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年
隨著改革開放頭30 年間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單純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走到盡頭,市場供求格局發生巨大變化,逐步由短缺經濟走向過剩經濟,企業面對的市場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面對市場競爭的嚴峻挑戰,企業的經營模式必然要從資源整合走向創新驅動,否則將面臨市場無情的淘汰。在后工業化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資源整合,而是創新能力。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大約在2008年前后,中國經濟進入了結構性轉型期,工業化基本結束,經濟和企業處于后工業化時代。在這個階段,資本積累速度明顯放緩,投資不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引擎,曾經的短缺經濟變成了過剩經濟,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衰減乃至失效。
在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刺激投資的政策失去意義,徒然增加沒有任何效益的閑置產能而已。對于企業而言,市場基本飽和,產品不再像以前那樣不愁賣,增量市場迅速消失,企業無法像過去那樣,依靠擴張產能實現自己的發展。以機動車為例,2018年起,全國的機動車銷售量已經變為了負增長,并且從那以后連續三年都是負增長。而在2009 年之前的工業化階段,機動車銷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20%,在那個時候,只要生產線的車組裝好了,開出去就能賣掉,車廠無論怎樣經營都能盈利。增量消失后,企業面對異常激烈的存量市場爭奪,不得不從競爭對手那里虎口奪食,這個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在市場普遍飽和的情況下,如何擺脫困境?企業要么開辟新的市場,要么在現有市場上搶奪更大份額。無論哪種方法,都要求企業具備創新能力。可以說,后工業化時代,創新能力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創新?在創新理論之父、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看來,創新是新技術的商業應用,是通過現有技術的重新組合,來創造商業價值。既然創新是技術的商業應用,創新的主體毫無疑問是企業,創新的主戰場是市場。通過創新開辟新的市場,蘋果公司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在諾基亞稱霸傳統手機市場的時候,蘋果推出觸屏智能手機,顛覆了整個行業。
如何在沒有新產品的存量市場上,獲取更大的份額?當然要靠低價格,但低價不能犧牲利潤,必須同步甚至更快地降低成本,而降成本同樣需要創新。以西裝的個性化定制為例,我們知道,凡不能標準化生產的,價格就比較貴,怎樣把依靠裁縫師傅個人經驗的手工操作,變成工業流水線生產,就成為降低價格的關鍵。
定制西服除了成本高,還有一個問題是交貨期長,而這兩個痛點都源于一個瓶頸制約因素——打版。打版是技術含量很高和很困難的一道工序,需要經驗豐富的裁縫師傅用皮尺量顧客的身材尺寸,量的部位、尺寸越多,做出來的衣服就越合身,但制作也越復雜。把量得的三維尺寸轉換為布料上二維形狀就叫打版,如果問師傅是怎么做的,他也說不出來,沒有公式,全憑經驗。沒公式就寫不出計算機指令來,也就無法讓機器打版,手工操作必然是成本高,周期長。
我調研過一家企業,這家企業利用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技術,突破了打版工序的手工限制,他們在數據庫中存放了幾十萬個版型,根據顧客的尺寸用算法在數據庫里匹配最相近的版型,在此基礎上進行微調,系統幾乎在瞬間就能完成打版。版型數據傳輸到數控裁床,后接流水生產線,直到成衣打包,郵寄給客戶。數字化改造后,這家企業的定制西裝成本降低了50%,在市場上降價競爭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家企業沒有蘋果手機那樣的顛覆性的新產品,而是利用數字化和工業互聯網技術,擁有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可持續的低成本。
對企業來說,無論研發新產品,開辟屬于自己的市場;還是靠低成本、低價格搶奪市場的路,都要求具有創新能力。做其他人沒做過的事、做自己沒做過的事,通過差異化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中國企業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盡快實現從成本控制到研發的轉型,從制造到創新的轉型。在后工業化時代,創新絕不是一項可有可無的業務,它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
那么,企業究竟應該如何創新呢?一、聚焦定位。過去,我們把資源整合當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體表現為企業有多個業務板塊,尤其是大型民營企業,地產、金融、制造……什么賺錢做什么。然而,這樣的商業模式今后會碰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人的精力、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只有聚焦在特定領域中,才能形成技術上的積累,從而取得突破。比如,蘋果公司一直專注于做硬件,雖然現在蘋果從軟件上獲得的收入比重在穩步提高,但是這些軟件收入是從它的硬件派生出來的,無法離開硬件。有些公司看起來像是在跨界,實際上并沒有。比如,谷歌造車,從搜索引擎到制造業,跨度好大,其實谷歌造的是電動車中的電控系統,控制系統要用到很多數據和互聯網技術,而這些恰恰是谷歌的長項。
二是差異化的錯位競爭。過去企業的想法是別人能干什么,我也能干,現在要換個思路了,別人不能干的我也能干。在騰訊微信獲得成功以后,阿里想進來分一杯羹,推出了一款叫“來往”的產品。現在呢?來往已經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哪怕技術、資金實力強如阿里,同質化競爭的結果依然是鎩羽而歸。來往和微信的功能幾乎一模一樣,對用戶來說,找不到從騰訊遷到阿里的理由。失敗之后,阿里推出了釘釘,并大獲成功。釘釘的成功就在于進行了錯位競爭,微信主打個人社交,而釘釘瞄準了企業社交。釘釘不僅在企業社交軟件中穩居第一,還為阿里帶來大量的企業流量,成為阿里數據戰略的重要支持。
三是高度關注技術。套用一句俗話,技術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能的。企業不需要發明技術,而是要創造性地運用現有技術解決企業的問題。在諸多技術中,很重要的一項是數字化和工業互聯網。如果我們把移動互聯網看成是互聯網的2.0版,那么數字化互聯網就可能是互聯網的3.0版。數字化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比如,個性化定制就是用標準化的模塊做出非標的產品,把機器設備拆成模塊,為所有模塊建數字模型,然后讓計算機調用算法,利用數字化模塊拼搭出個性化的產品,像小孩玩的樂高積木一樣。只要標準化模塊足夠多,就能做大規模的定制化開發與生產。只有做到定制化,才能實現差異化;實現了差異化,才有議價能力,才有利潤。
工業互聯網的系統由多層組成,底層是數據采集,把所有數據從各個部門、地域、門店,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收集起來,存儲在云端。企業根據自己的業務邏輯和客戶需求,建立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中臺上部署標準化的模塊,企業的團隊與客戶利用這些標準化模塊,快速搭建新的產品或業務流程,提高企業的敏捷度。
經歷了40 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中國的企業一直在困難和挑戰中成長,現在面臨著更為艱難的轉型任務。為了完成轉型,企業需要開拓思路,跳出過去的成功模式,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專注聚焦,以創新為核心,進行差異化競爭。只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中國的經濟就一定是有希望的。