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希臘神話到底有多古老?希臘神話是始于荷馬史詩嗎?希臘神話是否就是希臘人的神話?宙斯神話暗含著什么樣的古代權力模式?這種模式是希臘文明的一部分嗎?“荷馬史詩”中究竟含有多少希臘歷史或更久遠古老的歷史成分?這些似乎能脫口而出,但又并不容易得出公允答案的問題,都能在《希臘神話的邁錫尼源頭》一書中找到答案。這部學術名著能帶領讀者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探尋希臘神話的古老淵源和傳統,思考古老神話如何不斷被后世的悲劇詩人和頌歌抒情詩人改造,在不斷建構的神話歷史中挖掘早期文明的互動關聯。
該書作者是國際知名學者馬丁·佩爾森·尼爾森(1874-1967),他常年致力于古典史、宗教、神話、考古的研究,曾出版大量研究古希臘神話和宗教的專著,如《希臘宗教史》《米諾-邁錫尼宗教及其在希臘宗教中的遺存》《荷馬與邁錫尼》等。尼爾森在國際古典學研究方面享負盛名,其大量的著作和論文對中國的神話學研究和中國學者對古希臘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啟發意義。尼爾森在《希臘神話的邁錫尼源頭》中明確指出:“希臘神話的歷史性成分,尤其神話年代的歷史性因素,是詩人們將神話系統化的結果,更是歷史編撰者將其理性化與歷史化的產物”,“有相當數量的神話與故事群可以上溯到邁錫尼時代”。尼爾森論證推測的法寶是什么呢?就是結合考古學的文物考察。
文物作為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隨著考古挖掘和發現的成果大量問世,成了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和論據之一。尼爾森是較早利用考古文物來展開古希臘文化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認為“考古學為荷馬史詩中出現的一些成分提供了斷代工具”。圍繞考古成果,尼爾森圍繞邁錫尼時代的區域和當地的考古文物,如圓頂墓葬、石鑿墓穴、城墻遺址廢墟、陶片等分九部分展開論述的。而且,尼爾森把考古出土文物數量的多少、精美的程度等與神話故事群的豐富及城市文明的發達結合起來論證,如講到希臘神話英雄奧德修斯故事群的時候,作者得出結論:
奧德修斯并沒有自己的神話故事群,但在荷馬史詩的發展中,這位英雄卻被置于最顯著的位置。而這與希臘這些偏遠省份發覺的文物情況是相互對應的。
在分析希臘神話英雄赫拉克勒斯的時候,他再次明確指出:“希臘神話故事群與邁錫尼時代的遺址之間具有一種持續的關聯。”尼爾森圍繞希臘神話對邁錫尼時代(一個部落和族群頻繁遷徙的時代)各種族群和部落之間的遷徙、戰爭、征服,都展開了詳細的論述。在這個過程中,尼爾森還分析了神話與史詩、民間故事、傳奇(羅曼司)之間的種種關系,例如在分析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神話時,作者指出:“英雄神話由不同的要素組成,故事開始是民間故事,但到了結尾就出現了極具歷史性成分的事件。”在大量的分析中,尼爾森還判斷,希臘神話中“奧德修斯的神話不是一個英雄神話,而是一部羅曼司”。凡此種種,尼爾森在歷史典籍、考古文物中展開對希臘神話的研究獨具特色且卓有成效。尼爾森的《希臘神話的邁錫尼源頭》一書更具有啟發性的是:對希臘神話的地方化研究。尼爾森在書中明確指出:“神話的地方化經常被作為一種神話研究的手段……那些沒有被地方化的神話都成為人們的公共財產。”
尼爾森在分析珀爾修斯神話時明確指出:
在希臘,由于英雄地方化這種英雄神話的先天性趨向,并且民間故事只有被納入英雄神話之中時,它才會保存下來,這些民間故事就被地方化了。
尼爾森認為神話、民間故事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民間故事可以被地方化,那么神話也可以被地方化。正是在這思路指導下,尼爾森在書中將邁錫尼時代的區域分為:阿爾古利斯、拉科尼亞、皮洛斯的疆域、伯羅奔尼撒半島其他地域、愛奧尼亞諸島、南部貝奧提亞、北部貝奧提亞與賽薩利、阿提卡,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地方的神話人物與地方化的關系的梳理,再結合考古文物及在希臘神話中的重要性等來綜合考察分析地方化的希臘神話故事群來源于邁錫尼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尼爾森認為,“一個地方的神話重要性與其在邁錫尼文明中的重要性是緊密關聯的。用一句數學用語,一座城市的神話重要性是該城市在邁錫尼文明中的重要性的函數。”比如:尼爾森就詳細分析了與邁錫尼城相關聯的兩個希臘神話故事群:一個是珀爾修斯的故事群,另一個是阿特柔斯家族的故事群。當然,神話的地方化研究并不僅僅是神話人物與地方的一對一的關系,因為神話人物隨著他的遷徙移動,特別是神話中的英雄,“當一位神話英雄大受歡迎時,不難看到,他就會被各個地方進行地方化,于是這種地方化就不一致,盡管如此,這一點卻被保留了下來。”尼爾森通過神話人物地方化的追溯和探求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鑒,也為比較神話學的范式拓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這本書的譯者是揚州大學文學院的王倩教授。王倩教授花費前后近八年的時間閱讀、查閱資料、翻譯、校對才付梓出版。《希臘神話的邁錫尼源頭》一書的成功譯介,引起中國的神話學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給中國學界的神話研究模式和方法帶來不可小覷的帶動和影響。王倩教授譯介之功不可沒,為了成功翻譯和順利出版,她反復斟酌定奪、廣泛參閱、虛心請教,最終定稿出版。期待著該書能讓讀者體悟到作者的學識和譯者的精誠。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