政行為、執政過程看成一個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這個生態系統由執政系統(黨組織、政府、軍隊等)與環境系統(自然和社會)構成,執政系統與環境之間通過邊界(或界限)連接。其中,環境系統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組成。觀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根據地局部執政是否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治理行為,首先要判斷黨在根據地是否具有尊重和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理念、行為、制度;其次還要判斷黨中央和各地黨組織是否順應當地自然生態條件有效執政,如開墾荒地、涵養山林、興修水利、疏浚河流、筑堤護堰等;再次是各野戰軍、地方部隊、民兵是否有效利用自然生態條件和人工生態系統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大部分時間在鄉村和小城鎮執政,所處人工生態系統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主,只有很少的產業生態系統如礦山、工廠、鐵路、城市,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范圍比較窄,基本局限于農村環境。盡管這樣,黨在根據地執政也是盡力統籌各項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為一體的,目的是讓局部執政系統與根據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充分融合、相互依賴,建立起共生關系。這是因為,黨和黨領導的軍隊長時期處于相對弱小的地位,我們黨創建的根據地大都位于偏僻落后的山區農村,需要從自然生態系統和與自然環境密切聯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獲取給養、兵源;同時,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也構成軍事地理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充當掩護執政系統的屏障和進攻敵人的隱蔽陣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具有多種自然生態特點,包括山區、平原、森林、湖泊水網根據地等。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系統決定了多樣化的游擊戰爭形式和政權組織形式,局部執政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共生關系,主要體現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發揮的屏障、給養、陣地三大作用,是局部執政系統生存的必要條件。

(一)屏障作用

根據地的屏障價值就是軍事地理中的防御價值,依托呂梁山、太行山、大別山、沂蒙山創建的晉西北、晉綏、中原、山東根據地,依托湖泊河流水網地區創建的華中根據地、蘇北根據地等都有較好的隱蔽、掩護、迂回、游擊條件,而屬于平原的根據地如冀南、冀中、冀東單靠自然地理環境很難進行持久抗戰,充分挖掘人工生態系統的隱蔽和屏障價值就成為堅持平原抗戰的關鍵。

從地形上看,華北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為村落散布的大平原。日軍情報部門引用的我方資料中稱:“冀南平原沒有山區那樣可以利用的險要地形,既少森林也無湖泊,是一望千里的平地。除在植物生長茂盛時期外,沒有可隱蔽部隊行動的東西。”[1]267在缺乏良好自然生態系統掩護的情況下,根據地軍民充分挖掘人工生態系統的潛力用于八路軍和游擊隊防御時的屏障和進攻時的陣地,如利用高粱、玉米長成以后的“青紗帳”,利用農田結構特點挖掘道溝和野外地道,利用村莊結構特點挖掘可用于隱蔽、貯藏、作戰的村內地道和暗道。華北日軍的作戰報告稱晉察冀邊區“軍事設施隱蔽分散較廣,有的利用民宅或偽裝成民宅,有的設置洞窖,等等,并且能夠迅速遷出轉移,因而很難掌握其所在地。其軍隊的位置也同樣難以確定。”[1]302日寇在華北實行的“三光”政策、“囚籠”政策、“治安戰”、“總力戰”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破壞根據地的屏障價值,燒毀村落、房屋、青苗,搶走青壯年、糧食、農具、耕牛,甚至決堤放水沖毀農田、村莊、道路,妄圖徹底摧毀根據地的戰略支撐作用。

在華東地區,新四軍挺進到柳浪聞鶯、流水縈回、桃紅墻白的江南水鄉,“熟悉了茅山的地形和民情,茅山的茅草不僅多而且很厚,多數的山窩曲折處,遠不能見,近看才大有深奧可資利用。埋藏幾支不大的游擊隊作為轉移的依托是完全可能的。”[2]除了山地,華東地區水網密布、人煙稠密、村落眾多,農田、民居、池塘、湖泊、河汊一樣有掩護作用,江南的新四軍部隊經常利用各種掩護進行小規模的伏擊戰。這就說明,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核心并不是靜態的、物化的、有形的地理結構和建筑物,而是活動于系統中的人民群眾。聶榮臻說過:“晉察冀邊界地區雖然大山連綿,地形險峻,這是創建根據地的一個條件,但這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人民群眾。”[3]369日軍每次大規模“掃蕩”都難以發現我軍主力,用他們的話講,“共軍則由于熟悉地形,民眾又完全在其掌握之下,退避、隱藏極為容易。”[1]305只要人民群眾被充分發動起來,即使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初始條件并不利于游擊戰爭,但經過改造最后都能成為銅墻鐵壁。

(二)給養價值

毛澤東提出的山地、平地和河湖港汊地三種主要的根據地形式都離不開人口、資源、產出等最基本的生態經濟條件,這關系到“吃飯的經濟基礎”。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在西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建立了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的大小不等的20多塊根據地。至1945年4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發展到91萬,民兵220萬,全國黨員發展到121萬,根據地地理區位和自然形態更加多樣化,南方山地、湖汊水網根據地和北方高原、草原、山地、平原、湖泊根據地相互策應,按根據地人口和軍隊規模計算,經濟實力是紅軍時期的4-5倍。

中國共產黨對根據地的選擇綜合考慮了中國各地的政治、經濟、地理、人口諸條件。西方學者曾經對近代中國南北方的村落結構進行調查,華北平原“盡管有嚴冬酷暑和干旱,但它仍是一片廣闊無垠而又肥沃的土地”,這里是“村莊的海洋”[4]265。換言之,華北平原地域遼闊、資源富庶、人口稠密是創建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八路軍縱橫迂回、獲取給養、發展隊伍都不成問題。例如,冀中平原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人口約280萬,盛產高粱、小麥、玉米、棉花、小米等,高粱的耕種面積占四分之三,尤以無極附近最多。冀中平原上的白洋淀橫跨雄縣、安新、任丘三縣,有600多平方公里水域,由92個大小淀泊組成,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盛產大米、魚蝦、菱藕和蘆葦,是冀中抗日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日軍情報部門判斷:“冀中地區是向晉察冀邊區共軍提供給養的地帶,可以判斷,大量的各種農產品要運送到冀西邊區根據地去。”[1]141長江下游的華東是水稻、小麥產區,氣候溫暖,雨量穩定,遍布河湖港汊、池塘稻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人口稠密,生物環境優良,非常適合開辟根據地。這個區域的經濟、人口、地形足以支持長期的游擊戰爭,因此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都是重要的根據地。再往南走,進入福建、廣東、廣西一帶。這個區域處于武夷山脈和南嶺,也適合發展游擊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有閩西根據地、閩浙贛根據地、瓊崖根據地。珠江流域的華南抗日根據地、海南島上的瓊崖根據地依托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特性,其村落結構、食物種類、生活方式、政權組織、作戰形式都不同于華北、東北和江南、華中。

給養并不限于糧食,武器、彈藥、棉花、鹽、砂糖、火柴、電池、紙張、藥品等各種物資,有的就地生產或者是使用代用品,有的依賴行商從外地運入,有的通過戰場繳獲。各根據地結合自身自然資源稟賦普遍開展了生產運動,開礦、開工廠、發展生產消費合作社,很多日用品實現了自給自足。截至1942年12月,陜甘寧邊區已有紡織、被服、造紙、印刷、化學、工具、石炭、煉油等各類工業,共計工廠74個,資金5967萬元,職工4036人,很多產品如紙張、肥皂、石油不僅滿足自身需要還可外銷[5]189。在遭受敵人封鎖圍困、瘋狂掃蕩,以及自然災害(主要是旱災)頻發的情況下,太行區不僅實現糧食、香煙、布匹、毛巾、紙張的自給,而且還能往外運銷。太岳根據地辦起了蠶絲、鐵、鋅、紡織、油坊、粉坊、運輸等合作社,吸收會員數萬人,資金在一百萬元以上[6]。

總之,這些地方的農村、產業、城鎮、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群落優勢,能形成小氣候和內部生境,造成內部的能量流、物質流與信息流結構,對局部執政系統的生存與發展能起到更好地支撐、調節、穩定作用,這是奠定敵后抗戰勝利的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

(三)陣地價值

陣地價值主要體現在地形和空間兩個要素上。首先,打破敵人的“掃蕩”一定要善于利用地形條件。《孫子兵法》“地形篇”寫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戰爭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讓自己處于隱蔽出擊、居高臨下的有利地位,因此樹木茂密、郁郁蔥蔥、地形險要的高山丘陵勝于平地,應盡力將敵人引入“殺地”,即溪流河谷、低洼之地、羅網之地、峽谷之地等予以消滅。其次,根據地應該具有足夠的回旋空間。如果空間狹小就會制約對機動性、流動性、靈活性要求較高的游擊戰爭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戰斗力更為強大的日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更強調對地形和空間優勢的運用,山地伏擊戰、湖汊伏擊戰、村落伏擊戰、交通破襲戰等打得有聲有色。

首先,是發揮山地生態系統的陣地作用。這在根據地建立之初是主要的陣地依托。八路軍出師抗戰第一仗——平型關戰役,就是依托平型關險要的地形條件布置伏擊陣地,等待板垣師團的輜重部隊進入山谷的伏擊圈。江南新四軍的處女仗——衛崗戰斗,同樣是利用有利地形的伏擊戰。衛崗位于鎮江與句容之間,句容公路在這里要從樹林茂密的兩山之間穿過,特別是衛崗到竹子崗一帶,山道曲折蜿蜒,非常適合部隊隱蔽集結于山道兩側。衛崗戰斗最終擊斃敵少佐以下官兵90余名,擊毀汽車4輛,盡管規模不大,但意義深遠,新四軍抗戰的威名開始在江南水鄉傳揚。在隨后創建太行山、五臺山、華北、山東、蘇北等各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日軍頻頻向我根據地進行“掃蕩”,八路軍、新四軍利用有利地形條件不斷設伏打援,給日軍以重創,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戰斗都是著名的伏擊戰戰例。

其次,是發揮湖汊港灣生態系統的陣地作用。除了山地生態系統,湖汊港灣生態系統同樣具有良好的陣地條件。如活躍在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利用600多平方公里的寬廣水面神出鬼沒、機動游擊。據老隊員回憶,“敵人的汽船不能進葦塘,淺水不能航行,我們就駕著小船,從這個葦塘鉆到那個葦塘,從這條河汊轉入那條河汊,有時埋伏在敵人汽船必經的葦塘邊,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有時利用夜幕掩護著,摸進敵人的據點,貼標語、撒傳單,給敵人以突然襲擊。”[7]148更大的水上游擊戰主要是在華中水網地帶進行。千萬軍民利用河湖港汊的復雜地形,采用攔河筑壩、設置水下障礙等辦法,使日軍汽艇難以行駛,而敵后軍民的小木船則可以在寬闊水域里出沒自如,尋找機會狠狠打擊日偽軍。

再次,是發揮人工生態系統的陣地作用。“人民群眾充分發動的結果,還為我們的作戰和指揮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戰場。”[3]416農田、村莊、道路、橋梁、車站、鐵路、礦山、城鎮、機場都可以成為陣地,尤其是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華北軍民創造的“地雷戰”“挑簾戰”“麻雀戰”充分利用了村莊的建筑結構特點,而舉世聞名的“地道戰”的出現徹底解決了平原地區能不能堅持抗戰、怎樣堅持抗戰這兩大問題。同時,八路軍、新四軍敢于進入大中城市邊緣地帶襲擊日軍機場、倉庫、車站、碼頭。與農村生態系統不同,城市或工業生態系統是人口、資金、技術、信息、文化等物質和非物質要素聚集和交換的核心區域,也是日本侵略者主要的駐屯地和戰略活動空間。以車站、鐵路、礦山、城鎮、機場等作為打擊敵人的陣地,是我軍不同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它能迅速擴大我黨我軍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在敵人核心區域造成恐慌和混亂。

局部執政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有共生和互惠的一面,就有相克和制約的另一面,這種約束關系包括自然約束和社會約束兩方面。

(一)自然約束

執政系統構筑在一定的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其中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都受制于一定的自然生態條件的約束。

首先,是物理環境的約束。物理環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兩部分。自然的物理環境包括江河、森林、草原、沼澤、空氣、巖石、土壤、雨雪、日照等動植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人工的物理環境是建立在自然環境基礎上的。在各個歷史時代,自然環境都為人工環境規定了一定的極限,并且要求人類與之適應和平衡。自然環境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口密度、村落結構、耕作方式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同樣是根據地的依托,中國北方的太行山、呂梁山、沂蒙山、長白山等與南方的武夷山、南嶺、大別山、茅山等生態要素相差很大,生境和物種的差異、物種間關系的不同決定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給養能力、物種資源千差萬別。相比較而言,城市、礦山、交通線等人工物理環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是間接性的、隱性的,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性相對較低,但也不是完全不受制約。

其次,是生物環境的約束。生物環境是指生物界中除人類本身外所有生物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網絡。長江流域的農田生態系統、山林生態系統、湖泊池塘生態系統的主要出產物、出行工具與黃河流域差別很大。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系統的生存和演化需要向生物環境索取動植物資源,就必然受到生物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例如,與平原和水鄉比較,東北抗聯所在的長白山、興安嶺盡管森林茂密,但受地理、季節和氣候的影響,很多地方沒有開發,人煙稀少,半年時間處于嚴寒的冬季,氣溫經常在零下20℃至40℃之間。游擊隊的密營經常設在森林深處,冬季很難從森林中獲得自然補給,外部的村莊又被敵人重重封鎖,生物環境對處在敵人包圍圈中的游擊隊制約很大,給養異常困難。抗聯老戰士回憶:“冬天的興安嶺,整日狂風呼嘯,大雪彌漫。本來,我們的糧食供給就很困難,夏秋以來都是半糧半菜。現在冰雪封山,再找不著野菜了,每天只能吃上一兩頓稀粥。”[8]

(二)社會約束

社會環境與人造的物理環境,或人工生態系統緊密相連無法分開。從生態政治學的角度看,社會環境對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產生的約束要求執政系統進行有效的生態執政或生態治理,確保執政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有一個穩定、和諧、可持續的關系。這樣,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理念、治理體制、治理行為和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以及近代中國政府和民間的生態理念、生態組織、治理行為就構成了一個有約束作用的社會環境。

首先,是中國古代生態執政的概念、理論、機制、行為構成的歷史環境。中國古代生態執政的概念、理論、機制、行為是以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中心展開的。由于土壤與氣候的特殊性,中國的降雨量分布不均,盡管江河分布在從西到東廣大的土地上,但在旱季水的供應依舊困難,在雨季又面臨洪澇災害,因此合理地利用水、管理水、保護山林水土就是執政者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北方多旱南方多澇,水資源供應總體不足,執政者不得不致力于建立一個有效的治水生活秩序,促使人工生態系統(農田、運河、水庫等)和自然生態系統(天然江河、湖泊、森林等)建立起共生、制約、互補、協調的生態關系。可以說,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理念、治理體制、治理行為是和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相契合的。

其次,是近代中國政府和民間的生態理念、生態組織、治理行為構成的現實環境。進入民國,由于各地軍閥割據,國內戰爭不斷,政令不暢、財政困窘,無法大規模進行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環境整治、水利建設,農村的水土保持、山林涵養、管水治水主要依賴傳統習俗、宗法制度、民間協作、區域聯合,生態治理演變為鄉村生態自治。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盡管不再沒收地主土地,但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其目的之一就是突破鄉村生態治理的傳統制度約束、觀念約束、社會約束。這個時期,地主和富農占有的土地有所下降,中農、貧雇農占有的土地有所上升,而且富農、中農數量上升,貧雇農數量明顯下降(見表1),這可能與部分反動漢奸地主、富農被鎮壓有關,他們被沒收的土地流向了中農、貧雇農,部分中農升級為富農,部分貧雇農升級為中農。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生態執政或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

由于抗日戰爭殘酷的現實環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民主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封鎖,戰斗頻繁,根據地經常處于流動和不穩定的狀態,不可能展開全面系統的生態治理,但是各級執政系統仍然注意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對人工生態系統的改造和完善,其目的是突破環境系統的約束,為局部執政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保護山林,植樹造林

位于中國北方的陜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晉綏等根據地是敵后抗戰的堅強戰略支點,基本依托高原山地建立,森林不僅對于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物種生存、生態平衡意義重大,而且有利于部隊的隱蔽和作戰,因此,各邊區、根據地政府十分注意森林的保護工作,并積極開展植樹造林運動。

1938年2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為改善溫度、雨量等氣候環境,涵養水源,防止山洪泛濫,除了加強山林保護及有計劃地砍伐外,還廣泛地發動群眾植樹造林。為此,邊區政府制定了《陜甘寧邊區森林保護條例》(修正草案)與《陜甘寧邊區植樹造林條例》。據邊區自然科學研究院1940年的調查,陜甘寧邊區殘存的森林約分為七個林區,全部面積約為4萬余平方里[9]157。林木稀少,生態脆弱,水資源貧乏,土地貧瘠是陜北貧窮落后的自然環境原因。西方歷史學家認為,陜甘寧是中國土地最貧瘠、地方最荒涼和人煙最稀少的地區之一。盡管其面積廣大,但人口僅有140萬。這里的農業非常不景氣,耕作季節短暫而且種植面積狹小。任何一場暴雨引發的洪水都會沖走莊稼并在解凍后的山坡上沖刷出一道道深溝[4]688。陜北雨季的洪災、泥石流與土壤缺乏植被保護有直接關系。洛河、延河、大理河、紅柳河的支流地區,1938年還是柏樹成林,到1940年已經砍伐殆盡。1940年暴雨成災,陜北幾條主要河流同時泛濫,形成了六七十年來的第二次大水,水土大量流失,沖毀大量農田。因此,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學者賈江心在《陜甘寧邊區林產初步調查》一文中呼吁:“目前一定要保護原有森林,培植新森林,不但要糾正過去對森林的亂燒濫伐與不加愛護的惡習,今后還要加強森林的管理和保護工作。”[9]169陜甘寧邊區軍民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插樹條139萬余株,成活率約有一半左右;1940年營造大小公有林524處,成活樹木23萬株;1942年19縣市共植樹25.9萬余株[5]168。許多地方的群眾主動找樹苗植樹,有些群眾開始栽培果樹、桑樹發展林業經濟和農副業生產。清澗、綏德、吳堡、子長等縣逐漸恢復了養蠶業,據不完全統計,1941年這4縣約有桑樹4-5萬株[5]168。

除了陜甘寧邊區,其他有條件的根據地也開展了保護山林、植樹造林運動。像太行山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依托,相比較冀中、冀南平原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經常遭受旱災,人口、資源、物產不算豐富。但是,太行區的各級黨政軍系統非常注意保護和開發根據地的生態價值,最大限度提高經濟力和物資保障能力。太行區黨委、政府、軍隊在春耕、秋耕、夏收、秋收的時候,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發動植樹、修渠、打井、造水車等事業,所有這些,無一不是非常具體的工作。”[10]1944年1月,陳毅在《過太行山書懷》中描繪了太行山秀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工生態環境:“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外線霧飄浮,內線云層積。山陽薄霧散,山陰白雪密。溪流走山谷,千里赴無極。清漳映垂柳,灌溉稻黍稷。園田村舍景,無與江南異。”[11]盡管屢遭戰火和自然災害侵襲,但根據地人民艱苦奮斗,太行山山清水秀,是敵后八路軍最重要的基地,不愧是華北抗戰的堅強戰略支點。

(二)疏浚河流,興修水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生態執政的概念、理論、機制、行為是以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中心展開的。由于各根據地處于從北到南不同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水力資源的儲量、儲存形式、分布形態、地質條件千差萬別,因此,農田水利建設具有多樣性、地域性、差異性。同時,由于日軍對敵后各根據地采取的是分割、封鎖、圍困、蠶食的戰略,根據地內的河流、湖泊、壩塘、水庫往往處于日軍嚴密監視之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很難展開,只能因地制宜,興修民間小型水利。

陜甘寧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總后方,相對穩定和平,具有大規模興修水利的社會條件。邊區政府因地制宜,努力發動群眾興修水利,主要是引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兩大類型,引水灌溉又可分為自流灌溉與井水灌溉,水土保持又可分為水漫地、修埝地、撥水溝、挖水窖。

首先,是自流灌溉。自流灌溉主要是修水渠,在靖邊、清澗、子長、赤水、新寧、淳耀、新正、富縣、延川、延安、安塞等縣成績較大,靖邊修渠5華里,清澗修渠10華里,延屬分區修成裴莊渠12華里,子長縣子長渠10.6華里。據統計,全邊區到1943年共有水地13647.6畝,可增收細糧13647.6石[5]162。井水灌溉的水地大都分布在城市附近,尤其以延安及綏德分區沿黃河一帶最多,主要用于蔬菜生產。每口井可灌溉10-20畝,比旱地的收獲量多一倍以上。

其次,是水土保持。水漫地是三邊分區特有的水土保持方法。它是利用山洪沖刷下來的泥土淤漫沉淀,將河溝、沙灘、堿灘改造成適于種莊稼的肥沃土壤,具有耐旱、耐澇、耐風、省糞等優點,比原土地的收獲量多一倍。到1943年,三邊分區共修成6萬畝水漫地,按每畝增收3斗計,可增收細糧7500石。修埝地是關中分區首先倡導,在赤水縣最為盛行,收獲量一般高過普通地一倍以上。修埝地是在耕地中間打條壩棱,使泥土與肥料不被山洪沖走,使其沉積在耕地的低洼處淤積成小塊平地,由于地勢不同分為平地與梯田兩種。關中分區從1939年至1942年共修埝地7260畝,可多產糧食1089石;1943年共修埝地8610.6畝,可收細糧2583.18石。吳堡、佳縣等地則采用撥水溝、挖水窖的水土保持方法,都對增產起了很好作用。1940年,陜甘寧邊區水地有27572畝,1943年增加到41109畝[5]162-163。

晉西北根據地開辟了十幾萬畝的水地,賀龍提出要發動百姓仿造南方的水車,多修水地,發展水利[9]84。此外,處于河汊水網地帶的新四軍部隊盡可能在根據地內進行農田水利建設。1941年,湖北的安陸、應山、孝感地區發生罕見的大旱。鄂豫皖邊區黨政軍機關帶領群眾興修水利、以工代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1942年初,安北工委會提出“千塘百壩”工程計劃,至1942年底大部分工程竣工。1943年開春又遭遇大旱,但新修成的千塘百壩蓄滿了清水,保證了春耕任務圓滿完成。1944年5月26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敵后根據地生產運動的開展》,社論稱:“在艱苦的戰斗環境中(有些地區,如太行等地,還有嚴重的災荒),黨政軍民各方面負責同志一致以身作則,親自動手,領導廣大群眾,進行了冬耕、積肥、收集燃料、修筑水利、發展合作、減租減息、民兵訓練以及安置難胞、救災救荒等等繁重工作。”[9]42社論專門提到:“華中各根據地廣建水利,敵占區人民同樣受惠,如皖中巢南我軍民修建兩個圩,一個是在根據地內,一個是在敵占區內,二者都是在我武裝掩護之下修建的。”[9]44

(三)開墾荒地

發動群眾大力開墾荒地,增加土地存量是發展根據地經濟力的關鍵,也是鄉村治理有效性、責任性的體現。抗戰時期,各根據地內地主和富農占有的土地有所下降,中農、貧雇農占有的土地有所上升,加上普遍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廣大群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很高,從北到南,從山區到平原,從高原到水鄉,開墾荒地運動如火如荼。

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只要合理開發和善于利用,貧瘠的土地也能改造為肥沃良田。1941年3月,八路軍120師359旅來到云巖河上游的南泥灣開荒。南泥灣在延安東南百余里,是延安縣金盆灣區的一個鄉,到處是大片肥沃的土地,漫山遍野生長著白蒿、野花和荊棘,有云巖河、清水河流過,山溝里古木參天,有良好的墾殖條件。359旅在這里開發出萬畝良田,創造出一個“陜北的好江南”。南泥灣的開荒盡最大可能保護了山林植被,使得農田實現高產穩產。359旅1943年開荒的結果可以三年不領糧,兩年不領菜金,一年的公雜費、辦公費可以全部自給自足[7]53。陜甘寧邊區僅1943年就開荒100萬畝以上,增產細糧16萬石,種棉15萬畝,產鹽60萬馱[9]82。事實上,在我們黨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的糧食產量在1937年到1944年之間提高了40%(見表2);棉花產量在1937年為零,1944年皮棉產量達到300萬斤;耕地面積從1937年的860萬畝增加到1945年的1520萬畝[4]747。陜甘寧邊區部隊和機關每年需細糧(小米)260000擔(每擔300斤),取之于民的占160000擔,自己生產了100000擔,大大減輕了群眾負擔[12]1017。

晉察冀的北岳根據地糧食產量在1941年和1942年迅速下降,一方面是旱災影響,另一方面是日軍的“治安強化”和“肅正作戰”的破壞。但是,經過軍民的努力,1943年和1944年糧食產量大幅回升(見表3)。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創造了九種辦法開墾荒地:“第一,平毀封鎖墻溝;第二,平毀可被敵人利用的汽車路,在其兩旁種上莊稼;第三,利用小塊荒地;第四,協助民兵,用武裝掩護,月夜強種敵人堡壘底下的土地;第五,與缺乏勞動力的農民伙耕;第六,部隊化裝,用半公開的形式,耕種敵人據點碉堡旁邊的土地;第七,利用河沿,筑堤修灘,起沙成地;第八,協助農民改旱地為水地;第九,利用自己活動的村莊,到處伴種。”[12]1022晉察冀的軍民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開荒種地,充分發揮政治攻勢、軍事攻勢、群眾攻勢,讓敵人不敢輕易出來破壞搶糧,把荒地、旱地、邊角地、沙灘地都改造成可耕地,創造了平原地區開墾荒地的奇跡。

其他根據地也盡可能多地動員軍民開荒種地打破日偽軍的封鎖和“掃蕩”。1942年秋到1943年春,太岳根據地共墾荒地75000畝,開渠1150里,變旱田為水田1000頃,每畝增收糧食3斗,合計增收3萬石[6]32。新四軍第七師在皖江發動群眾開墾沿江洲地,在圩地山區也組織開荒,如湖東一地,1944年一年內就開荒6000多畝[13]。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具有復雜的共生和約束關系。盡管斗爭殘酷,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經常處于流動和不穩定的狀態,但各級執政系統仍然注意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對人工生態系統的改造和利用,其目的是突破環境系統的約束,為局部執政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保護山林、植樹造林、疏浚河流、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曾經在陜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晉綏、華中等根據地蓬勃開展,局部執政過程體現出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特征。

[1]日本防衛廳戰史室.華北治安戰(下)[M].天津市政協編譯組,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劉伯承,陳毅,等.星火燎原全集:05[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331.

[3]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中)[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4]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M].章建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星光,張楊.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稿[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

[6]薄一波.薄一波文選(一九三七—一九九二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2.

[7]張鼎丞,鄧子恢,等.星火燎原全集:06[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8]陳毅,聶榮臻,等.星火燎原全集:04[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362.

[9]武衡.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第3輯[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4.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0.

[11]陳毅.陳毅詩詞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68.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曾希圣.曾希圣文選(1939~196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

責任編輯李建良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911亚洲精品|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亚洲|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日本久久网站|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99资源在线|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亚洲天堂777|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人在线|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国产性精品|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日韩欧美色综合|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女人天堂av免费|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69综合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午夜a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jizz在线观看|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