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鈞


從媒介生產角度分析文藝生產的新變化和新趨勢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學者的重要使命,單小曦教授的新著《新媒介文藝生產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深入數字化時代文藝生產的現場,以三編14章篇幅構筑了一個閉合自洽的理論體系。《新媒介文藝生產論》提供了許多新知新見,彰顯了理論探索的勇氣和價值,有助于深化新媒介文藝研究,有助于開拓文藝生產研究的新視域。
1993年,隨著互聯網面向公眾開放,人類跨入了一個嶄新的“后信息時代”(尼葛洛龐帝語)。在世界范圍內,數字媒介技術突飛猛進,不僅網站、微信、電子郵件、博客、微博、網絡聊天室、網絡社區、網購、電子政務、物聯網、人工智能次第走進當代人的社會生活,網絡文學、電子游戲和網絡游戲、數碼戲劇、超文本、數字電影、虛擬歌手、虛擬主播、人工智能書法也紛現錯出,開拓了人類文藝實踐的新天地。網絡傳播和數字技術對社會文化的影響顯然不限于經濟產業、社會交往、文化娛樂領域,也并非僅僅外在地施加影響。實際上,它已全面滲入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從根本上重塑了時代文化,促成了一種新媒介文化,使文化范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麥克盧漢當年已意識到“媒介即訊息”,認為媒介改變人的“感知比率”,重塑人的感知方式和行為方式。在移動互聯時代,數字媒介轉型對社會轉型、文化轉型、審美轉型的深刻影響更是前所未有。
媒介力量的凸顯也為文藝學、美學研究的“升級換代”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網絡傳播和數字媒介技術不僅催生了新型文藝,創造了新的文藝存在形態、文藝生產消費模式、使創作者—作品—鑒賞者的傳統文藝模式為新媒介寫手—文娛產品—消費者的新模式刷新,影響了文藝生態,也使得人們正視文藝的媒介化生成方式、場景化存在方式、參與操控式接受模式,顯示了媒介作為文藝核心要素之一的樞紐性,昭顯了新的文藝和審美可能。這一切為當代文藝學、美學提出了大量新問題,需要文藝理論工作者進行應答,提供更能切近當下文藝實踐的圓滿解釋。
單小曦教授所著《新媒介文藝生產論》分為三編,依次為基礎理論建構、問題透視與現象聚焦、批評話語建設。該書第一編對馬克思主義新媒介文藝生產論理論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梳理,接著,在第二編中運用理論武器具體剖析了人工智能文藝、交互藝術、虛擬現實電影、自媒體短視頻和新媒介的文學寫作,致力于新媒介文藝現象研究。最后一編則對新媒介文藝生產的評價標準、新媒介文藝的合作式批評模式的建構進行了論述。三編統合理論、創作、批評,延循的依然是韋勒克的基本思路,力圖將理論闡述、批評話語建設、創作實踐有機結合,構建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新媒介文藝生產論》一書中,作者首先對“新媒介文藝生產”進行了剖辨,依次闡釋了文藝生產、新媒介、新媒介文藝三個關鍵詞。全書也正是緊緊圍繞三者展開的。在今天,新媒介文藝已成為一種事實性存在,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闡述新媒介文藝產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必要性,而在于透視、分析新媒介文藝之“新”何在,新媒介文藝為當代文壇帶來了哪些新的可能,新媒介文藝對當代文藝批評和文藝理論建構有何“新”啟迪。在我看來,這正是該書的價值所在。
該書從文藝生產角度審視新媒介文藝,將國內外長期以來盛行的文藝生產研究延展到了數字化時代。筆者和同仁曾于2009年主編《文藝與文化:生產、消費、開發》(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一書,于2012年出版《信息傳媒文化與當代文藝生產消費的新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書,于2014年為《網絡文藝論綱》(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撰寫了第三章《網絡文藝的社會生產》,對文藝生產消費問題進行過一些探索。看到單小曦教授的新著,我非常驚喜,這表明長期以來被視為“傳統”理論的文藝生產論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系統、深入研究數字化時代的文藝生產消費問題正當其時。期望作者這部著作能夠繼往開來,也期望今后會涌現出更多這方面的新作,促使當代中國文藝生產消費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藝術生產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和文藝反映論、文藝意識形態論并列的三大經典理論之一。馬克思對藝術生產問題進行論述可追溯至《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直至《剩余價值論》中,馬克思從多種角度系統論述了“精神生產”“藝術生產”問題(參看拙文《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從西方到中國》,《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6期),在馬克思之后,布萊希特、本雅明、盧卡奇、馬歇雷、阿多諾、巴赫金、威廉斯、伊格爾頓等人都曾對藝術生產問題有過多方面的精彩論述。尤其是本雅明對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生產再無獨一無二真本、批量化大規模生產促進了文化普及和文化世俗化,顯示出了革命潛能的論述,以及馬歇雷在其《文學生產理論》中對生產美學取代創造美學的范式革命的論述對中國新時期以來的文藝理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國內學界,文藝生產問題也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問題,國內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思想的研究、論述也從新時期之初一直延續至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新時期以來的藝術生產理論凝聚了幾代學人的心血,極大豐富、拓展了馬克思的藝術生產思想,從多個方面、多種維度深化了世人對文藝生產問題的認識。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董學文、田文信、朱立元、葉向東、王少青、李中一、何國瑞、李益蓀、宋暉、賴大仁、黃書泉等學者就曾對馬克思藝術生產思想進行過多方面的思考、論述,進入新世紀后,景中強、馬海良、溫恕、季水河、馬大康、陳奇佳和筆者都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發展史、當代藝術生產的新變化進行過較系統的研究。近幾年,姚文放、馮憲光等學者對生產性批評、文藝制作論也發表了很有啟發性的新見解。
但以往的文藝生產研究對媒介生產問題重視不夠,從媒介生產角度分析文藝生產的新變化和新趨勢的著作、論文數量偏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在《新媒介文藝生產論》中,作者試圖從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產工具的論述中發掘出有關媒介問題的新知新見。他認為媒介生產工具及其“本體”地位的觀點包含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工具論之中。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曾對人類早期的生產工具木棒、石矛和東方古代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以及工業時代的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多有論述,而且對勞動者自身的器官在長期勞動實踐中不斷進化,使人類不斷獲得本質力量的新證明和新充實高度重視,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語言的產生在人類自我提升和文明演進中舉足輕重,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報和電訊業助推了資本主義世界貿易,對于世界市場的形成功不可沒。包括語言、印刷品、電報在內的媒介當然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是極為活躍的生產力要素。在對布萊希特、本雅明、阿多諾、巴赫金、威廉斯等人的藝術生產思想進行闡述時,單小曦也側重于分析他們對文藝的媒介生產方式變革、審美形態的媒介再生產、作為文化實踐的文藝媒介生產問題的思考,力圖梳理出新馬克思主義者有關文藝媒介生產的理論脈絡。進而,該書著眼于新媒介文藝生產力、文藝生產關系,并力圖對新媒介文藝生產推動下的文藝批評變革及文藝觀嬗變進行新的闡發。
《新媒介文藝生產論》作者在新媒介文藝研究領域的第三部專著,從2006年的博士學位論文《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到2015年的《媒介與文學——媒介文藝學引論》,他已在這個領域深耕十幾年,不僅產出了一系列研究論文,出版了多部專著,而且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綴結了一個系統、全面的新媒介文藝研究之“網”。期待他不斷推出新著,將新媒介文藝研究之“網”織得更密更細。
(作者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長期從事文藝生產消費、數字化審美與數字美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