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今年的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為醒目的關鍵詞,也是2022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這次會議明確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等。
世紀疫情、百年變局交織,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但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如何克服三重壓力?企業要發展,產業要升級,內需要擴大,經濟要高質量發展,都要靠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使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經濟“穩”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志。當前,5G、人工智能等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科學技術現代化中,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花錢買不來,化緣要不來,市場換不來,必須立足我們自己的科技力量。在整個世界不穩定性日漸突出的當下,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國發展的重要隱患。自立自強,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科研人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科技自立自強,就要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保持經濟的“穩”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動態平衡。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突破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約瓶頸,需要聚焦科技的原始創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原始創新、科技集成創新和科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類科技創新,都對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原始創新”。科技“原始創新”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提供活力支撐。依托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科技原始創新與經濟增長存在重要的正向關系,“資源配置效率”“產業結構升級”等,都要依賴科技“原始創新”;依托多元邊際理論與帕累托效率理論,科技“原始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密切相關;依托綠色發展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構建科技“原始創新”還與綠色生態發展關系密切,為“綠色生產消費”“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重要路徑,是綠色生態發展的重要路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扎實的科研作風。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這些都是為國家的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夯實基礎,為我國經濟“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創新之道,惟在得人。加快我國科技的自立自強,需要政府部門、科研人員、企業、科研單位、投資機構等眾多參與主體共同參與創新生態。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在于人。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活力涌流,是難以成功的。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各有關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要加快相關配套政策的建立和實施,有具體的行動和規劃保障,切實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為我國明年經濟的“穩”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