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 蘭定成 黃倩









摘? 要:文章從國內科技企業培育梯次的視角對專精特新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了梳理,認為專精特新企業可以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后期發展的階段目標,嵌入科技企業培育梯次中;分析了國內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現狀,即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和制造業領域,是一個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群體;關于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政策雖類型多樣,但政策體系有待完善。文章結合企業生命周期和專精特新企業的特征,設計了科技企業培育梯次,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培育梯次
中圖分類號:G311;F27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12.05
Cultivation Echelon Desig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Base on the Inspiration of Specialize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Zhu Wei? Lan Dingcheng? Huang Qian
(Wuhan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Center,Hubei,Wuhan,430023)
Abstract: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ization and new-tech enterprises 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helon of cultiv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it is believed that specialization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can be used as the stage goal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embedded in the cultivation echel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ivation of domestic specialization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that is,specialization and special new enterpris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oastal areas and manufacturing fields,and they are a group favored by the capital market;Diversified,but the policy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life cycle and specialization and new enterprises,the article designs the cultivation echelon of technology enterprises,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High-tech enterprise;Specialized special new;Cultivation echelon
企業是創新的市場主體,是推動創新的生力軍。培育、壯大科技企業一直是國家創新政策關注的焦點,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企業尤其是頭部科技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引領支撐作用,能夠集聚整合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一、科技企業培育實踐與高頻詞
如何培育壯大科技企業一直是國內創新理論研究的熱點,也是科技政策實踐的重點,但總的特征是實踐先于理論。目前,國內權威文件對科技企業還未有明確的概念和認定標準,但相關單位在實踐探索中圍繞科技企業的特征提出了許多相關概念和認定標準,這些概念和認定標準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主要高頻詞有:高新技術企業1、科技型中小企業2、瞪羚企業(成長速度快)、科技小巨人企業(有一定銷售規模和技術優勢)、獨角獸企業(市場估值高)等。
這些高頻詞呈現兩個特點:一是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核心高頻詞,絕大部分科技企業的相關名稱都是由這兩個概念衍生的,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30多年的國內實踐成效顯著,認定標準清晰規范,成為多數科技企業確定相關概念時的參照系。例如,在高新技術企業標準之上增設成長性指標衍生出瞪羚企業,調整銷售收入、研發投入指標衍生出科技小巨人企業。二是在實踐中對科技企業的核心指標已基本形成了共識。例如,核心指標一般包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相當強度的研發投入、高素質的科研團隊、主營業務屬于高新領域以及高成長性等。
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的發展軌跡可以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3個階段。在實踐中通常將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培育路徑的起點,將培育成長期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階段目標,將培育成熟期的頭部科技企業作為終極目標。在實踐中,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到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梯次,國內相關部門提出了科技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等許多概念,并針對此類企業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培育了大量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企業。然而,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乃至頭部科技企業的培育力度明顯不足,對逐漸步入成熟期的科技企業也缺乏具體清晰的培育思路(見圖1)。
當前,建設科技強國不僅要孵化鋪天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更要培育一批頂天立地的頭部科技企業。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之后應如何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之后的發展選擇何種路徑,還有待相關學者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二、專精特新企業的特征及政策背景
“專精特新”概念在國內經歷了多年的初步探索逐步完善,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1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稱“中國社科院”)聯合發布的《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就已經提出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化發展,即專業、精細管理、特色和創新。2013年,工信部辦公廳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豐富和規范了專精特新的內涵,即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簡言之,專精特新企業是指主營業務突出、專業能力強、研發創新能力強、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大優勢(見表1)。2018年,工信部正式啟動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
國際上,與專精特新企業相似的概念有美國的利基企業(專注細分市場,能創造出優勢產品和服務,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市場占有率全球前三或全國第一,營業額未超過30億歐元,知名度不高但具有強大細分市場影響力的企業)、日本的高利基企業(細分市場產品占有率50%以上的企業)、韓國的中堅企業(具有技術、市場、經營創新等優勢和國際競爭潛力的企業)等。[1]專精特新企業的概念借鑒了發達國家企業培育的成功經驗,也是國內企業培育實踐探索的成果。
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專精特新逐漸在實踐中獲得愈來愈多的關注和認可,先后出現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新聞通稿中,并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3。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能力強,具備明顯的科技企業特征,特別是近年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認定工作進一步豐富了國內科技企業培育的實踐經驗,為科技企業培育梯次的構建提供了極具現實意義的借鑒。
三、專精特新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的比較
隨著專精特新企業概念的不斷豐富和進一步傳播,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急需一套清晰規范的認定標準,在實踐中,工信部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切入點,制定了比較規范的認定標準。根據工信部辦公廳2021年4月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考察經濟效益、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經營管理4個專項指標。
由于專精特新概念所具有的科技企業特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標準在很多指標上與高新技術企業存在重疊。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高新技術領域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根據科學技術部2016年發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高新技術企業主要考察創新能力。從創新能力的具體指標設置看,高新技術企業要求至少擁有1項自主知識產權,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求至少擁有2項發明專利或5項實用新型專利;高新技術企業中科技人員占比須達10%,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求建有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同時至少有1項核心業務采用信息系統支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中一般要求研發投入占比在3%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研發投入也有類似的要求。
此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還關注細分市場專注力和專業化程度、經濟效益以及經營管理等。在專業化程度方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求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達到3年及以上,且主導產品須在全省排名前三;在經濟效益方面,資產負債率不得高于70%;在經營管理方面,須擁有自主品牌,產品取得相關體系認證,而這些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中都未作要求(見表2)。
總的來說,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認定標準中關于創新能力的部分基本涵蓋了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而且在專業化程度、經濟效益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新技術企業中相對成熟的群體。
綜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培育實踐來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際上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個子集,是高新技術企業中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佼佼者,是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走向成熟期的目標群體,可以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后期發展的階段目標嵌入科技企業培育梯次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到頭部科技企業培育梯次中的重要一環。
四、專精特新企業的國內實踐
(一)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現狀
截至2021年8月,工信部已評選出3批共47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前六位的省級行政單位依次為浙江、廣東、山東、江蘇、上海、北京,均超過250家,其中浙江470家,廣東429家,均超過400家(見表3)。在國內重點城市中,數量排名前六位的城市依次為上海、北京、寧波、深圳、天津、重慶,均超過100家,其中上海、北京超過250家(見圖2)。
從區域分布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我國沿海地區,特別是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見圖3)。這些地區都是民營經濟活躍、經濟外向度比較高的地區。從行業分布看,超六成屬于工業“四基”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2]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一個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群體。目前,共有4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或其子公司在A股上市[3],17家在北交所上市[4],382家在新三板掛牌,其中精選層、創新層、基礎層分別為13家、139家、230家[5]。此外,某些地方也在謀劃專精特新板,如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擬推出“專精特新培育板”,旨在更好地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功能與作用,更有效地配合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6]。
(二)培育政策分析
在國家層面,財政部、工信部于2021年發布的《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指出,2021—2025年,中央財政將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
在地方層面,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浙江等全國主要省級行政單位都出臺了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直接或間接的政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類型(見表4)。
雖然國家和不少地方都相繼出臺了支持政策,培育了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但總的來說,現有政策體系還有待完善。1.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政策針對性不強。專精特新企業多為已步入成熟期的企業,而現有專精特新政策主要受眾群體是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企業,對成熟期企業的關注度明顯不足。2.重事后認定輕前期培育。政府往往傾向于獎勵具備專精特新條件的企業,而對有望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的種子企業扶持政策不足。3.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政策的邏輯關系模糊,專精特新從概念提出到政策制定實施,對高新技術企業乃至科技企業間的天然聯系考慮不夠,未將其納入科技企業培育梯次做整體謀劃。4.多以現金獎勵、補貼為主,缺乏鼓勵企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引進高層次人才、參與國際交流、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的針對性政策。
五、科技企業培育梯次設計
筆者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概念和特征出發,基于3類企業的國內培育實踐,同時按照企業的成長生命周期,嘗試提出科技企業梯次培育路徑。這一培育路徑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第二階段是高新技術企業,大部分處于成長期。第三階段是步入相對成熟期的專精特新企業和頭部科技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是頭部科技企業的后備軍。3個階段構成了相對完整的科技企業培育梯次(見圖4)。
梯次設計為不同階段科技企業培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定位。1.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培育梯次的起點,處于初創期,以生存發展為核心,引導方向是增強企業發展持續力和生命力,政策措施應以普惠性政策為主,給予企業創業孵化、運營指導、技術服務、法律援助、天使投資等方面的支持。2.高新技術企業是培育梯次的第二階段,其大部分已進入成長期,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引導方向是提升企業創新力和精耕細分領域的專注力,政策措施應以競爭性政策為主,應給予企業自主創新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扶持等方面的支持。3.專精特新企業是培育梯次第三階段的伊始,這一階段的企業作為頭部科技企業的種子企業,發展已步入相對成熟期,引導方向是提升引領產業發展的領導力、占據技術前沿的創新力和面向全球市場的開放力,扶持企業繼續發展成為頭部科技企業,政策措施應以支撐性政策為主,給予應用基礎研究、高端人才培育引進、對外交流合作、資本市場服務等方面的支持。
六、對策建議
綜合專精特新企業集中于沿海地區、集中于制造業、集中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現狀,考慮到現行政策工具的缺陷,根據科技企業培育梯次設計,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持續保持研發強度,鼓勵其探索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上下游企業開展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第二,引導企業持續深耕細分領域,提升行業的領導力,防止其陷入片面追求流量迅速增長、快速變現的短期行為模式;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升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能力。
第三,鑒于專精特新企業所屬的發展階段,要在股權融資上對專精特新企業予以重點關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在北交所、科創板、主板上市融資。
第四,要豐富專精特新企業產業領域分布,加大對軟件、技術服務等行業優質企業的培育;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多元化發展,鼓勵更多中部地區的民營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
第五,樹立大創新觀念,經濟和信息化(簡稱“經信”)部門、科技部門要加強互動,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推進經信部門專精特新企業數據庫、科技部門高新技術企業數據庫互通共享,對科技企業培育進行整體規劃,形成政策合力。
注釋:
1. 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概念伴隨原國家科委火炬計劃的實施,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此后,認定條件和標準經4次調整,新修訂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于2016年由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
2. 根據2017年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辦法》,科技型中小企業指依托一定數量的科技人員從事科技研發活動,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并將其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小企業。
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三篇第二節明確提出,要“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參考文獻:
[1] 趙奉杰.境外“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經驗借鑒[J].中國中小企業,2014(04):26-28.
[2]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加速? 五分之一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過半[N].人民日報,2021-08-25(010).
[3] 421家A股上市企業受資金熱捧“小巨人”成重要上市儲備軍[N].21世紀經濟報道,2021-09-14(010).
[4] 為“專精特新”帶來新機遇[N].湖北日報,2021-11-16(009).
[5] 專精特新成色足? 聰明資金跑步入場創新層公司[N].中國證券報,2021-09-08(A08).
[6] 深圳股權交易中心籌劃推出“專精特新培育板”[N].證券時報,2021-11-12(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